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文、景”融合的上海城郊乡村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2024-03-15欧阳伊静浦靖璐方智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景观融合文化

欧阳伊静 浦靖璐 方智果

摘 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土的景观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乡村生活、生产功能的需求,乡土景观现代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探讨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物质空间变化的城郊鄉村所面临的乡村产业失活、传统文化没落和景观风貌混杂的困境,提出产业、文化、景观三者在城郊乡村的发展与规划中的联系,构建“产、文、景”融合的上海城郊乡村景观更新策略,并以上海城郊月狮村景观改造实践为例,对“产、文、景”融合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域文化;乡村产业;景观设计

我国乡村与城市建设经历了不同阶段,乡村的发展缓于城市发展进程[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好乡村建设各方面利益[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系统的全面部署。当年还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4]。上海市积极响应中央部署与安排,在2018年就发布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打造“三园”工程,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5]。根据宝山区总体规划,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形成高识别度的特色文化风貌区,且将生态空间的重塑作为重要任务[6],从而实现产村融合。

一、上海城郊乡村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由于城市与乡村曾存在二元对立问题,各类资源涌向上海中心城区,导致上海乡村发展缓慢,产业的活力逐渐消退,文化传承出现断裂,景观陷入无序化状态,使上海城郊乡村的建设困境不断加重。

从产业角度来看,上海城郊乡村的产业结构在城市的影响下产生巨大变化,传统农业占比下降,乡村产业失活。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城郊乡村的村民受到城市文化和生活模式的影响更深,地域文脉断层严重,传统文化没落[7],且乡村人口结构较复杂,存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主题雷同等问题[8-9]。从景观角度来看,上海城郊乡村的乡土景观风貌混杂,日趋城市化,类似“别墅下乡”,大拆大改模仿城市风貌,导致其现有风貌与乡村原本肌理格格不入[10-11],造成了乡村景观同质化与单一化、空间缺乏可辨识性等一系列新时代的乡村问题[12],使得当地传统民俗与乡土景观逐渐消弭在城市化进程当中。

二、“产、文、景”融合的城郊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产业、文化、景观是乡村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产”是城郊乡村经济提升的核心,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郊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聚落景观与生产景观交叉融合,产生复合功能[13]。“文”是由乡村传统文化、乡村的公共精神以及城市文化的影响等多方面共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其中,乡村的公共精神是身处乡村中的个体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与维护,也是维系“乡愁”的关键[14]。“景”即乡村的景观,是乡村居民和游客在空间中能够接触到的自然景观、建筑、民俗活动等多种自然和人类文化的复合体,兼具生态与经济功能[15]。城郊乡村的空间风貌则是在城市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独特景观,城郊“产、文、景”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因此,对于城郊乡村的更新与改造,应综合考虑三者,协同发展。

(一)产业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产业是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重要基石,为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目前,乡村产业的升级迫在眉睫。其发展需要立足当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借助城市的资本、科技、交通等要素对城郊乡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城郊乡村在产业方面应更广泛地使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以此提高农业附加值,具体可表现在现代化技术应用、可持续化生产、现代化宣传及运营模式等。

(二)文脉延续,营造场景氛围

历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挖掘研究并重续乡村文脉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中的乡风民俗、历史事件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深刻影响着村落的形态、肌理和自然生长。乡土历史文化不仅能够影响乡村的整体风貌特征,也同样是乡村对于城市游客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是乡村景观更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空间重塑,提升乡村景观品质

乡村的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有机协调,承载了最真实的乡村生活。自古以来,乡村公共空间就是乡村社会信息、物质媒介交换的场所,承载了当地诸多的集体记忆。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明确空间景观所蕴含的内涵和承载的功能。在进行场所重塑时,应尽可能地使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塑造与当地乡村整体风貌相适应的景观。对乡村的公共空间的重塑能够提升乡村景观的品质,这对于村民和游客来说,也是乡村记忆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三、上海城郊乡村景观设计

——以宝山月狮村改造为例

(一)项目背景

1.区位条件

月狮村位于上海北部,地属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是典型的上海城郊融合类乡村,总人口约3 500人,其中全村户籍总人口846人,外来人口约2 600人。根据上位规划,月狮村域的大部分用地将纳入城市开发边界内,属于城郊融合型乡村。本次项目基地属于保留居民点,并已于2021年纳入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2.上位规划

在“十四五”期间,宝山区月浦镇将奋力建设“生机勃发的经济发展强镇、生态美丽的花卉特色小镇、生活美好的社会治理示范镇”新三镇,聚源桥村、月狮村、沈家桥村三村联动,完善“乡村会客厅”功能布局,以宜居精细管理引领乡村高品质生活。

3.月狮村的社会情况

通过实地勘察,并结合调查问卷,了解到月狮村居民以房屋出租和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月狮村的常住居民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调查结果表明,村内约65%的居民对于乡村目前人居环境呈正面评价,但还是希望能丰富文化活动项目,增加公共活动的空间和商业空间,以及引入和建设民宿、文旅产业。

(二)月狮村空间现存问题

1.处于花卉产业起步期,新业态融合不足

月狮村已形成以花卉种植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每年花卉节期间,游客流量达到顶峰,而后逐步下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植入的新兴产业如旅游业、婚庆服务业、民宿产业等,与月狮村的基础产业融合不到位,基础建设不足,无法承接大量游客。

2.乡村性丧失,文化向城市趋同

随着上海城市的高速发展,月狮村的大部分村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工作,闲置的房屋和土地多被出租给外来人员,加剧了乡村文化断层。乡村传统历史文化难以为继,城郊乡村居民意识形态逐渐向城市文化靠拢。

3.公共空间失序,建筑风貌混乱

新乡村“别墅下乡”的建设,造成了乡村建筑风格上的混乱,大量仿欧式别墅纷纷涌现,取代了江南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典型特征,对我国传统乡村聚落形式和建筑风格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月狮村中的建筑风貌混乱,以近十年来自建的洋房别墅为主,间或有数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二层坡顶砖房,诸如此类的新建民居缺乏文化识别性与地域气质,原有的场所文化精神消失殆尽。

(三)以“花”为主题的月狮村农旅产业一体化定位

1.特色产业转型,植入新型业态

将月狮村的产业转型方向定位为“文化农旅”:以花卉为主要经济作物、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支撑乡村产业,在此基础上延长并完善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植入民宿、特色活动等,完善城郊旅游体验,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月狮村的产业结构逐步进行调整。为实现与周边村域协同和差异化发展,在月狮村基地着重强调乡村旅游的农事体验活动和配套服务,同时充分利用滨水优势,塑造临水空间景观,发展月狮村的水上赏花、休闲垂钓等活动。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适的旅游服务及多样化的观花体验,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提升,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2.历史文化挖掘,塑造在地景观

通过访谈调研,发现月狮村村民在闲暇时刻喜好欣赏昆曲,而且村庄也会定期举办业余昆曲大会,故而可将昆曲作为主要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将月狮村定位为昆曲文化科普基地,并结合种植的花卉,打造田园花海景观,同时植入婚庆产业,实现产业的多元化生长。针对月狮村肌理混乱、建筑风貌混杂的现状,对场地肌理进行重新梳理、整合以及规划,依据现有条件将其划分为不同片区,并植入相对应的功能,同时对当地建筑风貌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设计。

3.构建环线路网,立体景观层次

月狮村现有道路体系仅有一条主路,尚未形成环线,支路过窄,车辆与行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游人无法全览花田景觀。在原生道路体系上,以花为灵感,设计以南北向和东西向为主路的游览主轴,建立合理的环线路网,进而对二级、三级道路进行梳理和细分,实现人车分流,以供村民、游客日常出行和全方位游览。在水岸设计中,进行柔化处理,并设置沿河景观步道,塑造河岸景观,增加亲水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项目基地的滨水优势,同时植入各类水上活动,然后通过廊架串连不同功能片区的立体观花流线,使之与项目基地内的主要场所以及滨水区域、游船码头相连接,最大程度地保持观光线路的通达性,同时满足环视观花的功能要求,使观花的视角更加丰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加速推进,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问题也日渐得到关注。城郊乡村属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地带,不仅有乡村的田园景观,也有城市便捷的交通,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空间特征,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提出以“产、文、景”融合的方式对城郊乡村景观空间进行更新,通过对上海城郊乡村景观现状的深入分析,探究产业、文化、景观三方面融合的改造策略,为我国城郊乡村的研究延伸出新的方向,并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城郊乡村改造提供新的建议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许红梅,郭炎,李志刚,等.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蔡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0(12):2 055-2 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23-12-16].http://www.gov.cn/xinwen/2017-02/05/content_516561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EB/OL].[2023-12-1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5/content_5264056.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EB/OL].[2023-12-16].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2/content_5675041.htm.

[5]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23-12-16].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720/046782b10d2145c0b201

c41aca762196.html.

[6]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上海市宝山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的批复[EB/OL].[2023-12-16].https://www.shanghai.gov.cn/nw42844/20200823/0001-42844_57919.html.

[7]郐艳丽,郑皓昀.传统乡村治理的柔软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坚硬[J].现代城市研究,2015(4):8-15.

[8]栗小丹.上海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8):62-63.

[9]黄国华.上海城郊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78-79.

[10]王竹,范理杨,陈宗炎.新乡村“生态人居”模式研究:以中国江南地区乡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1(4):22-26.

[11]崔园园.上海大都市周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模式[J].科学发展,2021(5):69-78.

[12]高春留,程励,程德强.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武胜县代沟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9(5):90-97.

[13]杨亚东,罗其友,杜娅婷,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3):232-239.

[14]田健,曾穗平,曾坚.重构·重生·重现:基于行动规划的传统乡村“微”振兴策略与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21(1):60-70.

[15]仝晓晓,熊兴耀.基于建筑类型学的苏南新农村农居设计[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2.

作者简介:

欧阳伊静,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空间存量更新。

浦靖璐,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空间存量更新。

方智果(通讯作者),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空间存量更新、乡村振兴和大数据量化。

猜你喜欢

景观融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景观别墅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融合》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