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变的精气神,国宝文物上的中国龙
2024-03-16文雨
文雨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龙的形象广泛运用于青铜器、金银器、石器、玉器与瓷器之上,或描绘龙纹之洒脱,或呈现龙形之矫健,渗透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华夏文明起源之初的红山文化玉龙,到秦汉时期被视为祥瑞之兆而大量运用于各种器物之上的龙纹,再到明清时期作为皇权象征的五爪金龙……各种含有龙元素的文物大量涌现,成为兼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国宝”。
红山玉龙
【新石器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C形玉龙是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代表了上古黄帝文化的传承,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这是一条高26厘米,重约1000克,周身呈墨绿色的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洁温润。玉龙的造型非常耐人寻味: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细长的眼睛睥视前方,颈部一道夸张的长鬣雄健地飘拂上卷,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个很有力度的“C”,仿佛瞬间就要腾空而起。龙身大部分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颚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呈规整的小菱形。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小圆孔。
在目前已发现的原始玉雕中,时代较早、工艺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玉雕。已见报道的红山玉雕有百余件之多,被确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红山玉龙造型独特,雕艺精湛,它身上所负载的龙文化元素,对于研究中国的原始宗教以及总结龙形的发展序列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玉龙身上那种蓄势欲飞的勃勃生机,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
绿松石龙形器
龙形觥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 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山西博物院(白英攝影)
绿松石龙形器
【夏代,中国考古博物馆】
绿松石龙形器不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龙形象器物,但因其与后世中国龙的形象最为接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直接的渊源。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遗址内一座贵族墓葬里,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级国宝”之誉。
龙整体长64.5厘米,巨头蜷尾、鼻尖朝上,身躯起伏有致,仿佛正在蓄力向天腾跃。龙身中段的一只桶状物为铜铃,内有白玉铃舌。这条绿松石龙最特别之处是它整个由23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细片拼合而成,这些石片十分微小,厚度仅0.1厘米左右。
目前,对于这件绿松石龙的功能尚未有定论,有龙牌、龙杖、龙旗等各种说法,但学者普遍认为,这件器物是高等级贵族的专属,与祭祀有关。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龙形觥
【商代,山西博物院】
龙形觥,是商代的一件酒器,通体为角状,头部是一个龙的形状,露齿昂翘,两只角高高地翘起,眼睛圆瞪,特别是它的牙齿非常锋利,而且做成了一种镂空的状态,这样酒就可以从嘴中流出来。这件器物两边的纹饰也非常地奇特,是鳄鱼和夔龙纹的形象,它们的头部和龙的头部位置,正好是相反的,两边对称,器物的底部是矩形的圈足,器形独特,纹饰精美粗犷,线条流畅明快,铸造得非常精细。而且它的功能也非常专一,能够体现出商代人对青铜艺术审美的水准,反映出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以及当时人们艺术上的追求。
云纹铜禁
【春秋,河南博物院】
禁,在东周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指的是盛放酒器的器物。禁的材质大多数是青铜,也有一些是漆木的,可以理解为是高级的酒台。
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它的主人是“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之子,器物本身处处彰显着“大国制造”的实力,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铜禁禁体四周的12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至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有专家认为,云纹铜禁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对研究古代科技意义重大,展现了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魅力。
唐代鎏金走龙
鎏金走龙
【唐代,西安博物院】
唐代以前,龙更像兽,唐代之后才慢慢有了我们熟悉的龙的样子。大体是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鲇须、蟒身、鱼鳞、鹰爪等等特点。
西安博物院这只鎏金走龙,呈行走状,右侧双腿向前迈去,左侧双腿向后。龙嘴张开,长舌卷曲,看上去只有一只角,双耳贴于龙首两侧,须发向后。背脊部有锯齿,龙身饰鱼鳞纹。龙爪有三指,龙腿筋肉突起,看起来强健有力。气宇轩昂,高视阔步。贵气十足,又威风凛凛。通体鎏金,金光灿灿,处处流露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息。
与常见的龙不同,唐代鎏金走龙小巧玲珑,甚至透着一点儿萌。据记载,唐代祭祀大典中,会举行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为投龙所用。
墨绿地妆花纱蟒衣
【明代,孔子博物馆】
蟒袍,因袍上织有蟒纹而得名。在中国封建社会,龙袍代表的是皇权,龙为皇帝专属。蟒袍虽说在很多方面与龙袍极其相似,但蟒非龙,皇家之龙有五趾,而四趾则称之为蟒。蟒是仅次于龙的尊贵纹样,需得皇帝御赐才能使用,其他人等不能自行织买穿用。
明墨绿地妆花纱蟒衣,孔府旧藏,为赐服。男服,道袍式。直领,大襟右衽,宽袖并收口,两侧开衩并接内摆,加白暗花纱护领。前胸、后背及两肩的云肩内饰织金妆花过肩蟒,四周饰海水江崖,间饰杂宝、彩云纹。左右袖襕织一对升蟒,膝襕织行蟒。二经绞纱地以平纹组织显花,纹样为四合如意连云纹,间饰杂宝,有如意头、金锭、火珠、方胜、古钱、犀角、珊瑚等纹饰;云肩、袖襕、膝襕处纹样采用局部“挖花妆彩”的技法织成。即便是蟒,也侧面体现了明代龙纹的尊贵和威严。
龙号机车模型
龙号机车
【近代,下落不明】
“龙号机车”是中国第一辆火车,又名“中国火箭号”,于1881年6月9日投入使用。
1878年,开平矿务局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正式成立,“唐胥铁路”的修建及“龙号机车”的制造最初皆为解决唐山矿的煤炭外运销售问题。“龙号机车”按照英籍工程师金达的图纸制造,当时矿务局的英籍工程师薄内的妻子为机车起了名字,叫“RocketofChina”,意思是“中国火箭”,这是仿照斯蒂芬森那台著名机车“火箭”号而命名的。参与制造机车的中国工匠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因此大家又把它称作“龙号机车”。
〔明〕 妝花纱蟒衣 摄影丨六月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陈列馆,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占北京,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一条胡同里,以后这台中国制造的著名机车便离奇地失踪了。
尽管“龙号机车”下落不明,但中国人的“龙号”情结依然很深。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摆放着“龙号机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