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下黄氏民居初探
2024-03-15陈静茹
摘 要:福建省南安市东安下黄氏民居由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黄钺的族人于明清时期兴建。民居由十几座富有闽南特色的传统民居组成,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向四边扩建,其中,黄氏家庙、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下三落厝等四座民居保存较好且最具特色。东安下黄氏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开阔,保存完整,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反映出闽南传统民居聚族而居的传统,是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东安下黄氏民居曾作为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一定贡献,具有很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关键词:东安下黄氏民居;闽南传统民居;革命旧址
东安下黄氏民居(图1)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东安下自然村,因黄氏族人注重文化教育事业,东安下村素有“世代簪缨,书香门第”之称。明代很多人就学于杨子山书院,至清代全村不过三百人,就办有东、西、中三间书房,先后培养出黄钺、黄华瑞、黄华秀等多名进士,黄友政、黄思孝等多名文官以及武官黄廷飏。东安下黄氏民居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向四边扩建,纵向五列分布,每列以宽约1米的石埕间隔。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反映出闽南人聚族而居、敬宗收族的传统。本文对东安下黄氏民居的建筑特色、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筑特色
东安下黄氏民居位于南安市东南部,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元代这里有村名东安,故有东安上、东安下之称。东安下村位于南安石井镇西隅,东接郭前村,西邻院前村,南面过溪与锦堂、下园二村交界,北靠杨子山。
东安下黄氏民居选址于背山面水的山麓平坦地带。村落东面有萧山曰华表,自杨子山蜿蜒而下,共有七峰,高低叠降,曰为“七星坠地”。前面有“七星小池圹”,溪流环绕,相去一座大象山把峙,超龙瑞拱,成为笔架山、玉带水之势,形式合乎地理術中的“大吉”要求。
东安下黄氏民居建筑布局以黄氏家庙为中心向四边扩建,纵向五列分布,每列以宽约1米的石埕间隔。各民居平行排列,纵向进深,整齐划一。民居多为二进至三进,三开间或五开间带单边或双边护厝布局,尖山式或卷棚式硬山顶,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或穿斗式木构架。民居排列井然有序,空间布局规整精巧,所形成的建筑群给人以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感觉。
民居中以黄氏家庙、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下三落厝等四座民居保存较好且最具特色。四座民居布局均坐东向西,五落大厝位于黄氏家庙正后方,在三落主厝的庭前作双重护厝,俗称“五落大厝”。上三落厝位于黄氏家庙左后方,下三落厝位于黄氏家庙右后方。四座民居平面呈“凸”字形分布,三座大厝环绕黄氏家庙,体现出黄氏民居内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
(一)黄氏家庙
黄氏家庙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498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6平方米,为东安下村黄氏族人的宗祠,也是整座建筑群的中心。黄氏族人黄钺、黄华瑞、黄华秀等多名进士,黄友政、黄思孝等多名文官以及武官黄廷飏的进士、文举匾额均悬挂于黄氏家庙内。
黄氏家庙坐东向西,单进二落五开间布局,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为土埕、门厅、天井、大厅,规模较大,气势恢弘。由于黄友政曾受封清“奉政大夫”,永春县正堂,所以,家庙燕尾脊屋顶正脊饰“龙吻”,天际线优美,建筑等级很高。家庙背面为闽南典型出砖入石,与五落大厝对冲的墙角装砌石敢当。
整座家庙以大门雕刻最为繁缛精美,极尽富丽堂皇之饰、富贵得志之情。家庙前落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大门是并排三川大门,凹寿式,相向对开两个角门,属正官式的五门配套格局。正中大门前两尊守门石狮庄重威严。中大门门板上书“加冠”“晋禄”四个鎏金大字,双边部柱木刻鎏金对联“学政豸史第,乡贤名宦家”,彰显了东安下黄氏族人“世代簪缨,书香门第”的实力。门上匾额“黄氏家庙”四字鎏金大字,灼灼生辉。匾额双边悬挂的红底墨字“祖孙科第”“兄弟同榜”,其源自黄钺与黄华秀祖孙同为进士,黄华秀、黄华瑞兄弟“同登神宗戊子贤书”的历史。门楣上有户对一对。大门木隔扇、门堵等的木石砖雕雕刻精细,精美绝伦。大门外檐柱不落地,雕刻成垂莲柱,犹如琼花初放,繁缛精美。门额斗拱为叠斗式,鎏金彩绘雕饰仙鹤繁花,飘逸流畅,外檐柱垂珠帘双边雀替木雕鎏金彩绘飞龙仙鹤,形象生动。大门六扇木隔扇雕刻纹饰两两对称,大门双边木隔扇绦环板雕饰龙凤一对,遥相呼应,格心分别鎏金雕饰牡丹、飞龙等图案,绦环板彩绘鎏金雕饰几何纹、花瓶仙炉等,富贵喜庆。大门砖雕以几何纹饰为主,简洁大方。两侧镜面墙铺设红砖,柜台脚雕刻螭虎脚。后轩雀替鎏金彩绘雕饰飞龙、豹子、喜鹊等图案,寓意吉祥。柱础辉绿岩石雕花卉、几何纹,地面铺设红方砖,简洁大方。门厅双边梢间与榉头打通,视野开阔。
天井铺设红砖,台明铺设花岗岩条石,条石雕刻花卉图案,清新自然。天井两侧为廊,过廊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地面铺设红砖,双坡屋面。榉头与门厅次间打通,宽阔大方,可同时对演两台高甲戏,家庙内可容纳观众数百名。
中落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前廊后轩,抬梁、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中落明间为厅。明间为七架梁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次间为穿斗式木构架。明间太师墙正中悬挂“进士”匾额二块,为黄钺、黄华秀各一块;太师墙两旁悬挂“文魁”匾额二块,为黄华瑞、黄华秀各一块。厅前正中连接左右金柱的梁枋上从左往右分别悬挂“文林郎”“奉政大夫”“文魁”三块匾额,分别为任广东韶州府推官的黄思孝、因孝廉被封清永春县正堂的黄友政、进士黄钺各一块。明间厅前东畔“将军”、西畔“千戎”二块武官匾,作为厅中星座的护卫,系“驻镇广东潮州府戎旗千总将军事黄廷飏等立”。明间正后方摆设供桌,前廊正中央摆设祭拜香炉。太师墙由12扇木隔扇组成,木隔扇为直棂扇彩绘几何图案,隔板粉彩仙鹤、喜鹊等图案,振翅欲动。大厅立柱原有楹联数对,近代曾遭受破坏,但柱上斗拱雀替仍保留完好。前檐柱为双跳丁头拱,金柱雀替彩绘雕刻飞龙摆尾飞天,梁枋雕刻缠枝花卉,雕镂精美。正脊雕饰双龙对峙,中央彩绘八卦图,雕饰繁复,生动自然。明间与次间夯土隔墙,墙上悬挂风景、家训等匾额。次间与廊打通,摆放神龛。太师墙最旁边两扇木隔扇通往后轩,后轩摆放杂物。
黄氏家庙除了作为宗祠庇佑着一代代黄氏族人外,亦曾作为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二)五落大厝
五落大厝位于黄氏家庙正后方,因在三落主厝庭前作双重回向,俗称“五落大厝”。该建筑建于清中期,布局坐东向西,为东安下现存民居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布局精巧有序,中轴线上由双重护厝、庭院、门厅、前天井、大厅、两侧厢房、后天井、后厅、单侧厢房组成。主厝为三开间三落大厝,主厝庭院两侧设院门。庭前作双重护厝。民居封墙砖为闽南红砖,保存完好,颜色浓烈艳丽。民居尖山式与卷棚式硬山顶相结合,燕尾脊。整座大厝规模宏大,布局精巧。
设在庭院侧方的院门门额木构架雕刻花卉图案,朴素大气。院门侧门堵砖雕几何纹,正面门堵两幅立体花卉瑞兽图案(图2)造型独特,寓意吉祥,手法新颖,制作工艺有待考究。其中左侧门堵雕饰梅花麋鹿图案,并题字“历□丹魁几度秋 贞心常抱福悠悠 藏经□迎英姿□ 可待鹿鸣报紫□”;右侧门堵雕饰紫竹牡丹仙鹤图案,并题字“紫竹为何品牡丹 招鸾引凤漫□者 由本盛世皆□瑞 何仅当年□圣颜”。院门门堵柱础雕饰螭虎。院门后轩与主厝及双重护厝相通。
大厝主厝为三落三开间带双边护厝建筑,中轴线上由庭院、门厅、前天井、前厢房、大厅、后厅、后厢房及双边护厝组成。院门与二落回向围绕于庭院,宽阔大气,视野通透。主厝门厅为尖山式硬山顶,燕尾脊。面阔三间,带双边护厝。墙堵砖饰“星里流光□ 彩新”,镜面墙铺设红砖,四角砖饰飞凤,石窗有条形石窗和圆形石窗两种。柜台脚石雕螭虎脚,庭院台阶雕饰兽脚。门厅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木构架基本不施雕饰,朴素简洁。夯土隔墙,后轩与双边护厝设有石门互通。天井两边的榉头已改建。大厅三开间带前廊后轩,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檩条置于墙上,梁架简洁,基本不施雕刻;以丁头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简洁朴实。明间于金柱间加插屏柱,用于隔断,厅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灵位。地面铺设红砖,明间、次间夯土隔墙。后厅为穿斗式单落大厝,木构架简洁不施雕,明间正后方放置供桌,右护厝已倒塌。
在主厝院前作双重回向。第一落回向内部已坍塌。第二落回向采用穿斗式木结构,檩条搁置于木隔墙上。木构架简洁,基本不施雕。
(三)上三落厝
上三落厝位于黄氏家庙左后方,坐东向西,建于清中期,为黄氏四房祖厅。硬山式,燕尾脊,三开间带单边护厝,三落。中轴线上由石埕、门厅、前天井、厢房、大厅、后天井、后厢房、后厅及护厝组成。建筑面积459平方米,建筑规模较大,建筑结构保存较为完好。
砖埕铺设石板,外围以围墙,宽阔大气。门厅为尖山式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阔三间,带后轩。穿斗式木构架,以丁头拱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简洁朴实,木构架基本不施雕饰,简洁朴素;该建筑以红砖铺地,夯土墙面。角间开设门通往护厝。大门门堵砖雕几何纹饰,大门的勒脚石施以简洁大气的石雕。柱础雕饰简洁几何图案,镜面墙铺设红砖,除护厝为圆形石窗外,门厅均为条形石窗。
大厅面阔三间,带前廊,穿斗式木构架,檩条搁置于墙上。正脊下方灯杆横插于两侧夯土墙,用于悬挂灯笼等祭拜用品。前廊以双跳丁头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简洁朴实。檐柱与金柱之间的圆光雕饰简洁大方,明间于金柱间加插屏柱用于隔断,厅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灵位。地面铺设红砖,明间、次间夯土花岗岩隔墙。前廊两侧开设边门通往外面。天井两侧为榉头。
(四)下三落厝
下三落厝位于黄氏家庙右后方,坐东向西,建于清中期。与上三落厝布局相似,左右呼应。硬山式,燕尾脊,天际线流畅优美。三开间带单边护厝,三落,其中护厝已坍塌,后落已改建。中轴线上由石埕、门厅、天井、厢房、大厅及护厝组成。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建筑結构保存较为完好。
砖埕铺设石板,宽阔明亮。门厅为尖山式硬山式屋顶,燕尾脊。面阔三间,带后轩。穿斗式木构架,以丁头拱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简洁朴实。木构架基本不施雕饰,简洁朴素;该建筑以红砖铺地,夯土墙面。大门门堵砖雕几何纹饰,大门的勒脚石施以简洁大气的石雕。镜面墙铺设红砖,条形石窗。
大厅面阔三间,带前廊,穿斗式木构架。前廊以双跳丁头承托出檐,拱上托的方斗简洁朴实。明间于金柱间加插屏柱用于隔断,厅中放置供桌,用于放置祖先灵位。地面铺设红砖,明间、次间夯土隔墙。前廊两侧开设边门通往外面及护厝。天井两侧为榉头,榉头屋顶保留的瓦筒雕饰麋鹿等瑞兽图案,为民居内所仅见。
二、东安下黄氏民居建筑的价值
(一)是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东安下黄氏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开阔,建筑内部雕饰精美,风格各异。从黄氏先祖定居到民居格局的最终形成,人们都自觉围绕黄氏家庙向四周进行扩建,并在村落建设中自觉维护现存民居布局,对于黄氏民居的规模格局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反映出闽南人聚族而居、敬宗收族的传统,是研究闽南传统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是重要的革命旧址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曾在东安下黄氏民居组织抗战宣传工作,东安下黄氏民居作为传播革命理论的基地和指挥革命的场所,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
参考文献:
[1]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静茹,南安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