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神采浅析
2024-03-16范中
摘要: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张怀瓘在《书断》中曰:“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形质。”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出:“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书法的神采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书法创作及鉴赏的终极问题。从“形神兼备”到“遗貌取神”,神采问题逐步由“技”上升到“道”的层面,“技”为形而下,“道”为形而上。草书的神采问题关乎草书的气韵、品相、风貌和意境,是草书作品的视觉印象和精神内涵。文章试图从草书的“形”“质”“势”“韵”“性”等方面来分析草书神采的建构和本质。
关键词:神采;形质;笔势;墨韵;性情
一、概述
中国书法的神采问题是由“技”入“道”层面的终极问题,从“形神兼备”到“遗貌取神”,随着时代发展,从形而下逐步进入了形而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势。在魏晋时期,以钟繇、张芝、“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家崇尚“形神兼备”的韵味,大多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高古简静的风貌;初唐倾向重视法度,对前人书法进行总结,在笔法和字法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和细化;中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追求个性的狂草;宋代书法崇尚文人意趣,而不再泥古不化;明代注重复古之态,回归“二王”;清代追求雄强之势,崇碑抑帖。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书法理论大家,“神采论”就是其书法理论的核心体系。他提出“神采”为本质、“形质”为表象,说明了神与形的辩证关系。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形质。”张怀瓘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其“神采新论”的提出预示着从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一个流变,也就是从“形神兼备”到“遗貌取神”的流变。
苏东坡说:“临帖不在得其形,而在得其神。”
蔡襄说:“学书之要,唯取神……”
为了达到这种书风之变,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张怀瓘从草书入手找到了文人写情写意的途径。特别是狂草,其把笔法简化到了极限,法则最简,法度却最严,情感的容量最广。草书蕴含了各种书体的美学元素,如篆书的中锋用笔和捻管使转、隶书的古朴和厚重、楷书的结构和骨力、行书的灵动和流美等。可以说,草书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是书法节奏韵律的最高层次。刘熙载说:“观其人莫如观其草书。”正是由于他书“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法”,所以草书更能表现书家的艺术天赋、文化涵养和个人性情。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是也。”从王僧虔到包世臣关于对神采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草书的“形”“质”“势”“韵”“性”是建构草书神采的核心元素。
二、形、质、势、韵、性
(一)“形”聚神
“形”就是字形,为草书结字的基础和规则,临帖入古就是要解决草书字法的问题。古人说:“形具则神生。”草书字法的核心元素是笔法,由于草书兼有篆、隶、楷、行等书体的美学元素,所以草书的笔法特别丰富、可塑性特别强,看似无法,其实法度森严。孙过庭所说的“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意思是草书如果写得不规范就无法识读。因此,草书创作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草字的“形”写规范。此外,草书的笔法以起笔、行笔、收笔为主。草书的起笔,藏、露、方、圆都有,逆锋起笔,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尖圆并用。起笔要做到笔中有物,线条点画要扎实,为中途行笔做好铺垫;草书的行笔最难,曲折变化无常,同时也最见草书精神。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草以使转为形质。”“使”指上下左右运动,“转”指曲折转换方式,也就是说草书的笔法变化和线条的线性线质都是在使转中完成的。“草贵流而畅”,所以草书的行笔多以圆笔书写,以实笔表现主笔,以虚笔表现牵连。提按、顿挫、捻管、翻绞、快慢、轻重、粗细、断连、方圆、大小、长短、正奇、虚实等都是草书常用的技法。书法中常见的横平竖直,在草书里就变成了“横不平,竖不直”。草书的行笔,最忌一笔直下,生硬僵化,或使转交代不清,或衔接处留圭角,或连篇画圈环绕,或线条轻滑无力等。草书的收笔是一个不能忽視的重要问题,它决定着一幅作品的成败。收笔的轻重缓急、收缩放纵等,都要顺应作品风格的不同而变化,切忌一挥了之,或在一个节奏上书写。历代草书大家都十分注意收笔,往往把起笔时的气韵贯彻到底,首尾相接,有始有终。我们说“形”聚神,主要表现在草书的字法和笔法上,因为法帖的结字和用笔无不聚集着闪光的神采。
(二)“质”提神
“质”就是指草书线条的质量、质感。有质感的线条宛如鲜活的生命,外圆内方,如棉裹铁,不仅耐看,而且回味无穷。由于草书写起来连绵起伏、行云流水,笔法上中侧锋并用,书写速度较快,所以草书线条就很容易飘滑,线条质量不高。因此,高质量的线条就成为支撑草书高度的重要元素。如何提高线条质量?首先在笔法上要借用篆书的中锋用笔和捻管使转,这样的草书线条不仅有篆籀气,而且高古简静、质朴厚重;其次要选择软笔创作草书。古人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因为软笔(如羊毫)不仅能写出瘦硬的线条,而且线条的质感特别突出、墨色特别通透。再者,书写速度要快慢结合、收放并用。草书创作写快容易而写慢难,放笔容易而收笔难,得书卷气容易而得金石味难,所以草书行笔要疾涩兼用、虚实相生、藏露互见、正侧并施。最后,要在执笔上注意方法,如高位悬腕执笔,这样写出来的字,线条灵动洒脱。古人说:“五指齐力故能涩,万毫齐力故能峻。”所以我们说草书线条的“质”感是提升草书神采最有效的方法。
(三) “势”助神
“势”就是指草书的动态、姿势险绝。草书的“势”,是通过正奇、大小、方圆、长短、粗细、轻重、疏密、浓淡、枯涩、起伏、连断、节奏、布白等来表现的。在草书创作中,通过不断地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最后达到动态的对立统一,使作品充满活力。古人说:“得形不如得势。”这个“势”表现在字法上,就是草书的结字要有夸张的变形,长与短、正与奇,务追险绝。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从笔法上说,快与慢、收与放、粗与细都要以字形取势,顺势而为。起笔要涩、行笔要急、收笔要稳,所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从墨法上说,浓与淡、枯与润、轻与重等,在草书作品中最能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墨色变化无常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从章法上说,草书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空间布白等,都比其他书体有更大的伸缩性和自由度。一笔一字、一笔数字,甚至一笔一行,字与字、行与行,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让人倍感音乐之旋律、舞蹈之节奏。孙过庭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长迟,谴不恒疾;带燥方润,得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形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由此可见,草书的“势”能够极大地帮助草书的神采发扬光大。
(四)“韵”藏神
“韵”就是指草书的韵味韵律,含蓄典雅,有书卷气、金石味等。孙过庭说:“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就是说作草书笔要收得住、墨要留得住,做到文而不野、静而不燥。草书的韵味首先表现在结字上,入帖得古意,古意是草书“韵”味的根本,也就是说,草书的取法要高古简静;其次,从墨法上看,要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古人说:“重墨轻用佳,重墨重用俗;轻墨轻用纤,轻墨重用恶。”草书用墨最为丰富,浓淡枯润,交相辉映,这也是提升草书神采的重要手段。墨分五色——浓、淡、干、湿、涨:浓墨厚重,神韵尤佳;淡墨清雅,萧疏秀逸;干墨老辣,以干取骨;湿墨润泽,以湿取肉;涨墨夸张,润含春雨。草书墨色变化的关键在于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则形活。草书的用墨不是孤立的,它与书写工具息息相关。笔生性、墨生韵、纸为本,可见结字和用墨是表现草书“韵”味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含蓄典雅的“韵”味里,就蕴藏着耐人寻味的草书神采。
(五)“性”定神
“性”就是指草书的个性,为个人书风、自家面目。如果说临帖是千人一面的学古,那么出帖则应是一人一面的书写“自我”、书写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家面目。如何师古出新,写出有辨识度的个性?首先要在吃透经典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张怀瓘说:“人之材能,各有长短。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采射人。”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尽量发挥长处,在笔法、章法、墨法、字法上做文章,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其次,在掌握草法的基础上,要博及百家之长,兼收并取,碑帖并治。再者,要字外求字,因为书法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却是文化。因此,我们要在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方面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要多看经典,从中找到适合形成个人书风的路径。我们不妨从草书的发展历程来梳理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看看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张芝善章草,他以章草的笔意创立今草和一笔书;王羲之变“古质”为“今妍”,用“内擫”的笔法写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王献之变法,以“外拓”的笔法写出奔放飞扬的连绵草书;张旭以楷书的笔意作大草,左驰右骛,满纸云烟;怀素以篆书的笔意写草书,使转纵横,行云流水;王铎反简入繁,连篇环绕,自成一格;黄庭坚以行书笔意写草书,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于右任以魏碑的笔意写草书,厚重古拙,回味无穷;林散之用隶书笔意和长锋羊毫写草书,线条质感瘦硬,墨色清新脱俗。这些古今大家鲜明的个性把草书的神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彩夺目。学书在“法”,其妙在“性”,独特的艺术个性不仅是书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确定草书神采的关键印记。
三、结语
书法的神采问题是由“技”上升到“道”层面的问题,是形而上的问题。“形”“质”“势”“韵”“性”是构成草书神采的核心元素,这些元素在草书创作中要自然交融,不可刻意为之。如果过于强调“形”似,就会泥古不化;如果过于强调“质”感,就会失于灵动;如果过于强调取“势”,就会落入野俗;如果过于强调“韵”味,就会失于自然;如果过于强调“性”情,就会失于典雅。
神采者,神韵也。草书的神采问题关乎草书的气韵、风貌、意境,是草书的最高境界,是草书“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和技道交融的内在灵魂。
参考文献:
[1]丁文隽.书法精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9.
[3]茹桂.书法十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
[4]周耀印.草书解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23.
[6]王继安.草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7]孙晓云.书法有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8]张冰.王献之历史影响之流变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范中(1962—),男,漢族,湖北十堰人。字溪竹。华中师范大学英语学士、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硕士、中国药科大学法学研究生。现为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