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分享”教学方式探究
2024-03-18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224005
徐 敏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22400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体验—分享”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体验—分享”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个人体验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实践为主导,教材为辅助,通过从学生主观角度创设沉浸式课程专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探索精神。
一、“体验—分享”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验,促进学生自然、健康的成长,教师需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领悟生命真谛的经验。采用“体验—分享”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造生动的课程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从实践中增长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加强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心得,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采取“体验—分享”式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实践中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体验—分享”式教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以知识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并将道德品质融入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逐渐转变为课堂主体,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转向“体验—分享”的实践学习,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实践水平,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在教师的引领下体验生活,通过生活实践中的感悟,事后分享心得。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加深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领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分享-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思考与分享
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太建议采取纯粹的口述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德育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在当下的环境中体验最真切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深思和质疑,提升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范。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儿”一课时,以“公共文明意识”为核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你认真学习时有人大声喧哗,你是什么感受? 当在公共场所被他人指责大声喧哗,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这些问题,勾起学生的回忆,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简述事件过程和当时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分享欲望。之后让所有学生参与模拟演练,大家都大声吵闹、喧哗,亲身感受在嘈杂环境下产生的不安与焦虑情绪。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由教师主导提出核心问题:“在公众场合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作答并列举实际措施,如通过压低声音沟通、传递纸条信息等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音量对整体环境的影响。随后,可以将讨论延伸到其他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医院等,具体明确这些场所的规范行为。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公共场合需要控制个人音量和动静,养成文明习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助于避免理论仅停留在书面上,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发现深刻的思考,获得更多感悟,对今后的行为举止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2.创造实践机会,在行动中感悟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及不断尝试与体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认知对于后来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生既通过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应用,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从实践角度设计课程,让学生参与体验并根据自我认知进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认知。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整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要预习垃圾分类知识,并收集家中的老旧废品带到课堂上。在正式学习时,可以开展一项挑战任务,由一组学生主动上台,将各类标注生活垃圾的名牌准确分类至“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等类别,交由另外一组学生进行评判打分。任务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并总结经验,激发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深刻理解。接着,进行变废为宝的手工活动,学生可以动手改造废旧物品,赋予它们新的功能。如将旧衣服制作成编织袋,或将废纸箱变成收纳盒。实践之后,鼓励学生分享创作灵感和手工体验,最后将所有完成的手工作品在教室内进行展示。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获得感悟,不仅增长了垃圾分类知识和回收环保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产生更为深远的积极效果。
3.组建学习小组,实现取长补短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发现并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不同个性的学生分组,创造一个“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良好学习环境,以便通过互相学习和协作,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通过分组,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潜在优势。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分享者。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应对自然灾害”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自然灾害短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被带入了真实的情境,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引导。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研究各自负责的方面,包括灾害的影响结果、预防措施、预防意义以及灾后安抚重建的措施。这种组织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思维空间,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通过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还需要协作完成任务。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提供必要的引导,还在保持班级秩序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班级环境。
4.创设表演舞台,沉浸式体验学习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不同剧本与角色,合力完成舞台短剧。舞台剧的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并且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学生体会角色的优秀品质,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并不断优化自身行为,努力向优秀者学习。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场景与剧本,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快递员、交警、外卖员、人民警察等,各学习小组需要合力完成具体故事与人物特点的设计,唯一要求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表演。在舞台剧的排练中,学生通过反复演绎,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来展示所扮演角色的服务精神,促使学生思考角色本身的魅力,加深对于这些人物角色的理解和尊重。通过模拟这些服务场景,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服务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在舞台剧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各组表演者的角色优秀品质。这不仅鼓励学生彼此之间的认可与尊重,还可以通过这些角色的身上学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服务行业的理解,还在情感上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社会中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的人们。沉浸式的舞台表演更具参与性、体验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服务行业的重要性,还有助于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三、结语
通过构建“体验—分享”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