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中有翼仙兽本土化的形成与发展

2024-03-16武晓晨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祥瑞本土化

摘要:文章通过对《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和《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中有翼仙兽的统计与分析,在综合研读大量汉画像石墓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有翼仙兽原创地“西亚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同时提出有翼仙兽“本土化”的观点。文章从有翼仙兽的分类、产生、发展和分期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有翼仙兽;汉画像石;祥瑞;本土化

临沂地处鲁东南,是汉画像石出土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和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的发掘报告来看,临沂地区所出的东汉晚期画像石,无论从墓葬的结构形式还是雕刻技法来说,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出土了一大批雕刻技术娴熟、画像内容丰富、艺术水准高超的汉画像杰作。当然,其他地区也出土了十分优秀的汉画像石精品,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近日,笔者在翻阅2018年出版的《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和再版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增补本》时,对这两处墓葬所出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的有翼仙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欲对汉画像石中有翼仙兽的形成与发展一探究竟。据笔者粗略统计,沂南古画像石墓中共有汉画像石73幅,其中出现有翼仙兽的为25幅,占比34%;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中现存画像石59幅,其中出现有翼仙兽的为27幅,占比45.7%。由此延伸,笔者又研读了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等资料,发现几乎所有的汉画像石墓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有翼仙兽存在,由此也可看出这类有翼仙兽在当时是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喜爱和崇敬的,也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有翼仙兽的产生大都持“西亚说”观点,尤以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王鸿洋刊于2020年第2期《宗教学研究》上的《汉代有翼仙兽:从多样的形象到创新的典范》一文为代表,文中说:“翼兽原本不是中国本土的艺术母体,最早有极少量个案见于殷末周初时代,但当时未形成传统。直至战国时期,在长期与草原地带交流的背景下,翼兽主题开始多见于中国。这时,艺术造型在其原创地西亚反而变得罕见,所以可以说,翼兽在汉文化中重新获得第二次生命。不过,汉代翼兽并非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原来西亚流行的形象,而是将其作为创作素材,是将外来形式与内在传统相结合的基础上,自创新兴艺术的典范。所以,翼兽在中国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见证和跨越一千余年的文化扩散、传播、接触、局部吸收、演变、自行创造等变化的漫长历史过程……”该文对翼兽的产生提出相应的观点:1.翼兽的原创地在西亚;2.汉代翼兽的形成是从西亚传入内地,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演变创造而来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有翼仙兽的分类

针对有翼仙兽的研究和分析,李零的《论中国的有翼神兽》是对有翼神兽研究一篇较早、较全面的文章,对以天禄和辟邪为代表的有翼神兽之起源进行了专门研究。文章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有翼神兽的起源:如虎添翼说和外来说。

《论中国有翼神兽》一文对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一类为写实的动物;另一类为不同类别的动物,尤其是飞禽走兽混合形成的虚拟动物,由不太为人所熟知、随机想象的动物以及经长时间选择而被视为“祥禽瑞兽”的动物组成。从《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和《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来看,有翼仙兽包括有翼仙人、翼虎、翼龙、翼鹿、翼马、翼牛、翼犀、翼猫、翼狗等,也有一些是有翼的人首虎身、人首鸟身的仙兽。笔者查阅历年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并经综合统计,现将有翼仙兽大致分以下四类:

1.仙人类,包括有翼仙人、玉女、人首虎身、人首鸟身等(图1)。

2.神兽类,包括翼虎、翼龙、翼马、翼牛、翼犀、翼猫、翼狗、辟邪、麒麟等(图2)。

3.鸟禽类,包括凤凰、比翼鸟、三足乌、朱雀、白雉等(图3)。

4.其他类,包括鱼身而长有鸟翼、有翼神龟、文鳐鱼等。

据不完全统计,这四类有翼仙兽发现有30余种。那么为何在东漢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墓,而每座汉画像石墓中又为何几乎必出现有翼仙兽呢?

二、东夷文化图腾对有翼仙兽产生的影响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主要发源地在山东的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具体范围包括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而这一范围也恰恰是汉画像石墓最为集中的地区。

东夷文化产生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东夷是部落的总称,它是由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东夷各部落主要以龙、蛇、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在东夷文化早期出土器物中,鸟形纹饰或鸟形器物(图4)多出现在祭祀礼器或陪葬明器上。

如山东烟台长岛大黑山北庄遗址出土的鸟图腾柱,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比大汶口文化晚期还早1000年,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鸟图腾实例。又如2018年出土于泰安市宁阳县于庄东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口尊,其上刻有一组图像符号。这组符号由三部分组成:上边是一轮“太阳”,下面是一座“高山”,中间为一展翅飞翔的大鸟(图5),这可以说是有图像记载的早期鸟图腾的又一例证。 同样,对鸟图腾的崇拜在一些出土的铜器、玉器、漆器上也多有记录,如2010—2011年在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鸮铜提梁卣(图6),其外形为两只相背式大鸮,其腹部浮雕的卷云纹形象地勾勒出了鸮的羽翅,造型栩栩如生、十分精美。而出土于刘家庄遗址的商代孔雀石鸟形饰(图7),整体酷似玄鸟(燕子),也像鹰或鸮。东夷人认为图腾物有超人的力量,能够保护信仰它们的个人与部族,这也是图腾信仰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进入阶级社会后,图腾物逐渐演变成人格神,再加上人与其所崇拜的图腾物之间存在着信仰观念的作用,在图腾物人格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保留原图腾物的某些特点,而带有图腾物形体特征的各种有翼仙兽就逐渐形成了。

东周至战国晚期,在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玉器、漆器,许多器物上都有以凤鸟为创作元素的造型或图案(图8)。由此可见,东夷先民对凤鸟的崇拜得到了更好的认同和延续。到汉代,山东地区及其周边东夷文化所覆盖和辐射的区域内,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以凤鸟为主题纹饰的各类器物更加丰富,制作水平也更加精美。而带有具体纪年的凤鸟图腾刻石,年代最早的当为沂南铜井镇三山沟村的凤凰刻石。这块刻石有一大一小两只凤凰,在凤凰右侧分别刻有“凤凰”“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等字样。该刻石制作于西汉元凤年间(前80—前75),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纪年的汉画像石刻石(图9)。而到东汉中晚期,汉画像石墓主要出现在山东、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这些地区也与东夷文化的辐射范围相重叠。由此可见,汉画像石墓中出现的有翼仙兽仍然是人们对鸟图腾崇拜的一种延续和发扬,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汉中晚期达到高峰。可以说,汉画像石墓的产生既是汉代人对宇宙观、生死观和丧葬礼俗的一种认知表现,又延续了对祖先崇拜的传统。故而,汉画像石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也不是什么舶来品或衍生物,而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有翼仙兽的产生也是先民对鸟图腾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三、祥瑞思想的影响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虽然有翼仙兽的品类不是太多,但是在汉画像石墓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都属于祥瑞之物。有关祥瑞的思想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吉凶的概念。在山东地区出土的一些龙山文化卜骨中,就有向天地或神灵询问吉凶的记载。得到吉兆,或出现某种罕见的现象与事物,先人就会联系起来,如此就逐渐形成了祥瑞思想。

从文献来看,《尚书》中就已提到“休徵”了。《礼记》中记载:“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侠,必当年行。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文中所涉及的祥瑞之物就有8种,而在画像石中出现的有翼仙兽包括凤凰、麒麟、龟、龙等。《山海经》中提到的祥瑞物有凤凰、鸾鸟、文鳐鱼等:“南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西山经》中则见有“……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和“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两则记载。

《白虎通》中载:“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通,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白虎通》为东汉时儒者考诸经异同之书,其所言当代表当时之思想,所举祥瑞之物有30余种,其中有翼仙兽包括凤凰、鸾鸟、麒麟、白首雉、龟书等。古代文献如《墨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白虎通》《论衡》《宋书·符瑞志》等都有祥瑞之物的记载,而其中提到的有翼仙兽包括凤凰、鸾鸟、麒麟、白首雉、翼龙、神龟、比翼鸟、三足乌、赤鸟等十余种。由此可见,有翼仙兽是众多祥瑞之物中的一类,虽比例不是很大,但在汉代祥瑞思想盛行时期,尤其是在汉画像石墓中,有翼仙兽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汉代是祥瑞思想盛行期,从广度看,信奉祥瑞的民众达到空前的数量;从深度看,祥瑞进入了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深处。从朝廷到民间对祥瑞物都极为看重和迷信,甚至在官方所修的史书中,都有专门列出祥瑞的篇章。故而,有翼仙兽作为祥瑞之物在汉画像石墓大量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四、汉代丧葬文化与“羽化登仙”思想影响

汉代有翼仙兽的出现,既与上古先民对鸟图腾崇拜的延续有关,又和当时丧葬文化与“羽化登仙”思想的影响有关。

有翼仙兽的早期形态发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鸟崇拜文化,当时仅仅是与鸟崇拜和祭祀相关的一种形象。如在良渚文化玉器中出现的一些神人形象中,从头冠上看,都有之后种种羽人造型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有翼仙兽的形成,逐渐出现在不同的图像组合之中。人们已经从对神的绝对崇拜中走出,但尚未完全脱离巫术中的人神关系。随着秦汉以来自上而下的求仙活动愈演愈烈,既有丧葬文化中“羽化登仙”“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包括更多精神寄托的道教信仰的出現,使图腾崇拜和部落神崇拜等内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神仙思想的核心便是希冀在求仙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永恒,而有翼仙兽、羽人便成为沟通人间与仙界的重要角色。汉代神仙思想的盛行,人们积极追求成仙长生不老,便催生了有翼仙兽的大量出现,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汉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其丰富,从当时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中,我们能够看到汉代人生活的丰富多彩。正是这种物质的富足,也带动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前繁荣,一个人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思想中扎根形成。故而,意图凭借自然界原有的或加以改造出来的神灵动物——有翼仙兽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也是汉代人独特的宗教和文化的体现。各种有翼仙兽大量出现在墓葬的石刻、壁画和器物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代盛行厚葬习俗,这源于中国人崇信的“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和“灵魂不死”观念。这样一来,汉代人笃信的神仙思想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融合在一起,有翼仙兽(包括羽人)的出现,就被赋予了神秘的含义。因此,有翼仙兽在汉代的画像石墓、帛画、器物之中便成为一种常见的题材。

五、有翼仙兽的发展与分期

和许多事物的发展一样,有翼仙兽的产生也有着发生、发展、盛行、衰落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有着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

据笔者综合考证,初步将有翼仙兽的发展过程分为发生发展期、盛行期和衰落期三个时期,现分别简述如下:

1.先秦时期,这是有翼仙兽的发生发展期,也可以说是早期。这个时期上可追溯至东夷文化产生的早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世界的认知极度贫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农业和原始部落形成,人们对一些无法解释的特殊事件或现象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逐渐有了吉凶的概念,并把天、神人格化,社会上求神问卜、询问吉凶、追求吉兆的现象也就发展起来了,祥瑞思想开始形成。这一点在东夷部落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从一些出土物如卜骨等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鸟形物的产生也伴随着祥瑞思想的形成而逐渐增多,可以说这一时期就是有翼仙兽发展的早期雏形。

2.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祥瑞思想的盛行期,也是有翼仙兽的盛行期,或可以说是中期,这一时期有翼仙兽或带有相关图案的器物大量出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出土的一些器物来看,有翼神兽在铜器、玉器、漆器以及一些帛画上逐渐增多。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盛行,在以东夷文化为代表的广大区域内,汉画像石墓大量出现,为有翼仙兽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艺术表现舞台。从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来看,这一时期几乎每座汉画像石墓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到有翼仙兽,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且种类众多。

东汉以降,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念的提出,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另外,道教逐步兴起。汉画像石墓在广大的东夷文化辐射范围内逐渐淡出,有翼仙兽的表现形式也趋于减少。而一些驱邪镇墓、降妖除魔的器物逐渐增多,如辟邪、镇墓兽等。这些器物的出现,逐渐替代了汉画像石墓一些有翼仙兽的作用。可以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兴起,并由此给统治阶层和民间带来崇拜认知上的变化,使得同样具有祥瑞驱邪之意的有翼仙兽的发展受到冲击,有翼仙兽的表现题材走向式微。

3.隋唐至明清时期,这是有翼仙兽的衰落期。隋唐、宋元之后,从出土器物来看,有翼仙兽的种类大大减少了,并趋于形式化,表现形式也较单一,祥瑞思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与东汉鼎盛时期有了本质的不同。佛教、道教的兴起,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崇拜与寄托方式。无论统治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对于祥瑞之物,包括有翼仙兽,也只记得龙、凤、麒麟、辟邪等有限的几种了。那些繁杂难记的祥瑞之物,也逐渐失去了活力,这表明有翼仙兽的生命力慢慢走到了尽头。

六、总结

大量的实例可以证明,有翼仙兽的形成并不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也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演变、吸收、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中华大地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由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探索、對精神世界的丰富想象和对永生的渴望,逐渐形成的本土化创造物,它的文化特点有着清晰的本土化传承和艺术风格,有着清晰的文化脉络。对此笔者认为,汉画像石墓中大量有翼仙兽的出现,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本土化的符号,是古代先民写实与浪漫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产物,其萌芽、成熟、衰落都有着有迹可循的脉络,汉画像石中有翼仙兽的大量出现就是最好的实证。

参考文献:

[1]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2]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3]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王涛.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祥瑞”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郭静云,王鸿洋.汉代有翼仙兽:从多样形象到新创典范[J].宗教学研究,2020(02):244-252.

[6]郭静云.从历史“世界化”的过程思考中国翼兽的萌生[J].民族艺术,2020(03):38-53.

[7]胡新立.邹城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杨建东.山东微山县西汉画像石墓[J].文物,2000(10):61-67.

[9]湖南美术出版社.如虎添翼·汉代神兽想象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10]临沂市博物馆.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M].济南:齐鲁书社,2018.

[11]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增补本)[M].济南:齐鲁书社,2021.

作者简介:

武晓晨(1974—),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王羲之故居保护中心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祥瑞本土化
金猪庆祥瑞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祥瑞
麒麟祥瑞(七绝)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