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治市潞州区金代墓葬考古发掘研究

2024-03-16张亚荣李辉柴华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张亚荣 李辉 柴华

摘要:2022年9月3日至10月3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长治市潞州区菁英荟建设项目用地占地范围内所涉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出古代墓葬36座。现挑选其中3座金代仿木结构砖石墓,对其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等进行梳理,以期为研究该地区以及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墓葬形制和传统习俗提供实证材料。

关键词:长治市潞州区;墓地发掘;金代墓葬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菁英荟建设项目用地位于长治高新区漳泽工业园,经考古勘探,初期发现明清古墓葬 31 座,发掘总面积约380㎡,后期经全面发掘清理共计发现36座古墓葬,出土器物167件(套),以瓷罐、砂锅、碎陶为主,目前大部分资料已经整理,相关报告正在编写之中。笔者挑选其中3座金代典型墓葬和代表性随葬器物为研究对象,希望对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墓葬形制

在发掘Ⅴ区和Ⅵ区,从西到东依次为3座金代砖石墓——M31、M32和M33。

(一)M31金代砖室墓(图1)

南北向,方向 194°,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道南端略有坡度,开口长2.18、宽1.03米,底平面长2.2、宽 0.9—1、深0.8—1.8米。封门位于墓道北端,封砖为方形砖,长0.3、厚0.05米。封门南端侧立3块条砖,上平铺2块方砖,类似方案,用于祭祀。封门内外一层,高1.34、进深0.3米。上下6层,下面 2 层,平砌,上面1层,竖砌1层,最上面3层砖斜向平铺,每层方向相反,上下相邻两层砖呈“<”或“>”角度,堵住甬道口。甬道在墓道北端,土洞式,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不存,高1.4、宽0.96、进深0.84米。墓门位于甬道北端,墙体用条砖平砌。门洞高1.18、宽1.24、进深0.32米,使用长0.3、宽0.15、厚0.05米的条砖砌筑。墙先垂直砌高0.8米,随后起券呈筒拱结构。墓室顶不存,为平面正方形。墓室内边长2.44米,室内南部是土面,室内北部为方砖砌成的棺床。

棺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北均由边长0.3、厚0.05米的方砖铺设到墓壁,而南部正对甬道部分为一缺口,矩形缺口凹成东西0.88、南北0.8米。其余部分向矩形缺口空間的东西北壁,用5层断成长方形的半块方砖错缝平砌,用白灰抹平,最上层为棺床的方砖。墓室四角有转角倚柱,由条砖竖立砌成,柱外棱角未削。墓室北壁中部砖砌门,门框高0.66、宽0.52米,条砖平铺作门枕石和门槛,两块竖立方砖作板门。门两侧墙壁中间有嵌直的,高0.35、宽0.43米,窗棂则是用竖立的条用的朝外砖侧棱来表现。东西壁形制相同,中部砖砌门,门框高0.66、宽0.52米,条砖平铺作门枕石和门槛,两块竖立方砖作板门,为洞开式,形似耳房,东壁进深0.55米,西壁进深0.63米。门两侧墙壁中间同样嵌直棂窗,北窗高0.25、宽0.44米,南窗高0.25、宽0.3米。墓壁上的窗、斗拱、枋表面都涂成朱红色,门及门窗下层墓壁表面都涂成黑色,其他部位的砖面则涂白灰。墓壁门窗之上错缝平砌5层条砖,条砖之上砌普拍枋,枋上砌8组斗拱,斗拱为单抄计心造四铺作,蚂蚱形耍头,斗拱上承接撩檐枋,收顶。棺床上发现散乱尸骨,与淤土混杂在一起,未发现葬具。

(二)M32金代砖室墓(图2)

南北向,方向197°,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道南端略有坡度,开口长2、宽1米,底平面长2、宽 0.9—1 、深 1.6—1.94 米。封门位于墓道北端,封砖为长条砖,长0.3、宽 0.15、厚0.05米,封门内外,1层,上下残存 6层,斜向平砌,最下2层斜向西,上面4层斜向东,堵住甬道口。甬道在墓道北端,土洞式,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不存,高0.8、宽0.9米,进深0.8米。墓门位于甬道北端,顶部不存,应为券洞式,墙体用长条砖平砌,宽0.94、进深 0.3米。墓室顶部不存,平面正方形,墓室内边长2.4米,室内北部为高0.22米长条砖砌成的棺床,室内南部为土面。

棺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北均铺设到墓壁,南部凹成东西1.06、南北0.68米的矩形缺口,正对甬道部分向北。矩形缺口空间的东西北壁用4层条砖错缝平砌,用白灰抹平,最上层为棺床的条砖。墓室四角有转角倚柱,由条砖竖立砌成,柱外棱角未削。墓室北、西、南壁中部砖砌门,条砖平铺作门枕石和门槛,两块竖立方砖作板门。墓壁上的窗表面涂成朱红色,门及门窗下层墓壁表面都涂成黑色,其他部位的砖面则涂白灰。墓壁门窗之上已被破坏。棺床上发现散乱尸骨,与淤土混杂在一起,部分骨骼呈黑色,有黑色焚烧痕迹,应为尸体焚烧后带骨入墓,未发现葬具。

(三)M33金代砖室墓(图3)

南北向,方向 195°,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墓道南端略有坡度,开口长1.11、宽 1.01米,底平面长1.3、宽1米,深0.8—1.8米。封门位于墓道北端,封砖为长条砖,长0.3、宽0.15、厚0.05米,封门内外1层,上下残存10层,最下5层斜向平砌,上5层横向平铺堵住甬道口。甬道在墓道北端,土洞式,平面呈长方形,高1.3、宽1、进深0.7米。墓门位于甬道北端,拱券形,墙体用长条砖平砌,宽1、高1.1、进深0.3米。墓室顶部不存,平面正方形,墓室内边长2.4米。

棺床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北均铺设到墓壁,南部正对甬道部分向北内凹成东西0.98、南北0.7米的矩形缺口。矩形缺口空间的东西北壁用7层条砖错缝平砌,用白灰抹平,最上层为棺床的条砖。墓室四角有转角倚柱,由条砖竖立砌成,柱外棱角未削。墓室北、西、南壁中部砖砌门,条砖平铺作门枕石和门槛,两块竖立方砖作板门。门两侧墙壁中间嵌直棂窗装饰,窗棂用竖立的条砖侧棱朝外来表现。墓壁上的窗、斗拱表面都涂成朱红色,门及门窗下层墓壁表面都涂成黑色,其他部位的砖面则涂白灰。墓壁门窗之上错缝平砌5层条砖,条砖之上砌普拍枋,上砌8组斗拱,仅有2组完整,其余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斗拱为单抄计心造四铺作,蚂蚱形耍头,斗拱上部已被破坏。棺床上发现散乱尸骨,部分有黑色焚烧痕迹,骨骼呈黑色,未发现葬具。

二、随葬典型器物

(一)金代磁州窑系白釉褐花卧虎枕(图4)

重2207.38克,通高10.24、底长34.5、底宽17.9厘米。枕体呈卧虎状,虎身为枕身,枕面为腰圆形,前高后低,虎鼻作为瓷枕的两气孔。全枕用彩绘手法,“以黑彩绘出虎头形象和虎身条状斑纹,既抓住伏虎威猛的神态,又为模型脱坯提供方便。”[1]该件磁州窑白釉褐花卧虎枕形象生动活泼、线条流畅自然、纹样新颖,充分体现出古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匠人手艺。

猛虎为枕,体现了古人镇妖辟邪、祈愿吉祥的心理寄托。“枕头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体现了古人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礼仪”,充分展示出了古人生活精致、优雅的一面。同时,人们认为用这种瓷枕作为枕头,还可以起到保健康养的作用。

(二)金代带盖陶罐(图5)

重322.05克,腹径10、高13、底径6.3、口径7.1厘米。该件陶罐侈口,折沿,束颈,溜肩,腹部内收,平底,小圈足,素胎。器身留有泥条制坯时的疤痕,带盖。其纹饰符合金代陶器简易的装饰风格。总体而言,金代陶器装饰主要以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为主,而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2]金代早期陶器多为罐、瓶以及日用器物造型,多承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3]这种便于悬挂提拿的造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早期女真民族游牧渔猎生活的习性。

(三)金代瓷碗(图6)

重211.73克,高6.5、底径3.6、口径11.9厘米。该瓷碗为敞口,口微敛,圆唇,深腹,腹微鼓,小圈足。胎体厚重,釉色乌黑光亮,部分地方因流釉而呈现出褐色。这件瓷碗造型淳朴、装饰手法简练,有着浓厚的山西民间地方特色。

在金代,“山西陶瓷窑口遍布全省且大都善于烧制黑釉瓷器,以浑源窑、怀仁窑、大同窑为代表,这些窑口所烧造的黑瓷,数量繁多、质量精良、装饰多样,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窑口造型。”[4]一般情况下,金代陶瓷生产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金代前期的陶器多为日用陶瓷,烧制相对比较粗糙,器型比较厚重,釉色不均,产量不高。到了后期,烧制工艺得到发展,开始沿用唐代生产日用陶瓷的叠烧工艺,“叠烧工艺是在陶器内底,先刮去一圈釉,使其露出胎骨,让叠烧的器物的底足置其上”,这样生产出来的日用瓷碗虽然粗糙一些,但是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另外,考古资料也表明金代的日用陶瓷碗主要以素面为主。

三、结语

此次发掘的金代仿木结构砖石墓,虽然墓葬结构简单、规模一般,出土器物也不多,但为研究该地区同时期的丧葬文化、墓葬形制和传统习俗提供了实证材料,也为长治地区宋金元墓室建筑艺术提供了新的信息。尤其是M33瓷枕的白釉褐花在该地区以往的发现中少见,充分彰显了山西地方陶瓷的特点。这些出土的金代陶瓷器,从学习和研究的角度來说,为研究金代陶瓷的器型、胎、釉、纹饰等特点提供了新的材料,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山西地区的金代陶瓷制作工艺传承以及山西民间陶瓷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1]何伯阳.生动威猛的金代陶瓷虎形枕[J].收藏,2010(10):62-63.

[2]李雅君.山西金代陶瓷艺术[J].文物世界,2003(03):6-9.

[3]山丹.金代陶瓷纹样构图的演变与社会变迁[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18(03):144-148.

[4]潘丽.金代瓷器的初步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6(01):51.

作者简介:

张亚荣(1983—),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研究。

李辉(1989—),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

柴华(1989—),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建筑学专业,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建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