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水稻集中育秧中心规划与运营管理的探索
2024-03-15顾永勤杨肖蓉
顾永勤,杨肖蓉
(昆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江苏 昆山 215300)
水稻育秧中心是一种专业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用来提供优质的水稻种苗育秧服务[1],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降低育苗成本。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通过建设标准化水稻育秧中心,补齐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提升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
1 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设的意义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稻的育秧过程却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立苗、齐苗、壮苗“三关”,高温烧苗、苗期病虫害的发生,育秧技术的不断更新等[3],因此建设高效便捷的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对水稻机械化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集中育秧,可以集中资源和专业人才,进行育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水稻的育秧效率和质量。同时,集中育秧中心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育秧设备和技术,提高育秧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损失,提高育秧的成功率。其次,水稻集中育秧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水稻育秧阶段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通过集中育秧中心的建设,可以对育秧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的优化,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这不仅能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此外,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设对于满足水稻机插秧对秧苗的特定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出苗整齐、秧苗健壮、盘根良好等方面的保障,可以提高机插秧的质量和效率,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奠定基础。集中育秧中心的建设还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推广优质品种、节省劳动力和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集中育秧中心的建设,可以进行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提高育秧的效益和产量[4]。
目前我国的水稻育秧中心还较少,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仍采用传统育苗技术进行育苗,未能在国内的水稻种植区域得到重视,加强水稻集中育秧中心的推广和建设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5]。
2 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建设
2.1 育秧中心建设规模
育秧中心主要包含育秧工厂和育苗大棚。综合考虑场地、技术等因素,育秧工厂的育秧能力可按照333 hm2规模建设。育秧工厂面积建议不低于55 m×22 m(总面积1 210 m2),参照农业农村部农机推广总站《农机具库棚建设工作指引(试行)》要求,檐口高度不低于4.5 m,门高度不低于4 m,门口宽度不小于4 m。育苗大棚为育秧工厂播种后绿化培苗使用,大棚育苗面积约需3 hm2。
2.2 育秧工厂功能分区
主要包括材料准备区、种子处理区、播种作业区、暗化立苗区和辅助功能区。
材料准备区:主要用于秧盘和床土(基质)准备和暂存。
种子处理区:主要包括种子的暂存、浸种、催芽及起吊运输等处理的工艺流程区。
播种作业区:经水稻专用流水线将种子、基质等材料按农艺要求播种于秧盘,并进行叠盘、码盘的工艺流程区。
暗化立苗区:主要用于叠盘暗化催芽立苗的工艺流程区。
辅助功能区:主要包括供水、供电、工具、卫生等方面。
详细育秧工厂分区参照图1。
图1 育秧工厂示意图
2.3 装备配置
育秧工厂主要包括浸种设施、秧盘、育秧播种流水线(自动上盘、自动上种、自动上土、自动叠盘)、码盘机、运输流水线、叉车、行吊等。
育苗大棚为轻钢结构薄膜8 m 连栋大棚,具备顶部电动开合、四周电动卷帘等环境调控设备以及喷淋设备。大棚育苗时间约为1 个月,还需考虑其他时间的综合利用及宜机化设计。
2.4 育秧工艺流程
典型育秧工厂的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典型育秧工厂的工艺流程
2.5 育秧中心人员配置
育秧中心应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熟悉安全操作流程。育秧播种流水线应配备5~6 名操作人员,配备6~8 名工作人员负责摆盘。水稻育秧季节性强,需综合考虑人员长短工配置与聘用制度。
2.6 育秧中心建设造价测算
育秧工厂以育秧能力333 hm2规模为例,厂房面积按照54 m×21 m 测算,总造价约470 万元,其中厂房造价约250 万元,育秧装备造价约220 万元。
育秧大棚以育秧能力333 hm2规模为例,大棚所需面积约3 hm2,造价约2 000 万元。大棚还需配备一套喷灌设备,造价约60 万元。采取1 d 一批或2 d 一批的育秧模式,大棚需全部投入使用,采取3 d一批的育秧模式,大棚可重复利用,所需大棚使用面积约1.5 hm2。
3 水稻集中育秧中心运营
3.1 运营模式
目前我国的水稻集中育秧中心通常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或政府主导建设和运营。一般的运营模式如下:
3.1.1 地点选择 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通常是选择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以便提供良好的种植环境。
3.1.2 设施建设 建设种植区域、育秧大棚、仓库、实验室等设施,并配置必要的育秧设备和技术。
3.1.3 人员培训 招聘专业的育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他们负责管理育秧中心的运营,包括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育秧技术研究等。
3.1.4 水稻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进行育秧。同时,还可以引进优质的水稻种子,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3.1.5 育秧技术研究和推广 育秧中心开展育秧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探索新的育秧方法和技术。同时,通过培训和推广活动,将先进的育秧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提高他们的育秧水平。
3.2 运营管理
3.2.1 及早落实育秧计划
育秧中心要提早落实育秧面积规划,落实育秧设施设备、种子、秧盘等育秧物资,增强服务能力。对于育秧中心来说,订单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育秧中心可以与农户或农业企业签订育秧订单,按照约定的条件提供育秧服务,并根据秧苗的质量和数量收取相应的费用,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供应量,提高经营效率。
3.2.2 合理规划服务模式
考虑服务能力、土地空间、建造成本等因素,育苗方式除采用大棚外,也可采取旱地喷灌或水田等方式。在结合育秧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客户需求、插秧能力、育秧模式、育苗方式等,综合规划服务模式,可采取代播、代播代育、代播代育代种等多种服务模式(表1)。
表1 不同服务模式配置参照表
3.2.3 有效规避育秧风险
落实专业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育秧管理,及时关注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超过33 ℃的高温天必须做到勤观察快上水,防止发生烧苗。同时,做好应急预备管理,育好一定比例的备用秧苗,以育秧能力333 hm2规模为例,需配置秧盘110 000 盘,其中备份10 000 盘,确保秧苗供应和种植计划落实,维护好秧苗分发秩序,使用秧苗运输架等装备,防止运输造成秧苗损伤。
3.2.4 做好技术管理
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通过合理的管理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同时定期收集和分析水稻生长的相关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产量、质量等指标。这些数据有助于优化育秧环境和技术,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另外加强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水稻育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