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苏州博物馆

2024-03-15朱俊昊张照鑫杨丽文

关键词:贝聿铭室内空间屋顶

朱俊昊 张照鑫 杨丽文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勒·柯布西耶曾在其现代诗建筑宣言《走向新建筑》中,定义建筑的美感在于通过建筑师对各种形态的安排,实现某种秩序,从而生出一种纯粹的精神创造,达到和谐,由于我们感知到这一种和谐的秩序,影响了我们的心里和认知的各种活动,从而体验到了美感。贝聿铭的作品通过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性建筑。他注重对建筑的材料、形态、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使得建筑在外观上既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又能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风格。他的设计既能满足当代功能需求,又能传递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共鸣。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中,也体现了勒·柯布西耶所提到的建筑的美感通过秩序和和谐来实现的观点。他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谐,通过对各种形态和元素的精心安排,使建筑在空间结构、比例和尺度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和谐的秩序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认知活动,提升人们对建筑的体验。

通过分析贝聿铭的优秀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建筑设计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既要传承传统的美学和价值观念,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建筑师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文历史,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建筑应该在形式和功能上实现和谐统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1 建筑背景

狮子林是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一座,它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贝聿铭在狮子林这样的园林中成长,不仅受到园林美学的启发,也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和灵感,这对他的设计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最著名的封山作品之一是苏州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场所之一。在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运用了东方元素与现代主义风格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他卓越的设计标准和独特的创造力。这座博物馆不仅体现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科技感,同时也融入了中式风格的元素,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这种对中式风格的深入理解,使得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场所。

苏州博物馆以“和谐自然,天人合一”为设计理念。建筑造型和外部空间的处理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苏州博物馆外观为古典建筑的形式,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现代性转换。该项目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建筑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博物馆”。

图1 苏州博物馆“和谐自然,天人合一”

2 建筑设计

所谓“园无水不活”,江南之园,园园皆有水,[1]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山是水的灵魂”出发,尊重山水地貌,传承太湖文化,在平面布局上以“山、水、园、林”为主线,充分利用自然山水,采用框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建筑形体处理上,建筑整体造型以苏州园林的几何形体为基本构成元素,充分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作为造型基础和设计语言。建筑体量的处理上也继承了传统园林中的“借景”手法。在博物馆的功能布局上,将传统园林中“厅”的功能引入到博物馆中,使其成为博物馆中一个独立的空间。博物馆内部空间布置也非常自由灵活,大面积的通透玻璃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在博物馆内部可以看到窗外风景。玻璃幕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外面的风景。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很好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就比如大堂向西延伸的悬挂楼梯设计经常令各大设计师啧啧称奇,楼梯的西边墙上有一个流动的瀑布,最后瀑布的水流入楼梯下方的莲花池中,瀑布与莲花池的交相呼应体现了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景致。这个设计既展示了传统景观的魅力,又融入了现代商务中庭的元素。

大楼梯的对称形状和山水元素的抽象处理,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种设计使得博物馆既能传达信息时代和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的氛围,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通过将假山景致和屏风的概念融合在一起,以及对山水元素进行几何化处理,苏州博物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体现了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3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建筑体量紧凑,其外形轮廓与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相协调。通过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分析,结合苏州园林的空间构成,通过轴线和叠山理水的处理手法,将博物馆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内部采用“一进二院”的布局形式,在各功能用房之间设置庭院。

三座博物馆沿轴线对称布置,互相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空间。从入口处至第二层展厅为序厅、历史陈列区、特展区及多功能厅。第三层为办公区、库房及办公用房。建筑的两个中庭与序厅、历史陈列区及多功能厅形成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空间。

设计中注重将博物馆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利用院落空间营造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气氛,使博物馆既具有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又有江南园林的特色,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苏州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来看,贝聿铭将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布局效果上也达到了淡泊安逸的效果。对于单体展厅的平面布置则采取了展陈设计中常见的方格网法。从展陈空间的分类来看,苏州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一般将其划分为陈列类展陈空间、情景类展陈空间、休闲类展陈空间3类。

4 空间结构

苏州博物馆在空间营造上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如同传统园林中建筑物散落于院林之中的方法,用多个建筑体块围合成小庭院,建筑中多处采用隔而不断的处理方式,使得游人可透过庭院、景窗等欣赏庭院内景,博物馆北面直接与拙政园的一部分衔接,使得新旧两个园景自然地融为一体。

同时,苏州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巧妙地运用自然光,贯彻了贝幸铭“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建筑借用屋顶的形式与构造方式,采用钢结构,玻璃,在屋顶形成金属遮光条,使得光线经讨格栅在室内形成斑驳交织的光影之美,不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自然光源,为参展提供息好的光环境[3]。

在空间组织上,以建筑为主、景观为辅的原则,将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与室外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个既能满足功能需要又富有江南园林韵味的空间环境。主要展区均采用大屋顶、高屋顶及透明玻璃的组合方式,一方面通过大屋顶和透明玻璃可以更好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另一方面通过大屋顶和透明玻璃的组合可以形成空间通透、视觉通透的效果。这种具有现代建筑特点和江南园林风格的设计手法是对传统建筑空间结构和形式语言的现代演绎。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先生考虑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问题,设计了一些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

整个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是围绕着建筑群的轴线展开的,而主要展区又都布置在建筑的中轴线上。为了使各个展区之间彼此呼应、层层递进,博物馆的主要展区——文物展览区都采用大屋顶的空间布局形式,在这个大屋顶之下,又布置了小屋顶,使整个建筑物形成了一个整体。为了使展厅之间有自然的过渡和联系,同时也为了使各个展厅之间有连续的过渡和联系,在大屋顶之上设置了一个完整的空中庭院,这个庭院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城市花园”。

博物馆的室内空间从主入口进入博物馆后就是一个开阔的中庭空间。整个中庭是一个由柱子、台基、台阶、回廊和景墙组成的空间结构,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苏州园林空间组合和层次变化的特点。

在中庭内部还布置了两个小型展厅——“园林博物馆”和“贝聿铭和他的女儿”。“园林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根据自己对江南园林艺术的理解而设计的,整个展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博物馆本身,另一个是贝聿铭先生本人的居住空间。博物馆本身以庭院形式展开,游客可以从入口进入博物馆后沿着中庭内墙两边走到展馆中去。而展品展览区则在中庭两侧布置了一些展厅和临时展厅。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现代化大型综合博物馆,其内部空间布局不仅要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和江南园林风格对空间的要求。苏州博物馆采用大屋顶、高屋顶及透明玻璃等现代建筑形式和手段来满足其功能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到苏州园林特有的空间结构。

图3 苏州博物馆平面布置图

5 室内空间

苏州博物馆是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处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整个空间组织流畅、开放,空间序列合理,功能布局紧凑。

博物馆室内空间设置了几处特色的空间,包括中庭、中央大厅、展陈空间。中庭和中央大厅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中庭将三个展陈空间连接起来,成为整个博物馆的主要交通通道。

展陈空间是苏州博物馆建筑主体的延伸,它将苏州古典园林的“小景”之美、山水之韵融入到公共空间之中。中央大厅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展示展览和举办大型活动。展陈空间由传统园林中“小景”元素——漏窗、花格、漏窗式隔断组成。

贝聿铭的名言“让光线来做设计”突显了他对空间与光的关系的重视。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室内空间时,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主张。他认为简单地运用木制遮光片可以同时实现遮阳处理和引入透过的阳光进入空间,光线赋予物体存在的可能性。

苏州博物馆的室内空间随着时间和季节变化而改变,光线的强弱也起到了主导作用。阳光透过顶部的条状结构,形成连续的光影效果,宛如一幅绘画长卷,瞬间让原本单调的白墙焕发生机。光影塑造空间,营造特定氛围,与简约而写意的审美理念相契合。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采用了大量的三角形和矩形元素,既打破了周边建筑惯用的大屋顶传统,也创造了奇妙的效果。贝聿铭通过老虎天窗,让自然光线从屋顶照入室内,为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照明。特别设计的屋顶在几个重要的展览区域使用,不仅提升了空间高度,还使光线呈现多层次变化,展品不受光线干扰。贝聿铭独特的光影设计手法使得整个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呈现多变的景象。通过灵活运用光影,人们在其中游走,赋予整个空间生命力。

贝聿铭以他独特的光影设计理念和创造力,将光线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他熟练地应用光线的变化和运动,打造了富有生命力和魅力的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这种光影设计手法将光线融入到空间中,恰到好处地塑造了空间氛围,使人们在其中体验独特的审美感受。

图4 室内借景入室

6 结语

贝聿铭先生以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将现代建筑的功能和造型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又有现代建筑的造型特点,成为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种“诗意”的营造方式,这种营造方式在注重形式美感和空间意境创造的同时,更注重建筑功能和空间意义的表达。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语言的传承和创新,从功能和空间意义上体现出了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贝聿铭室内空间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屋顶屋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屋顶的雪(外四首)
妙组——室内空间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