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音乐视野下的音乐记谱法发展与分类研究

2024-03-18杨万钧韩金昊付玉

艺术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

杨万钧 韩金昊 付玉

摘要:目的:电子音乐是20世纪重要的音乐类型,对电子音乐进行记谱是音乐家们努力研究和探寻的热点,记谱法的发展反映出音乐创作和艺术思想的历史变化,通过对记谱法的分析,可以获知音乐艺术和音乐技术发展的脉络,了解音乐创作与演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文章讨论当代电子音乐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记谱法的分类与发展,分析不同记谱法的历史及特点,着重关注电子音乐记谱法的嬗变与应用,讨论电子音乐创作和记谱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方法:文章对大量音乐记谱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在实际音乐创作中进行记谱实践,讨论不同记谱方法与思想的特点,总结电子音乐记谱法的分类和应用,有助于作曲家和研究者更系统而深入地展开研究,为电子音乐创作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结果:电子音乐在当代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创作方式、表演形态到媒介的呈现都有较大不同,故难以通过单一的传统记谱法对当代电子音乐进行完善的记谱,分类研究有助于根据具体电子音乐形态选择恰当的记谱方式,从而提高创作效率和增强记谱有效性。结论:文章对传统记谱方式及新的技术手段背景下的记谱方式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不同电子音乐形态的特征及记谱要素,进而提出合适的记谱方式与手段,有利于增强电子音乐记谱的准确性,以及电子音乐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记谱法;电子音乐;现代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7

音乐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不断发展,并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记录和传播音乐一直困扰人类。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稍纵即逝,难以准确记录和重现;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早期音乐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音乐的传播与保存。因此,人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音乐。在使用图像和文字之初,就有人应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记录音乐的某些特性,如以视觉方式记录运动的声音,这些记录就是最早的乐谱。

1 音乐记谱法发展概况

记谱法(Notation)是通过符号、文字、数字乃至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使用记谱法对音符进行的记录即乐谱。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音乐形式和历史时期,有文字记录的记谱法出现过数百种,按照记谱的方式和记录的要素,可归纳为几个主要类别,这些记谱法在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演进、乐器的改良、音乐形态的变化,记谱法也不断发展演变。不同记谱法能做到有目的、有意识、有结构、有过程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并具备让演奏者通过乐谱再现音乐的可能性[1]。

1.1 20世纪前记谱法发展概况

1.1.1 图像谱

音乐考古学研究证明,人类在史前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以直观的方式对音乐中的动机和旋律等要素进行记录,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并催生出图像记谱法。

图像谱指的是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等视觉符号进行音乐记录的记谱方法。早期图像谱的形式主要为动机谱。在动机谱中,图像符号不会用来表示某个具体音符,而用于记录构成音乐的基本动机或旋律片段,提示演奏者灵活发挥和演奏,其代表有欧洲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

1.1.2 文字谱

进入有史时期后,各文明不约而同地使用文字来记录音乐,形成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表示节奏的记谱法。最早的文字谱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的苏美尔人酷爱音乐,用削尖的芦苇在胶泥板上记录了最早的乐谱。

文字谱广泛出现在各文明及各个历史时期中,是记谱法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一种类型。除古巴比伦外,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都曾使用文字谱。例如,古希腊音乐以不同的两组文字符号分别用于声乐及器乐记谱,中世纪的欧洲使用文字谱来记录格里高利圣咏、拜占庭圣咏及早期的复调音乐等。东方各国也使用过不同形式的文字譜,包括中国的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等;日本、印度等国家也有文字谱流传至今。时至今日,在世界很多地方仍有现代文字谱通用,如数字简谱和字母简谱。

1.1.3 奏法谱

早期的音乐形态以人声和简单乐器为主,因而通过图像谱或文字谱就能有效记录。但随着乐器结构逐渐复杂、控制方式不断丰富,依靠图像或文字记录较为烦琐,阅读和演奏也相对困难。因此,针对特定乐器及演奏者的记谱,开始放弃记录音高和动机的传统方式,转而记录演奏过程中的乐器控制方式,从而形成了奏法谱。

奏法谱指的是使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来记录特定乐器的演奏方法,而不直接记录乐器发出的具体音高的记录方式。

中国传统的古琴减字谱、筝的二四谱都是典型的奏法谱,琵琶演奏也会使用工尺谱加注手法谱的方式来记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传统的琵琶、尺八以及三味线等乐器也用相似的奏法谱。

欧洲在16世纪前后出现了很多古弹拨乐器,如鲁特琴、比维拉等,为便于传播和视谱,演奏者通常只记录所需弹拨把位和琴弦,以方便快速视谱和演奏。现代流行音乐中广泛使用的吉他六线谱和贝斯四线谱,就延续了这种思想。

在五线谱普及后,班卓琴和吉他等乐器仍会在五线谱上方使用其他符号和标记来表示奏法,以便于视谱与演奏,这也是典型的奏法谱。

1.1.4 音位谱

早期大多数记谱法主要关注如何用图像和文本表示音高和动机,往往忽视了时值与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以及表示旋律变化的直观性。

古希腊使用固定的线条来表示特定的固定音高,根据其他符号出现在该线条上下的位置来表示不同音符的高低。由于音符的高低与参考线的位置直接相关,因此这种记谱方式称为音位谱。

古希腊声乐中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用字母表示,到罗马时代则出现了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高低的“纽姆记谱法”(Neuma)。7世纪时发展为用一根线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以线为中心点,将纽姆符号写在线的上下表示不同音高,这是音位谱的最早形式。11世纪,僧人规多(Guido)将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以确定音高,称为“四线乐谱”。13世纪,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线的绝对音高,这成为后世谱号的雏形。科隆圣约翰教堂乐僧弗兰科著《定理歌曲艺术》一书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由此发展出有量记谱法。1450年左右,有量黑符和有量白符出现,音符种类也有所增加。16世纪开始划分小节,符头变成圆形,加线的使用使音高记载更完备,17世纪开始使用第5根线。经过300年的发展,五线谱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记谱法之一。可以看出,五线谱是多种记谱法的结合,如音符及休止符源于有量记谱法,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

音位谱的思想也出现在其他文化中,如中国元朝余载的方格谱,余载将其称为“音图”,并制成《韶舞九成乐补》。“余氏方格谱”按每列自下而上,每行自右向左的方式记谱;每行12间记录十二律吕音名,标记每格的音高;自右向左将歌词填入与音律对应的方格中。朝鲜时代初期,朝鲜世宗亲自创制的井间谱也有类似特点。以多个小方格构成记谱的基本框架,就像汉字“井”的形式,井间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量记谱方式之一。传统东方乐谱大多注重音高的记录,而忽视对时值和节奏的记录,使用井间的数量来表示音符长度,在井间中填写音律名称来记录音高,很好地解决了音高和节奏难以同时记录的问题[2]。

1.2 20世纪记谱法发展概况

进入20世纪,以现代派(Modernism)、先锋派(Avant Garde)为代表的学术音乐快速发展,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现代音乐(Modern Music)、新音乐(New Music)等作品。电子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材料,使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自由度。然而,新的音乐形态和创作方法的出现,也带来了如何有效记谱的问题。传统记谱方式并不适合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发明的复杂乐器,以及随之产生的复杂和声与节奏的创作和演奏记谱。

作曲家尝试改良和创新原有记谱方式,创造出很多有别于传统记谱体系的新的记谱方式和符号,以满足特定音乐类型的需求。

1.2.1 现代音乐记谱法

所谓的现代音乐记谱法,实际上融合了很多作曲家的理论和思想,将不同记谱方式结合在一起,被众多现代作曲家认可和接受,进而成为音乐创作中的通用方法。该体系建立在传统五线谱基础之上,与传统记谱体系共存。如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提出和完善的十二音体系音乐比较科学和方便,所以为众多音乐家所接受,并不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新十二音记谱法”,为现代音乐记谱法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现代音乐记谱法对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音乐记谱法利用已有的传统记谱符号体系重新选择和创造了部分通用记谱材料,力图让作曲家既能充分表达思想,又能从熟悉的传统材料中快速了解符号的含义和用法。例如,在记录音符的过程中,使用类似传统的音符记谱材料,通过修改符头大小和样式,调整符尾的连接和间距等来改变音符的记录;使用传统变音记号进行结构形式改良之后,记录1/4和3/4音的音高变化等;而对于微分音等新的音乐体系,则专门创造了一组新的符号来记录。此外,由于现代音乐中引入了多种新的奏法,所以对乐器的记谱,采用大量具有形象化特征的点、线、面及其他图案,采用加注文本说明的方式,构建一组专用的记谱材料体系[3]。

1.2.2 Klavarskribo改良记谱法

17世纪之后,随着钢琴等复杂乐器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和声与复调等理论的发展成熟,基于五线谱的记谱,特别是在某些调上的阅读和书写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作曲家写作和演奏家阅读的难度,这在键盘类乐器中非常明显。

20世纪30年代,荷兰人Cornelis Pot在五线谱的基础上提出了Klavarskribo记谱法。该方法针对键盘乐器设计,能够有效提高记谱效率,阅读直观,能够快速学习和应用。

Klavarskribo记录钢琴等键盘乐器时,使用纵向的线条表示记谱的琴键位置,每个八度使用五根线记录,可以完整表示一个八度的所有音符,乐谱阅读方向由上往下。由于每条线和每个间都准确对应键盘上固定的黑键和白键,因此记谱过程中不再需要使用升、降和还原等变音记号,避免在不同调性和音区使用调号和谱号带来的困难。小节线用水平实线表示,小节中的每一拍使用虚线标识。同时,在小节旁以数字方式标识拍数,准确定义每一个音符的演奏位置。这种方法可以在音符上准确标识指法和控制方式,省去了传统记谱中复杂的符头和符尾等记号的控制,对键盘乐器的记谱和视奏非常有利。

Klavarskribo记谱法被提出并公开出版后,至今仍有为数众多的荷兰音乐家在使用这种记谱方式,荷兰出版的钢琴作品一半以上以Klavarskribo记谱法记谱和演奏。因为该记谱法更适合键盘类乐器记谱,所以其没有在更广的领域得到应用。此外,纵向的查看方式使翻谱较为麻烦。但Klavarskribo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初自动钢琴的Piano Roll记谱方式思路相似,对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计算机记谱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1.2.3 早期电子音乐记谱法

19世纪末,电子技术的发展让工程师和音乐家们找到了一个创造新声音和音乐的领域,很多不同原理和类型的电子乐器被发明出来,多种不同的声音调控和演奏方式产生。如20世纪20年代的泰勒明电子琴(Theremin),第一次让人类仅通过感应身体运动的方式来控制声音,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有效记谱。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交响作品中使用了Theremin,但记谱仍是五线谱形式。

20世纪40年代起,电子技术和音乐创作观念不断进步,磁带音乐、法国具体音乐、德国纯电子音乐等相继出现并快速发展。由于所使用的声音材料和创作方式不同,因此五线谱已无法满足电子音乐记谱需求。大多电子音乐先驱都曾尝试不同的电子音乐记谱法,尽管类型不同,但其在表示方式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广为接受的方式是使用图像和线条记谱。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是最早进行纯电子音乐研究和创作的先驱之一。早期电子乐器主要利用模拟电路技术,通过设计振荡器、调制器、滤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等组件来合成电子化音响,并将其作为创作的基本材料。由于使用的声音材料和调控方式发生变化,传统记谱方式已无法满足记谱需求,因此斯托克豪森创造了“作曲程序记谱法”和“即兴意向记谱法”等针对纯电子音乐或混合类电子音乐的记谱形式。这些记谱法引入了点、线、面等几何形状,使用不同色彩和数字来详细表示聲音材料类型、控制电路具体参数、信号和效果量大小、声场的声像和纵深、信号输出的声道,以及演奏方式等,完备地表现作品所需的音乐内容及控制方式,典型例子有斯托克豪森电子音乐作品《Studie II》《直升机四重奏》等。不过,模拟电子音乐的电路调控状态不能预先编程和存储,要恢复设置需要经过长时间调试,作品的准确还原受到一定限制[4]。

1.2.4 计算机代码记谱

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的发明,标志着音乐进入数字时代。与模拟电子音乐相比,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创作电子音乐,能够通过编程方便地实现声音合成,通过存储程序控制的执行方式自动运行预制的程序来重构整个作品。

1957年,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斯·马修斯(Max Mathews)最早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上用机器语言编写声音程序进行声音合成实验,证明计算机可以生成各种音高和包络的波形,通过对频率和振幅的处理来合成声音。但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烦琐且低效,没有计算机和数学基础的音乐家几乎不可能熟练操作并展开创作。马修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编写Music I和Music II程序用来生成不同波形信号,构建多个声部,实现电子音乐创作。1958年,约翰·凯奇(John Cage)主持了在纽约举行的名为“计算机音乐”的新音乐会,表演了应用这些程序创作的计算机合成音乐作品。

马修斯在Music III程序中引入单元发生器(Unit Generator)的概念,单元发生器是实现振荡器、滤波器、调制器和放大器等信号处理模块,合理组合就可以生成不同声音的合成器程序。1968年,他开发了Music V语言,结合前作的各种优点,使其成为全世界各声音实验室和电子音乐研究机构主要使用的音乐软件。众多开发者在Music V的基础上开发出Csound、Cmusic和Common Lisp Music等多种统称为Music N语言的声音合成语言或程序,并基于代码方式进行声音编程和创作。

使用音乐编程语言创作电子音乐,需要实现多层次的功能,既要在编程过程中解决算法、组件和声音合成等问题,又需要调用合成的声音作為创作材料,并进行材料组织,创作出结构完整的电子音乐。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声音进行调控,对各参数进行调整和处理以控制音响变化。因而,这类纯电子音乐的编程过程就是记谱过程,程序代码中包含音乐创作的所有要素,以及电子乐器控制和演奏要素,符合记谱法需求,形成完备而独具特色的计算机代码记谱法。作曲家可以通过编写的代码阅读和分析整个作品,并通过运行代码来还原作品,实现对作品的完整控制[5]693-694。

直到今天,很多电子音乐家仍在使用音乐编程语言进行声音算法的探索,合成新的声音,创作电子音乐。以下是一段Csound语言的源代码,描述随机函数生成两个频率在100~1000Hz之间的正弦波信号,由instrument事件控制这两个信号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输出通道和方式等。代码直观,既可以由音乐家阅读,又可以交由计算机和音乐设备直接运行。

instr   1 ;   same values every time

krnd random 100 , 1000

printk .5 ,   krnd ;             look

aout  oscili  0.8, 440+krnd ,  1  ;   &  listen

outs  aout , aout

endin

instr 2   ;   different values every time

seed 0

krnd random 100 , 1000     ;    seed from system clock

printk .5 , krnd           ;    look

aout  oscili 0.8, 440+krnd , 1 ;  & listen

outs aout , aout

endin

f 1 0 16384 10 1 ;   sine wave.

i 1 0 1

i 2 2 1

e

1.2.5 音序器Piano Roll记谱

尽管计算机编程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音乐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数理和音乐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编程,这对大多数音乐家而言非常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价格低廉、性能不断提升的微型计算机和数字电子合成器出现,音乐家既可以方便地创造声音,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声音进行编程和控制。因此,制造商推出大量软硬件产品,并组成联盟制定了General MIDI规范,使得商业化的计算机音乐有规范可循。

19世纪末,自动钢琴(Player Piano)就使用打孔纸带记录演奏的音符和力度等信息,这既直观又便于机械装置控制自动钢琴回放和演奏。MIDI记谱沿用了穿孔纸带钢琴纸卷(Piano Roll)的方式进行音序器记谱,方便直观、学习简单、编辑快速,软硬件音序器无需复杂转换即可快速准确处理。音序器记谱方式是MIDI音序器软件如Cubase、Logic、Ableton Live等的标准记谱和编辑方式。由于沿用自动钢琴穿孔纸带的样式和基本结构,因此在音序器软件中,相应窗口称为Piano Roll钢琴卷帘窗[6]。

在钢琴卷帘窗中,横轴代表时间,按照传统方式划分小节线和节拍,以写入和显示不同时值的音符事件;纵轴表示音高,可以表示128个不同音高。所有音符都可以在工作区中以不同位置和长度的条状事件来准确描述音高、触发时间和时值等信息。为了对音符进行音响和效果控制,MIDI标准还定义了128个控制器,可对MIDI事件进行精细控制,如Velocity(力度)、Expression(表情)及Pan(声像)等。经过不断发展,基于Piano Roll的音序器记谱法已成为MIDI创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记谱方式,在音序器软件中甚至替代了传统的五线谱记谱方式。

1.2.6 数字时代电子音乐的记谱

20世纪80年代后,电子音乐理论与形式空前繁荣,出现了多种不同形态和创作方式的电子音乐,很难用单一的方法对电子音乐进行完备的记谱。很多电子音乐作品几乎没有系统而完整的记谱,导致电子音乐的学习、传播和重现陷入困境,制约了电子音乐专业教育、理论研究、创作及发展。

用于记录电子音乐的记谱方式主要有基于五线谱的传统记谱法、频谱分析图记谱法、图像谱、MIDI图谱、分音图谱、噪声图谱、曲式模型图谱、微分音序列谱、设备及信号控制方式谱等,但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完整记录不同类型电子音乐中的各要素。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结合多种记谱方式和记号,采用混合记谱法来记录当代电子音乐,这需要使用特定的软件工具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控制。在现有的电子音乐创作平台中,Max/MSP、Open Music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和记录电子音乐作品[7]42。

2 数字时代计算机软件在不同记谱中的应用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各种记谱软件被开发出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音乐创作和记谱,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记谱软件及适用的音乐类型记谱方式。

2.1 傳统五线谱软件记谱

记谱软件最早出现在西方,主要针对传统西方音乐进行记谱,因而五线谱的记谱和应用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MIDI标准的建立与普及,计算机记谱除了完成平面的视觉记谱之外,也会利用MIDI和采样技术实现视听结合。随着音频分析技术、声音识别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通过分析音高和节奏进行输入,或者通过扫描录入,提高记谱效率。相比传统纸笔记谱的方式,计算机记谱具有输入便捷、音响真实、修改自由、便于印刷等优势。

五线谱记谱软件中较典型的有Finale、Sibelius、Dorico等专业商业软件,还有MuseScore等开源软件。

2.2 现代音乐软件记谱

20世纪的现代音乐出现了不同流派,如先锋派、频谱学派,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实验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并产生了偶然音乐、序列音乐、概念音乐、随机音乐、算法作曲、交互式音乐等多种形式,归类和记谱比较困难。但很多作曲家具备传统西方音乐背景,仍选择在五线谱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符号体系来记谱。

由于现代音乐类别各异,诸多符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迄今没有一个记谱软件可以完美地记录现代音乐作品,但可以在已有记谱软件上开发接口和插件来解决。很多现代音乐作品可以使用Finale、Sibelius等主流专业软件,利用接口插件自定义部分符号系统,对谱表、音符、记号进行参数调整,从视觉上满足现代音乐甚至部分电子音乐的记谱需求。

对于特定流派,由于创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不能直接使用五线谱来记谱,所以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进行分析和创作。例如,频谱作曲,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声音材料进行分析,抽取出作曲所需的基本元素,然后构建特定算法进行音乐创作。在这类音乐记谱中,除记录常规的音高、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还须记录原始材料的频谱信息。分析和创作这类作品,使用较多的是法国IRCAM的Open Music,该软件可以方便地分析频谱、构建算法,并形成序列以创作音乐作品;还可以导出相关的音乐元素与算法,以构建可分析与重复的乐谱[5]719-720。

2.3 文字谱软件记谱

很多传统记谱方式,如古琴减字谱,在计算机记谱时比较困难,且应用领域相对较小。不过很多致力于传统音乐文化发掘与保护的工程师和音乐工作者在不断努力,用不同方法对传统文字谱的计算机数字化处理进行研究,如包松平古琴减字输入法和广陵神器。这两款软件以输入法的方式通过减字谱口诀直接进行减字谱或声曲折谱字符号输入,能够灵活组合出古琴减字谱的音高和奏法,减少过去使用偏旁记号拼贴的麻烦,大大提高了输入效率,可以利用文字编辑软件直接完成古琴谱或其他文字谱的记谱。

日本也十分注重民族乐器改良和保护。例如,日本八户工业大学小坂谷寿一教授开发了“电三味线与自动打谱装置”,这是一个民族乐器演奏的实时记谱和乐谱自动转换系统。演奏电三味线时能实时显示五线谱和日本传统的三味线乐谱,既能像津轻三味线等传统乐器般演奏,又能使古老的民族乐器与现代乐器同台演出时相互读谱和交流。

2.4 图像谱记谱

纯电子音乐的音响特性、创作方式、演奏形式、控制参数,以及审美角度都与传统音乐有很多不同,如纯电子音乐中的乐器通常不是物理上存在的乐器,而是通过软件或硬件模拟或合成出来的音响,在表示乐器时不能直接描述外形,而需要描述该音色的产生和调制方式。此外,纯电子乐器的演奏通常采用调制、变形、反转、合成等,记谱时需要准确标识这些参数。电子音乐使用的声音材料极其丰富,变化方式也不受传统律制和节奏限制,变化丰富,若采用传统记谱方式,势必导致谱面复杂,且无法准确记录和还原。因此,很多纯电子音乐作品都会采用由点、线、面及文字或代码注释所构成的图像谱来记谱,形成直观、全面而系统的记谱方式[7]58。

当然,电子音乐家也会根据需要针对特定电子音乐创作平台专门编写图形化的记谱和创作环境,以便控制创作中的参数,有效记录和表达作曲家思想。例如,基于Csound开发的AlgoScore,可以在二维坐标系中用点、线段和曲线等图形表示不同音高、时值,以及所使用的信号源、调制方式、变化趋势及合成方式等,直观而准确地记录作品的细节,符合记谱的要求。

2.5 交互电子音乐记谱

进入21世纪,电子音乐向多媒融合的实时交互电子音乐发展,不再局限于声音媒体,而是向图像、视频、动画、网络、传感器等媒介扩展,并将其有机结合。在实时交互电子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对各媒介进行整体思考,对不同媒介变化进行记录。交互电子音乐中经常用到声学乐器,需要表演者同时表演。记谱既包括交由演奏者阅读的乐谱,又包含由电子工程师阅读的系统控制谱,此外还需要说明系统控制端程序。只有将多方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顺利完成创作和演出。因而,交互电子音樂的记谱比传统作品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其外延得到了更大拓展[5]722。

现代电子音乐家常用的创作平台包括Max/MSP、Pure Data、Csound、Sonic Pi等,这些平台可以将多种媒体有效结合,并实现有机统一的控制。音乐家创作时,需要为声学乐器作曲,这部分的记谱可以使用五线谱或现代记谱的方式,便于演奏。然后,需要设计在声学乐器中使用电子音响和效果的部分,通常在软件中编程实现,记录下界面和参数,将时间点和控制方式记录到声学乐器谱上,便于表演时协调与控制。此外,需要编订作品演出时的媒体控制列表,记录下乐器、软硬件及视觉特效的参数,从而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准确控制。

3 结语

记谱法是为了忠实而准确记录所创造声音的工具,当传统方式不能满足需求时,就需要创造新的记谱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记谱法是音乐创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选择和使用记谱法时,需要注意记谱过程尽量简便易懂,遵循不给演奏者视谱带来麻烦的基本原则。正确运用记谱方式,能有效提高音乐创作和传播效率,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教育与传承作出贡献。

没有什么记谱法能够满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音乐的记谱需求,记谱法的发展和改革也是必然。音乐家不愿意放弃原有记谱体系而接受新的记谱法,这影响了新记谱法的产生和推广。同时,出版商基于商业利益,不愿意印刷受众群体较小的作品,阻碍了新音乐和记谱的传播。但每个作曲家和音乐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发展,记谱法也是一样。

尽管目前已有很多软件和方式可以对不同音乐形式进行记谱,但从现实发展趋势来看,音乐记谱不应过度依赖电子化手段,要避免由于技术革新及记录设备变化带来不可复用的问题。如何有效记录和阅读,且能以不同介质,不受设备制约而长时间保存和还原音乐作品,是每一位作曲家和电子音乐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限于篇幅和能力,本文所讨论的记谱方式只是众多音乐形态及电子音乐记谱方式中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音乐记谱方式的梳理和分析,从侧面呈现出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的发展轨迹,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格里尔.西方音乐记谱法[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21:3.

[2] 朴恩玉.韩国的井间谱[J].文化艺术研究,2009(6):75-82.

[3] 霍华德·里萨蒂.新音乐语汇:现代音乐记谱法指南[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4] 黄枕宇.西方电子与计算机音乐史:电子数字科技影响下的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75.

[5] 柯蒂斯·罗兹.计算机音乐教程[M].剑桥:麻省理工出版社,2023:693-694,719-720,722.

[6] 杨万钧.从自动钢琴看计算机音乐发展及特点[J].演艺科技,2011(7):45-49.

[7] 童昕.现代记谱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42,58.

作者简介:杨万钧(1977—),男,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音乐技术、音乐编程、音乐声学。

韩金昊(199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电子音乐作曲、交互设计。

付玉(1997—),女,四川德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音乐编程、互动音乐。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电子音乐视野下的音乐记谱法发展与分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YXS2021024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
PPEOPLE 人物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如何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鉴赏价值
改进神经网络的电子音乐辨识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子音乐信号辨识模型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一)——电子音乐技术与多领域音乐研究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