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3-18李春花
李春花
(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陕西省岚皋县佐龙镇晓道小学)
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力量和“活的灵魂”,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乡村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专业培训不足、发展机会不均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到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应对这些挑战,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强专业培训、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然而,要真正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乡村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和需求,以便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积极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对一种事物或者一个命题深信不疑并完全接纳的心理倾向或者状态。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观点。积极的教育信念能够促使教师用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保障乡村教育健康发展。
(二)全科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乡村建设人才,已成为当前乡村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综合化的思维,掌握多层次、多梯度的其他学科知识,即全科的专业知识。
(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发布。大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始推行,这对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思政课中注重团体意识的培养。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就需要乡村教师熟悉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农村学生的特点。
(四)积极的专业内驱力
内驱力是教师主动从事有意义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离开了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空谈教师专业成长,空想教育发展,效果不会十分理想。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身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使其产生内生动力。在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应保持积极的专业内驱力,不断地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是否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专业能力是否信胜任新工作,专业情感是否切合新阶段教育使命,不仅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宏观发展,更关系着乡村学子的微观成长。当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层面
1.全科教师短缺。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既要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合理的教学能力,又要有从事乡村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而这样的全科型教师在乡村十分匮乏。
2.流动管理不完善。很多乡村教师以农村学校为跳板,干几年就想方设法调到城市工作。按规定,教师进入农村学校需满一定的服务年限后才能调动。很多教师通过交流轮岗或借调的方式先进入城区学校工作。在此期间,教师编制虽然继续保留在农村学校,却存在大量“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这对于学校以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3.发展机会不平等。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专业发展的机会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及相关的权威专业技能竞赛中。一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教师培训中,城乡有着等同的培训机会,乡村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获得更广泛的培训机会。然而,这些专业培训过于笼统,与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并不相符,导致培训效果欠佳,教师培训获得感较低,甚至无形中增加了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在教学技能大赛中,乡村教师面临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由于乡村学校客观条件限制使得乡村教师处于教学技能大赛的劣势。没有同样的发展学习平台与机会,却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导致乡村教师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社会层面
1.社会地位不高。当前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仍然偏低。一方面,体现在工资待遇上。工资待遇不仅是物质生活保障,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在近几年有所提升,但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留住乡村教师、吸引大量男性教师进入乡村教育领域的水平。乡村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欠佳,各种设施不健全,生活所需的供暖设备、空调和教学所需的多媒体等电子设备或是没有或是无法使用。
2.社会舆论导向欠佳。社会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教师的一种评价和认可,也是提升教师形象、帮助其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事事尽善尽美,出现一些问题就会被放大甚至引起轰动。
(三)个人层面
1.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本身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是持久的,并非立竿见影。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这就好比翻越山头一样,大家习惯了从山上的羊肠小道走,年复一年,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琐。但要让他们打通一条隧道,可能一年两年完不成任务,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大家就不愿去做。因此,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其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乡村教师只是每天完成分内的教学任务,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有些乡村教师就算是有了一定的发展规划,也因乡村学校无团队协作、杂事多,最终无法落实。
2.留乡意愿不强。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乡村教师能做到下得去,但是下去的却留不住。随着“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省招、县管、校聘等方式,为乡村师资队伍补充了大量新生力量。他们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新招录的乡村教师多是外乡、外地户籍,对当地风土人情、地域风貌、乡土文化不了解,很难全身心地融入乡村生活,即使迫不得已进入乡村教育领域,也处于“观望”“悬浮”状态,视乡村教师岗位为职业发展“跳板”,一旦遇到其他发展机会和平台,便想办法选择“逃离”乡村。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管理层面
1.强化制度保障。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是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权威性、规范性措施对资源进行行政配置与监管。因此,要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从国家高度出发,继续统筹优质资源重点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明确地方“自由量裁”边界,杜绝将政策落实简单理解为照搬照抄,要在领会国家政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考证,对政策进行细化分解,变粗放式的政策模板为精细化的执行方式,聚焦真实弊病与现实症结,从而规范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行为。
2.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确保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加大乡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配备好硬件设施是最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设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例如,专项培训经费、教研经费、教师发展激励经费等。
3.放宽晋升评优条件。建立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新机制势在必行。要制定乡村教师区别于城镇教师的职称评聘标准。要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城镇教师进行职称评聘,需有相应年限的乡村教学经历。适当偏重乡村教师职称比例,建设成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实行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分开评审。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当地城镇同类学校标准。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并对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可不受所在学校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二)学校层面
1.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鼓励师范院校采取多种方式,长期跟踪、终身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师范院校教师与乡村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加大送教下乡力度,推动名师名校长走进乡村学校讲学交流。注重开展“走出去”培训,让更多乡村教师获得前往教育发达地区研修、跟岗学习的机会。
2.培养全科教师本土化。由于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区别,乡村学校更需要与乡村本土化相适应的全科型教师。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应该积极搭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要因地制宜,建立多方位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本土化的融合型教师。乡村教师除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外,还应具备乡土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结合乡村发展的特点进行融合型、跨学科式的教学方法,助力培养现代化的乡村建设人才。
(三)个人层面
1.明确专业发展意识。乡村教师要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这是一种内驱动力,是积极、正向、持久的精神动力和热情。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限,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乡村教师明确自己想成为骨干教师、名师或专家型教师这样的具体动机后,方可制订一个长期或短期的规划。乡村教师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就有了动力和方向,能够在专业发展遇到困难时得到足够的精神支撑。
2.树立终身发展理念。乡村教师要制订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规划,不能只处于执行状态,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内生动力和自觉性,树立终身发展理念。要不断借助外部条件的支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的提升。
3.增强职业认同感。乡村教师应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有关部门要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因此,乡村教师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摒弃教书匠的价值理念,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运用在教学中,从而实现由被动发展向主动发展、由理论知识到教学实践、由实践感受到实践反思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