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分层滚动发展策略
2024-03-15招阳
摘 要: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区青松村林盘聚落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公园景观概念规划及设计方案的阐述,分析基地的规划定位、城郊环境功能需求,并以林盘生态景观保育为目标,提出在城市圈层内以生态型农业公园形式为载体,形成环境资源优势互补、合理组合的农林生态景观系统的措施策略。
关键詞:凤栖湿地;农业公园;林盘生态景观;滚动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心联合项目“基于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的分层滚动发展策略研究——以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为例”(CCRC2023-20)研究成果。
随着成都“东进南拓”的发展,在城市全域规划的不可逆背景下,耕地锐减,往昔的水田稻作、随田散居的聚落方式随林盘景观一起面临殆尽的趋势。与此同时,“三农”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维护问题等日渐突显。天府新区凤栖湿地项目探索从原生郊野农林耕地演变为构成公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场地企划发展策略,以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的保育原则延续城市农业公园的生命力,以蜀地田园诗意的方式演绎自然、生活、科技之美。
一、天府新区凤栖湿地概况
(一)基地区位概况
凤栖湿地位于双流区青松村天府大道南三段东侧,梓州大道南二段西侧,南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北临科学城中路,距成都兴隆湖1.3千米。地铁18号线兴隆湖站距基地3千米,随着地铁6、19号线的陆续开通,初步形成新、旧市中心快速连接的公共交通框架。
天府新区凤栖湿地为郊区农用地,其作为预留公共绿地,将成为成都二圈层的重要地区。天府新区科学城南沿区域构成“公园城市”的生态走廊带的重要节点,周边以拟建中的商业与住宅建筑为主要构成,配有文化、娱乐以及行政办公用地。在基地用地红线范围内,规划有二级道路2条(天府大道南路、梓州大道南路),规划四级道路1条(科学城中路),外围道路沿用地红线一周,将基地割裂为4个地块,分别连接西面的天府数字港、“紫光芯城”,南面的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安置住宅区,北面的天府无线谷、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东面的新城商住功能区。周边有西门子、长安等多个大型商业项目在进行用地选址或已进入履约阶段,契合天府新区规划发展中围绕凤栖湿地公园打造城市生态圈的定位。
(二)基地生态资源
场地内有回龙水库,水体引于6.5千米外的东风渠,流经左支渠,通过场地东侧正在规划中的“蜡梓湿地”公园,形成集水节点的“大三叉”湖面的库塘湿地,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湿地类型。基地地势东高西低,丘陵起伏,整体高程差值44.9米,水体自东往西排放,洪水以规划中涵管引至西南面的“鹿溪河湿地生态隔离走廊”,以水系形成环括状串联各湿地公园,也是未来城市供应水资源的重要节点。
项目总占地面积176公顷,呈外张分叉形态。林盘及湿地生态基底良好,保留了以林、田、水、宅为主的原生景观。其中:林地(40.3%)总面积71.11公顷,种有桉树、翠竹、香樟、橘树、松树等;农田(46.2%)总面积81.45公顷,包括稻田、菜田、瓜果地等;苗圃种类繁多,有银杏、臭椿、栾树、栀子花等;水塘(9.5%)总面积16.78公顷,主要由回龙水库、防洪渠、农田灌溉渠、鱼塘组成;住宅与其他建筑(4%)总面积6.91公顷,其中建筑面积3.91公顷,共计118栋建筑住宅。林盘主要集中在中部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林盘数量约为102个,其中具有生活功能的约52个,有一半的林盘已经空置,且部分仅具有单纯的苗圃的农用功能。
二、天府新区凤栖湿地的发展基础
(一)苗圃型混合式耕地
双流区南郊为平原东南边缘,有低山、丘陵等地貌特征,原生的梯田构成基地景观生态的特色资源。其中,平坦耕地面积约26公顷,集中在基地北面,与两侧丘谷形成宽阔的东西走向并夹带平坦的汇水田园,是蜀地稻作水田的典型耕地。其主要以荒田、苗圃、稻田三种形式呈现。其他近55公顷的耕地,分别以7个斑块镶嵌于山丘林地之间,形成体现地方农耕智慧的田园生境。苗圃与林盘的结合是双流区农林景观的突出特点。耕地和树林以“图底—图面”接近1∶1的方式并置,形成均匀的田林肌理混合比例,各林盘之间有勾联合并的倾向,且林木肌理有大于耕地面积的明显趋势。
(二)集中式巨型林盘格局
基地立体的“盆边”地貌特征是产生基地巨型林盘与廊道林盘的重要的条件,是极其稀有的景观资源。区别于一般林盘的点状式散布格局,该项目用地顺应丘陵起伏的带状树灌群,形成“之”字形走势,林盘聚落与早期桉树、新增的苗圃、杂林连接成巨型林盘,并产生集中式格局。在开敞的树林空间里,住宅与苗圃、鱼塘养殖配套用房的零散分布,延续了“大散居”聚落格局。
(三)散布式水系与道路脉络
1.原始的农业湿地生境
基地回龙水库的水与中部山体的雨水径流汇合,形成南北两带近70公顷的汇水面。场地内地表水系分散,北面一带的平坦耕地由南北两平行渠灌溉,南面耕地仍使用沿山支渠的水源,北面大部分的农渠、毛渠已被堵塞或填埋。南面呈谷间洼地片带,由于人工开发建设干预较少,原生湿地生态基底保留完整,为大量野生鸟禽、鱼类等提供了栖息环境。鱼塘斑块沿山体边坡,以叠级水凼形态沿连续的开叉状脉络点状分布,与杂林、藕田、杏林构成汇水区原始的溪谷湿地景观。
2.原生水网湿地与道路体系
基地基本完整保留了防洪、农灌、饮用水渠及鱼塘的湿地系统。灌溉用水主要来自现有水库和池塘,人们的生活用水来自场地内圆形蓄水池。岸线分为:刚性垂直堤坝、梯状坝路堤、农渠砌体、自然滩涂四种类型。目前,水文设施失修、荒废、毁坏情况较普遍。水泥主路(3—5米)基本与干、支渠及山体分水线平行布局,并与基地外围拟建中的红线道路连接,形成可以环通整个园区的车行交通路线,这将成为今后为各管线灰色设施铺设的主体路径。土路(2—3米)主要以分叉状散布于林盘山地,形成连接村舍、鱼塘的多个节点和到达若干坡顶的交通端点。部分土路分支不能通车,有毁坏断裂的情况,但林盘聚落内散布了小径,可供人们行走。
三、凤栖湿地公园城市功能定位
凤栖湿地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难能可贵地保留了原始农耕自然风貌的绿地,其巨型廊道林盘更是代表了川西平原“盆边”地貌特质的资源,目前依然承担着城郊村落粮食生产、苗木种植、区域集水及泄洪等重要功能。
根据《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关于城市公园的发展需求,基地将在未来5—10年间成为城市圈层下的公园绿地。结合未来产业园区域布局,对基地现状本底资源进行梳理与分析,公园绿地需符合四个功能需求目标:一是保育当前城郊原生优质绿地遗产,提升其生态用地价值;二是提供高效的集水、碳汇、消减城市排放物的设施功能;三是将在地化的农耕生态理念引入城市未来生活中;四是以较低成本投入,建立一个自赋能、自组织、自管理的可持续绿地示范区。
为及时保护珍贵的生态遗产,应对未来都市环境问题,把凤栖湿地公园定位为以林盘特色为主题的生态型农业公园。计划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有实际农业生产价值的先行试点,与南面“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形成呼应,以都市生态农业技术“目录”示范区的功能呈现。
四、凤栖林盘湿地生态景观保育与开发建议
生态保育包含“保护”(即针对生物物种与栖地的监测维护)与“复育”(即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受破坏生态系统的重建)两个内涵,凤栖湿地内部多个原生巨型林盘和带状林盘是典型的生态保育对象。
林盘生态保育不仅仅是将其存留、圈养,其修复与延续需要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一个周期的演化过程,结合低影响建设(LID)开发原则,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第一,建立林盘的分类定位保护系统。按林盘尺度体量和生态功能特性、外力干预程度,进行分括编目;评估每一林盘斑块在农田景观生态体系中的区位、角色及与其他斑块的关系;建立复育、保留、修复的开发管理模型。
第二,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按照较均匀的比例进行分配:划分一般农田、有机生态农田、市民租赁农田;划分小单元耕地配置,恢复院落居住及农用场地实际功能;引入农院能源闭合循环系统设备,实行资源回收与再利用。
第三,改建小段交叉农渠。修缮基地农、毛渠为小段贯通的交叉湿地;模拟黏合自然沟渠的乡间路径汇入于支、斗渠的道路。道路、水系形成的拐弯处是联系物种生命的脉络,是环境各因子汇聚的节点,是孵化林盘的重要条件。
第四,提高林盘景观形状指数。扶植生发混合因素的林盘景观形态,适度调整、增加单位面积内林盘边缘周长及曲折度;加宽农田与林盘的过渡边界,丰富林盘竖向空间结构层次,以形成多样化的景观效果。
第五,恢复稻田耕种,控制农作物混合比例。保证稻田的总面积,耕种适宜本土生长的时令蔬菜,减少种植反季节作物;苗圃需要经过严格的在地物种标准评估审定后方能进入耕种区域,使其保持在总耕种面积的10%—20%。
第六,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对林盘进行维护与管理。安装智能管理及监测系统设施,利用遥感器实时监测区域物种变化,以便及时做出保护措施。
五、凤栖湿地公园分层滚动发展策略
凤栖湿地农业公园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企划,以适应从城郊环境到新城中心环境下的动态功能演变。其中每个阶段以7年为期,分别以第三、五、七年为计划前、中、后实施节点,实现以林盘生态景观保育为起点的分期、分阶、分类、分层滚动的场地建设与产业融合。通过分阶段时效恢复、整改,建立多目标联动的互惠支撑体系,逐步提升生态用地的价值。从小规模多元化生态耕种恢复,联动社区和企业合作,再联动周边高新产业技术资源,提升未来城市农林原生休闲业态等多个小循环系统,用已有资源启动下一建设环节的演化,以第一产业的保护与恢复,滚动第一、三产业的融合,逐层开发为多产业融合模式,最终形成大的环状支撑体系。
第一个7年,恢复、整理林盘格局,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以模拟自然系统的建设,刺激有机农业生产环境结构及其功能的相互作用的产生。运用现有农业集水地和自然生态资源,恢复对应的生产方式与居住格局;借力当地社区和企业,建立小规模合作关系,以“大园区+小业主”的运营结构,启动第一产业递进式生长。
第二个7年,在已建的特色农业资源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产、学、研板块。结合周边高新产业技术,提升都市农业休闲品质与效能,促进第一、三产业渗透融合;利用旅游效益开展围绕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研究,将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型农业基地试点;后继滚动发展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业态,如疗养式田园和生态游学,推广绿色生活理念的公园IP,以保障林盘、耕地湿地生态价值的有效发挥,持续滚动以第一、三产业为主的支撑融合。
六、生态型农业公园的具体实施与步骤
本文只展开第一阶段的场地策划,由于第二阶段策划需检测第一阶段农林系统生态实践的各项数据指标(农业生产用地的转变与发展一般需要5—7年的时间,以确保其实施技术系统呈现的真实情况)及对届时的城市环境发展状况做评估,以讨论场地后继的开发细节与实施步骤,因此暂不展开第二阶段的具体陈述。
(一)前期准备——场地实验试点与生态技能的恢复
第1—3年的扶植期,是公园滚动发展的基础。项目初始需充分运用基地水库及鱼塘周边用地进行低成本的经营,以维持等待期的收支运转。
第一,进行有机生态农业及农业多元化实验试点。选择基地不同环境内的梯田、平坦耕地,进行小范围的有机农业种植试验,了解该技术对基地农业产出和维护农林生态平衡的实际效果,通過收集实验数据,为未来的规模化操作提供实证数据和经验。围绕水田稻作、水旱轮作、一年多熟制的生产方式,引入本地果树、蔬菜、草本植物等作为补充,构建多元化农业基地。其间为生态农业种植恢复2/3的现有耕地面积。
第二,与当地社区和企业建立小耕地合作关系。目前与双流区青松村委会建立沟通和参与渠道,让他们了解生态有机农业计划的目的、过程和成果。制定可持续农业计划,确保各小单元的耕地产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初步构建以政府主导,社团、社会组织筹集基金的方式为有机农业生产提供启动资金,该环节涉及技术的更新、更好的社区合作、提高可持续运营模式等方面问题。
第三,对林盘现状进行分类保护与开发。对林盘现状进行编目,建立林地生态的景观保护网络构型,根据林盘生态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基底,把林盘分为山林、田林、湿地三大类型。以保护、恢复、扶植、修建四个人工干预层级,采取差异化开发措施。根据景观形态结构特点对应不同的建设程度,分为六个保护手法:保留山地巨型林盘;保护梯地斑块林盘;恢复廊道型林盘;扶植湿地休闲型林盘;修建农耕聚居型林盘;改造跳板型林盘。
(二)中期实施——农业生产结构的转换
第4至5年的实施周期,在试点经验与土地生态机能的基本恢复条件下,全面推动生态型农业生产与居住方式的实施,初步建立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系统。
第一,组合式农业生产结构。采取散点式交替方式,将现有农田的60%—75%(约48公顷)转变为有机耕地。此阶段实行生态农业生产与原有集约化农业混合并存策略,一方面,保证粮食产出;另一方面,为今后公园的其他项目预留用地。生态水作稻田需基本覆盖临近回龙水库的东北面23公顷平坦的带状耕地,剩余约3—4公顷的一般农田在西面临近城市产业园延伸区的集中区域,另设专门管道导引至中水处理设施,湿地雨水花园就地消减回收农业污水,以减轻城市污水压力;其余的生态稻田、瓜果、菜地分布于其他7个原生梯田;规划苗圃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12.21—16.29公顷)。
第二,农业多元化。此阶段为实现开发以稻田种植为主的蔬菜、瓜果等混合式布局,在农耕生产基础上整合基地鱼、禽、畜等养殖资源的多产业运营模式。期间整理苗圃物种种类,筛选有助于环境生态可持续且具有在地特色的花卉苗木,以小单元耕地分配给目前基地及周边村落自愿务农的居民,使其配合有机生态农业的散居方式和农事产业,从而辅助后继都市农业休闲业态的发展。
第三,能源闭环式系统农院。根据农户所承担的农田规模和性质,在原有的居住框架上重新梳理、分配居住单元,为每户宅院安装一套简易的能源闭环式系统设备,即把农业生态种养、生活中的排放物分类回收,转化为沼气、中水、有机肥料等能源。该设备能改善水质,就地消减污染物,促使生态农耕散居环境下的现代人居更加便捷。
(三)后期建设——散点式生态旅游开发布局
第6—7年的开发启动期,在已有新型农业与居住模式基础上,以散点式建设布局,初步布置特色经营点及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公园第一、三产业的融合。
第一,建立“大园区+小业主”的运营结构。在整体还耕和土地转变的过程中,整理农产单元的特色,发放经营权给本地居民,以便农户在第二阶段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实现“耕者有其权”的鼓励机制,刺激自主经营,发展多样化农业休闲体验业态,以点带面启动园区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自组织开发模式。
第二,与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构建公园智能服务系统。建设与基地原生水网湿地、道路体系嵌合的公园游憩的设施系统,与周边高新产业园区的数字技术、网络信息、通信及视听产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交互体验技术(如:全覆盖道路报警系统、公园路演活动、道路及水系感应显示等)和农业管理系统(如:卫星遥感监测仪、智能照明及灌溉系统、自感应水闸等),形成企业技术综合应用展示与公园智能化休闲体验服务的互利合作模式。
第三,建立城市环境资源排放转化及回收示范点。基地发展的第7年已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自赋能、自管理的绿地体系,在此阶段制定可行的废弃物回收方案,如:引进日处理量10吨的高效能转化处理设备,将厨余垃圾转化为农业公园所需的有机肥料;对家具垃圾进行旧物再造,用于公园园区建设等。塑造公园绿色生活的IP理念,为发展第二阶段的生态农业产、学、研板块条件下的生态游学和疗养式田园休闲主题业态做准备,以启动新一轮高质量的稳定支撑循环系统。
综上所述,天府新区凤栖湿地农业公园分层滚动发展策略,以区位特色自然资源为基础,运用周边高新产业技术,将原生水网湿地脉络打造成智能农林悠闲用地,从生态多样性到都市人文景观多元性,进而打破城市与乡村、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国际的边界。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42-52.
[2]由畅,周永斌,于丽芬.景观破碎化数量分析方法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6(5):146-151.
[3]张贝儿,吴建强,王敏,等.耕地生态保育工程的土壤健康度评价方法初探[J].生态环境学报,2023(2):388-396.
[4]招阳.川西林盘生态景观保护与低影响开发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9):101-103.
[5]李彦.以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研究:基于成都市安龙村的模式改進[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9-10.
[6]陈俊辰,贺淑钰,薛晶,等.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及其对景观配置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3(12):4 835-4 846.
[7]袁晶,陈维安.IP赋能下综合公园规划设计方法探究[J].园林,2020(10):46-53.
作者简介:
招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讲师,园林景观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形态学、设计方法与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