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中心镇公堂建筑形制和壁画研究

2024-03-16潘高原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摘要:云南省中心镇公堂是目前我国涉藏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公堂式建筑,1996年12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中心镇公堂所处的香格里拉市周边有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其建筑形制和壁画题材与其他涉藏地区有所不同,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心镇公堂;建筑形制;壁画研究

一、中心镇公堂建筑形制

中心镇公堂(图1)位于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大龟山脚下月光广场旁,它在藏语中称“独克瑞巴夏康”,意为“独克宗古城经堂”。公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清同治八年(1869)兵燹被毁,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邑人捐资重建。中心镇公堂大殿为土木结构的汉藏结合瓦屋面建筑,坐北向南,三重檐歇山顶,屋面覆盖汉式青色铜板瓦,殿刹置金色宝鼎。上檐用七彩斗拱,栌斗上出 45°旋花斜拱,使大殿檐下斗拱密布,工艺精细。但大殿斗拱拱件为异形,两端呈牛角状,不用三才升,使拱不能支顶正心枋和内、外拽枋,只能起到装饰作用。这种斗拱的做法在滇中地区较为常见,表明大殿在建筑斗拱的形式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公堂外形为典型的汉式庙堂建筑风格,而内部则是典型的藏式构架,其室内布局呈正方形,长宽各14米,用40根藏式金刚杵柱纵横成行密集排列,其中两根中柱直通楼顶,高达16米。梁柱用藏式大雀替支撑,显得格外雄伟庄重。公堂建筑受汉、藏和其他民族风格的影响,展现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面貌。它既打破了藏式建筑厚重、封闭、废料的局限,又弥补了汉式建筑样式相对单一等不足,表现出一种庄严而又不失华丽、稳重而又轻灵飘逸的建筑风格,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风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性建筑。

二、中心镇公堂壁画初探

(一)北墙壁画

1.北墙左侧壁画(图2)。左侧中心人物头戴班智达帽,身着红黄相间交领式坎肩、杏黄色袈裟,外着黄色披单,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持经书,象征对佛法的精通和传承。人物方脸圆眼,上唇续八字须,表情祥和,额头有几条深邃的皱纹,身体微侧面朝东方,双腿结跏趺坐于须弥法座上。法座底端整体红色,上铺绿、蓝、红三层坐垫。法座周围有莲花环绕,向四方延展。莲花分花苞、有三个芽的荚果和完全盛开三种,开花的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2.北墙右侧壁画(图3)。右侧人物和左侧遥相呼应,头戴黄色桃形莲花帽,帽檐上翻,上身着红黄相间交领坎肩、杏黄色袈裟,黄色披单自然垂落,露出灰蓝色披单襯里。人物帽下前额蓄发,后脑则剃短,嘴上蓄须,但色调比左侧人物略浅。眉眼微垂目光深邃,唇部深陷而下颌前突,面朝西方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法座和左侧一样由莲花围绕。因壁画下方损毁严重,表明身份的文字信息部分几乎无处可寻,仅在右侧人物的法座右下蓝色坐垫上有几个藏文字母,所以无法判断两尊主佛的确切身份。根据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绘制年代进行推测,两尊主佛大概率为当时香格里拉地区德高望重的活佛高僧。

3.右侧壁画主尊形象。两尊主佛的组合还可能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和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却吉坚赞,他们都是西藏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不仅在宗教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政治领袖。在传统唐卡绘画中,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中心镇公堂位处以信奉格鲁派为主的松赞林寺系统,所以以此两位活佛为主尊,绘制在释迦牟尼与十六尊者的题材中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两尊主佛身旁绘有十六尊者,以上三尊、中两尊、下三尊的格局排列,每侧八尊分成两组,上三尊均由祥云托举浮于空中,中两尊没有祥云,下三尊坐在草地或山石之上。根据尊者的形象特征和手持法器,可以辨识出大多数尊者。

4.北墙左侧壁画十六尊者位置图。右侧壁画下方损坏比较严重,基本上无法辨识出人物形象。位于上方的五位尊者保存较完整,他们分别是:主尊正中上方为罗睺罗尊者,结跏趺坐,双手捧镶满珍宝的王冠;左上为注荼半托迦尊者,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右上为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结跏趺坐,右手托经书,左手托钵盂;左中为半托迦尊者,左右舒坐,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经书于胸前;右中为那伽希尊者,左右舒坐,右手执宝瓶,左手持禅杖。按照大多数释迦牟尼与十六尊者的题材惯例,又因哈香尊者作为十六尊者的侍者,一般不在十六尊者之列,所以右侧下方无法辨识的尊者应为阿氏多尊者、苏频陀尊者、阿秘特尊者和因竭陀尊者中的三位。

5.北墙右侧壁画十六尊者位置图。在整幅壁画中,除了两尊主佛和十六尊者之外,在左侧壁画的右上方和右侧壁画的左上方绘有两位活佛画像。他们的动态和装扮与两位主尊相对应:左侧人物头戴黄色班智达帽,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持佛经,没有胡须,法座上有藏文;右侧人物头戴杏黄色莲花帽,头发胡须灰白,面容慈祥,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持佛经。更觉·当曲洛桑是松赞林寺扎雅康参更觉活佛转世系统的第一世活佛,在佛学理论断见、答辩、释义及著述等方面有较高造诣而名驰前后藏佛教界,并被两次颁发黄绸神谕,奉为活佛。

除以上人物之外,背景设有天空、草地、岩石、湖泊。左侧画面草地有雌雄双鹿,代表自然的和谐以及神之净土的无畏,还代表着佛陀在斯里那他鹿野苑的初转法轮,有一对水鸟与之相呼应。

(二)东墙、南墙和西墙壁画

东墙、南墙和西墙上方绘二十一尊度母像,分别为奋迅度母、金颜度母、威猛白度母、尊胜度母、吽音叱咤度母、胜三界度母、催破魔军度母、颦眉度母、大寂静度母、赐成就度母、祥光度母、解苦度母、赐殊胜度母、消苦度母、成熟度母、解厄度母、遍盛度母、圆满度母、破欲度母、修乐度母、赐胜根度母。二十一尊度母均一头两臂,头戴五佛冠,上身飘幡为衣,下身重裙、内长外短,左右舒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执莲花,右手持净瓶,内盛智慧甘露,能够获得世俗谛与胜义谛之精神满足。二十一度母身有绿、白、黄、红、黑五色之分,莲花有红、蓝两色。二十一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具有救苦救难、济度众生的功德,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尊崇的女性本尊群,在藏传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三)东墙和西墙壁画

中部绘有药师琉璃光七佛,因药师佛也是释迦牟尼的化身,所以共绘有八尊佛像,分别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光胜佛土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妙宝佛土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圆满香积佛土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佛土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幢佛土法海雷音如来、善住宝海佛土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释迦牟尼如来。药师佛源自《药师琉璃七佛本愿功德经》,是佛教普遍崇拜与信仰的神灵之一,因其能除生死之病、疗治人间疾苦,故名药师。药师佛造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相似,面容慈祥,黑色结髻,身像蓝色,左手结禅定印托钵盂,右手持降三毒的状如青稞的诃子伸至膝上。药师佛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三、美学风格

中心镇公堂二层壁画使用藏族传统唐卡绘画方式进行绘制,在藏族唐卡绘画历史上主要有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噶玛嘎孜画派三大画派,而勉唐画派又有旧勉和新勉之分。中心镇公堂二层壁画符合新勉画派的绘画风格,其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

1.来源于勉唐派的传承。其造像有着严格的度量,色彩也较为明快,底层色厚涂,四肢与脸型均较为饱满,采用兰叶勾勒出衣饰线条,有着较为明显的汉化民间图案,拥有装饰性的山、石、树、云。

2.融合了噶玛嘎孜画派的特点。青山绿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汉化,渲染技法表现为层次丰富细腻,善于通过灰色表现皮肤。

3.吸收钦则派的特点。人物毛发具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有着丰富的节奏。

中心镇公堂二层壁画基本上符合新勉画派的风格特征。虽然北壁原始壁画的中间主佛形象无从知晓,但从整体的构图可以看出,二层壁画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排列:两位主尊左右相对面向主佛,十六尊者又分别以各自主尊为中心环绕,两侧人物位置、莲花供品、岩石湖泊、动物植物等均一一对应。画中人物大小比例层级分明,人物服饰动态、植物花卉、水系云朵都有明确且严格的风格绘画样式。壁画背景大面积的青绿山水风景奠定了淡雅的设色风格,草地由近至远过渡自然,线条勾勒轻松顺畅,不拘泥于细节,蓝色、黄色、红色、绿色的色块填充图形以大面积平涂为主,具体细节处稍施渲染过渡。人物五官特征鲜明,具有强烈的写实感,头发、胡须刻画精细,有柔和的虚实变化。梁柱上的白地青花大花瓶和花几样式、莲花花瓣枝叶的勾勒,透露出明显对汉地绘画风格的借鉴。

四、建筑彩画

中心镇公堂上层外檐彩画布局采用传统的“三廷式”划分,额枋、穿枋、随梁枋等绘有白地五彩如意彩画,箍头用别绵,藻头用如意,枋心青地又开光绘有花鸟鱼虫,具有地方风格。上下檐風檐板刻画如意纹,翼角的老子角梁雕刻为一体的龙凤图案,做青绿彩绘。一层和二层不用斗拱,挑檐檩绘绿地云纹,而随檩枋绘红地旋花。小额枋只做油饰不施彩画。大小额枋之间用夹压花块,绘花鸟鱼虫彩绘。中心镇公堂的内檐彩画与外檐彩画形制不同,梁柱节点用藏式大雀替支撑,以红色为地子,绘藏式五彩彩画,枋心写六字真言。

五、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中心镇公堂是目前我国涉藏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公堂式建筑,是一座汉、藏、白、纳等民族建筑艺术结合的典型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也是一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纪念地。1936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同志的率领下,长征经过藏区,指挥部就设在中心镇公堂内。当年5月2日,贺龙同志在公堂题写“兴盛番族”红锦幛赠送中甸归化寺(原件现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红军正确的政策、严明的纪律、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以及艰苦朴素的作风,给藏族群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广大藏民的尊敬和拥护。虽然当时中甸高原正值春夏荒季节,但是红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筹足了粮秣,为进入川康藏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造条件,成为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藏族人民支援革命的范例,中心镇公堂见证了这一珍贵的历史场景。

(二)艺术价值

中心镇公堂大殿一楼东、南、西三壁和二楼内壁共绘有 490 平方米的藏传佛教壁画,二层壁画是很典型的新勉画派风格绘画,壁画构图饱满、色彩协调、画工精致、题材丰富,代表了云南藏区晚清时期民族绘画的精湛技艺。壁画中对于汉地绘画技法和内容的借鉴也充分地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取向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心镇公堂彩画的图案秀美、技法成熟,外檐彩画色调上以青、绿为底,大量运用红、黄、橙、粉等暖色,与北方古建筑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滇南和滇中的风格;内檐彩画又具有藏式风格,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三)科学价值

中心镇公堂的壁画、彩画绘于清晚期,除去壁画低矮处遭人为破坏极其严重之外,大部分壁画仍保存完好。从被破坏的痕迹不难看出,壁画各层次之间黏结牢固,绘画材料本身没有出现过度的老化衰退现象。壁画均使用传统工艺和矿物质颜料绘制,色彩鲜艳如初,表明当时的画师拥有精湛的绘画技艺,从材料的筛选、制作到工艺实施都已经非常成熟。对中心镇公堂壁画材料和工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藏族人民的壁画制作工艺,进而运用到壁画修复保护工作中,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四)社会文化价值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心镇公堂,一直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一个亮点,也是独克宗古城藏民朝佛诵经的重要场所,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二、红六军团的指挥部,更是当地最为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甸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3]罗桑开珠.唐卡图像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潘高原(1973—),男,云南香格里拉人。现为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红军长征过迪庆研究及革命文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