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3-18潘晓婷房涯婷赵婉泓
潘晓婷,叶 菀,房涯婷,赵婉泓
(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3)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运用这些健康信息与服务做出正确抉择,达到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目的的能力[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中提出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降低重大慢性病发病率,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总体目标。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较低,倡导医务人员利用掌握的健康科普知识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2]。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系统的预备人才,是健康指导的重要实践者,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健康素养,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目前,我国学者对居民及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较多[3-11],但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12]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研究较少有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22 年9—12 月对某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2 年9—12 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某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个专业随机抽取4 个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小班,以抽到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研究组成员通过二维码向相应班级内当天在校的学生发放问卷,并确定其在线提交。共发放问卷1 055 份,删除缺失、无效数据后,回收有效问卷1 045 份,有效回收率99.05%。本研究经厦门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学生均知情且同意。
1.2 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学生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BMI、年级、专业等)、家庭相关因素(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父母学历和职业、每月生活费)、学习成绩、自我健康评价、是否吸烟等。
1.2.2 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该调查问卷采用2020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13]。调查问卷共56 个题目,涵盖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3 个方面的健康素养以及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6 类健康问题素养。
1.3 判定标准
问卷总分为73 分,包括判断题10 题、单选题26 题,回答正确均计1 分,回答错误均不计分;多选题16 题,回答正确均计2 分,多选、漏选、错选均不计分;情景阅读题4 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评分标准与上述单选题和多选题的评分标准一致。问卷实际得分达到问卷总分的80%及以上(即得分≥59 分)的研究对象视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调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1.4 质量控制
对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独立作答、不记名填写、承诺对数据保密,解答填写过程中的疑问和注意事项,当场作答回收。填写时间≤120 s 的问卷予以剔除,录入数据时进行逻辑核查。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总体健康素养、3 个方面健康素养、6 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差异的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了解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研究结果
2.1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和3 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41.72%(436/1 045)。在健康素养的3 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51.87%(542/1 04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3.11%(346/1 045),健康技能素养水平为44.11%(461/1 045)。不同年龄、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学生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年级、专业、学历、学习成绩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年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专业、母亲学历学生的健康技能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health literacy levels among Collegian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n(%)]
2.2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6 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的6 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中,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74.64%(780/1 045),占比最高;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次之,为70.53%(737/1 045);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为60.29%(630/1 045)、56.75%(593/1 045)、44.78%(468/1 045);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最低,为23.64%(247/1 045)。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父亲学历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年级、专业学生的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每月生活费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年级、专业、是否吸烟学生的基本医疗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生的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年级、学习成绩学生的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6 类问题健康素养水平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th literacy levels of 6 types of problems among collegian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n(%)]
2.3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作为因变量,纳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专业)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专业是影响医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P<0.05)。低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高年级(P<0.05);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低于独生子女(P<0.05)。不同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卫生信息管理、助产学类、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类、其他专业,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Table 3 Variable assignment
表4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health literacy among medical collegian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3 讨论
3.1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有待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41.72%,高于2021 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40%)[14]及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15-19]。医学生的课程与人类健康相关,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且开设的门类齐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触健康素养相关信息,也可据此对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进行预防,促进了其健康素养的提高。但也有研究[20-21]显示,某些地区医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本研究,可能与当地注重全民健康教育、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了“互联网+”等多样化健康教育形式有关。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愈加多样,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来说,除了网上的信息,他们还学习了专业知识,接触了更多的健康相关知识,拥有更高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健康素养水平。然而,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养成,存在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熬夜等影响健康的行为,导致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医学生应从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入手,将健康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健康行为的形成,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进一步提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
3.2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5 类问题健康素养水平较高,慢性病防治素养有待提升
在6 类问题中,科学健康观素养和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均较高,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对维护健康持有更科学的态度,可能与当地学校课程设置有关。从新生入校军训开始,学校就开展了急救宣传教育、急救演练等提高急救技能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场急救的重要性,开设的急危重症课程也促使其进一步掌握了CPR(心肺复苏术)、除颤等急救技能。但由于青年大学生罹患慢性病的概率较低,对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慢性病发病逐渐年轻化[22],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会增加国家、社会、家庭的医疗负担[23]。《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出,要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与慢性疾病患者接触,学会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指导,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慢性病并积累慢性病防治经验,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的教育力度,使6 类健康问题素养均处于较高水平。
3.3 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高年级(P<0.05),这与任维存等[24-26]的调查结果一致。高年级学生通过持续汲取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不仅掌握了健康知识的相关概念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全面的健康意识,随着健康意识的积累,愈发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促进,并且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健康促进措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此外,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家人抱恙的第一咨询者,在传道的过程中解答自己的疑惑,认识到自己学习医学的意义所在和使命,以更好地为患者健康服务为宗旨。但是,其他研究[27-29]则显示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低年级,可能是由于部分地区高中阶段有强化健康素养教育,低年级学生前期储备的健康素养尚未遗忘,入校军训期间也进行了意外伤害急救、运动损伤急救、灾难事故自救互救等急救知识培训及现场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健康素养水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健康素养水平更高(P<0.05),与国内其他高校调查研究[30]结果一致。可能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享受了更加优质的物质资源和拥有更多的健康教育机会有关,他们可以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参加更多元的课外活动等。此外,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关注和照顾较多,在父母的督促下,他们更容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不同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卫生信息管理、助产学类、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类、其他专业,这可能与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相关,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拥有更加便捷的资源,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病情的侦察兵”,可做到早发现,进而早治疗。另外,助产学和护理学专业接触临床实践机会较多,所学知识更为全面。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是在健康素养3 个方面、6 类问题水平上发展不均衡。学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丰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利用多媒体、微信、校园互联网平台、部门、社团、主题活动等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对低年级及非独生子女学生进行相应的强化指导,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知识培养,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学生循序渐进地将健康知识获取转化为行为养成,使得健康素养各个方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