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
——基于国内外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2024-03-13黄依梵许建平王梦倩

开放学习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同伴教学效果学习者

黄依梵 许建平 王梦倩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3.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近年在线教学的全面开展,大量在线课程由于其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而被广泛使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将学生视作自我组织学习者和自主社会能动者。大量研究已证实,在任何学习环境中,互动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关键要素和必要环节,而学生主导的互动甚至比教师主导的互动更能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郭允建 等,2022)。更重要的是,在线教育将固定、紧密、现实的学习共同体转变为随机、松散、虚拟的学习共同体,同伴群体的构成更为丰富、规模更为庞大,其同伴互动的过程和现状极有可能与线下教育大相径庭。

有研究发现,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大多停留于浅层行为层面(韩中美,田甜,何涛,黄昌勤,2022),使得线上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邬大光,李文,2020)。在线教育在具备移动化和个性化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教学时空分离和交互水平较低等诸多不足,致使在线课程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归属感、参与感也亟待提升(Jaggars,2014)。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水平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相关研究所采用样本的代表性、方法的合理性、变量的科学性均良莠不齐,致使结论的可比性有待商榷、针对同伴互动开展具有普适性的教育举措更加无从谈起。因此,本文拟对学生同伴互动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以期为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的研究者提供新的分析思路与方法,为实践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二、研究设计

由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于研究主题、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体系本身均具有发展性价值,使文献研究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显示出与日俱增的循证优势(黄甫全,游景如,涂丽娜,曾文婕,2017)。因此,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和评估,最终确定研究文献的样本。

(一)文献检索及筛选

首先,在文献检索方面,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这两大权威数据库进行文献收集,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3年11月。中文文献检索策略为:“主题=‘在线课程’或‘在线教学’或‘在线教育’和主题=‘同伴互动’或‘学习者互动’或‘协作学习’或‘同伴互评’”,文献检索类别为“北大核心、CSSCI、CSCD”。英文检索策略为:“TS=‘online courses’or‘online teaching’or‘online education’AND TS=‘peer interaction’or‘learner interaction’or‘peer assessment’or‘collaborative learning’or‘peer feedback’or‘peer review’”,文献检索类别为“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其他检索条件不进行限制,最终检索到中文文献179篇,外文文献5 806篇,共计5 985篇。其次,在文献筛选及纳入标准方面,采取如下标准:①在研究主题方面,聚焦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将分析混合式教学中的在线教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的在线教育的文献排除在外;②在研究层次方面,聚焦学生个体层面的同伴互动,将研究团队或组织等宏观层面互动的文献排除在外;③在研究对象方面,选取可以获得全文的文献。此外,本文还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但并未检索到的文献和学位论文一并纳入,并通过查重筛选,去除重复文献,最终共获得有效文献(含学位论文)样本65篇,具体筛选过程见图1。通过对文献样本的逐一研读,从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这三个方面对高校在线课程中学生同伴互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图1 文献筛选过程图

(二)文献特征值编码

在确定分析文献之后,本文根据文献的各项特征进行编码,编码内容包括文献作者、出版年份、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教学效果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的编码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特征值编码主要框架

三、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

通过对65篇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量研究方法,学界多通过平台日志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学生同伴互动的结构化日志或问卷数据,包括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法等;第二类是质性研究方法,学界多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来收集学生同伴互动的非结构化文本资料,囊括主题分析、话语分析、个案研究和扎根理论等方法(见图2)。

图2 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

(一)定量研究方法:有待结合人工智能算法

在定量研究方法方面,早期研究多采用相关分析法探究同伴互评抑或同伴反馈对学生高阶技能习得与写作质量的影响(Wooley, 2008)。随后,社会网络分析法由于能够揭示出在线交互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关系和结构,有助于帮助教师了解在线课程的整体互动形态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与个体而备受青睐(王志军,安德森,陈丽,王诗佳,2018)。伴随分析材料的复杂性和研究数据的丰富性,研究者们开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他们发现在线学习者之间多层次、大范围的交互才能提高其学习效果(张婧鑫,姜强,赵蔚,2019)。与此同时,内容分析法作为网络环境下教学交互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也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国外一项采用内容分析法对82名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发现,同伴反馈性评论可以改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提升其反思性水平(Nicol, Thomson, & Breslin, 2014),还有学者将内容分析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相结合,从学习质量的促进、提升、保持和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在线同伴互助学习的有效交互策略(由红丽,2020)。

然而,与选择完全面对面课程的学生相比,选择在线课程的学生其学术志趣和学习动机可能本身就更弱,由此产生样本选择偏差的问题,使得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估计产生了偏差,而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未能有效解决样本选择偏差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为准确估计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有研究利用基于实验理念的定量研究方法来进行因果推断,但数量寥寥,仅Bettinger、Loeb和Taylor(2014)采用工具变量和固定效应模型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同伴互动仍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遗憾的是,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相关研究仍未能将计量方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对同伴互动进行探讨。其中,结合了统计学、数据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方向之一,当数据的样本变多且维度增加时,机器学习更能凸显其关键作用,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计量方法方面的应用,国外学者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Mullainathan & Spiess,2017; Abadie & Cattaneo, 2018),而国内采用此方法探究同伴互动的研究仍旧屈指可数。

(二)质性研究方法:整合主题、会话、语篇分析

在质性研究方法方面,不少学者采用主题分析法探究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过程及感知状况(Amrullah& Nanzah, 2022),还有学者使用会话分析法对交互会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于采用传统协同概念映射方法进行的协作学习,借助工具构建概念图系统进行的协同学习效果更佳(Pinandito, Hayashi,& Hirashima, 2021);采用同一方法的国内学者还发现,在线课程论坛虽不乏非学术类的灌水内容,但对于营造学习氛围、建立相互联结起到重要作用(杨敏,叶志宏,韩艳辉,2019)。除了主题分析法、会话分析法,还有学者通过深入访谈法指出在线课堂中的人际互动会面临社会存在、团队协作、同伴学习等多项因素所带来的挑战(Wut & Xu, 2021)。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研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的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结合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来探究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Berg, 2020),还有学者将准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扎根理论和访谈法相结合,综合探讨情绪反馈策略与情绪氛围策略对在线协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刘君玲,2020)。近期有学者则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访谈法,发现在线交互的信息质量和便利条件会影响学生的互动意愿(Wut, Lee, & Xu, 2022)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 (熊强,李文元,陈晓燕,李治文,2022)。总体而言,定量研究如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揭示了同伴互动的普遍规律,质性研究如主题分析、对话分析、深度访谈则呈现了同伴互动的独特案例,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势,而整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突破单一方法的局限,结合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改善传统方法的不足,将成为主流。

四、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客观效果与主观效果

从同伴互动产生的教学效果看,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大致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教学效果主要指同伴互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主观教学效果指的是同伴互动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对检索到的6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客观教学效果大致可划分为学习成绩、课程参与和学习技能三个维度,主观教学效果可分为个体能力、满意度和学习意愿三个维度。

(一)客观教学效果:提升学业成就

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客观效果可分为学习成绩、学习技能以及课堂参与三个维度(见图3)。多数研究表明,有效的在线互动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提升作用,尤其是互动过程中的认知类评语反馈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改善学业表现与学习方法等方面效果突出(Cheng, Liang, & Tsai,2015; 姚佳佳,李艳,潘金晶,程萌萌,2022),还有研究指出,同伴互评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避免了“课堂沉默”,提高了学生课堂出勤率(Lowenthal, Dunlap, & Snelson, 2017)、课程通过率、课程学业成绩并降低下学期的辍学率(Bettinger,Liu, & Loeb, 2016)。

图3 同伴互动的客观教学效果统计结果

(二)主观教学效果:改善学习体验

主观教学效果包括个体能力、满意度和学习意愿三个维度(见下页图4)。在个体能力上,学生的知识建构水平、反思水平、自我效能感、计算思维能力等均受到同伴互动的正向影响(张婧鑫 等,2019;韩中美 等,2022;周平红 等,2023);张倩苇和罗馨(2022)还发现,基于量规的在线同伴互评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分析评价能力、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在满意度方面,良好的同伴互动不仅会提高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学习满意度,还能改善其交互学习体验(Muzammil, Sutawijaya, & Harsasi,2020)并提升其知识技能。在学习意愿方面,同伴交流、同伴互评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韩庆年,柏宏权,杨晓敏,2018)。此外,同伴互评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在线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肖俊洪,张永胜,彭一为,肖哲英,2008),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深度学习。

图4 同伴互动的主观教学效果统计结果

综上可知,高校在线课程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客观效果和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的主观效果层面上。在客观效果上,同伴互动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课程,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发展。在主观效果上,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水平、反思水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改善课程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有助于深度式学习、沉浸式学习行为的产生。

五、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关注重点。对检索到的65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有50篇(76.92%)文献涉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具体而言,高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效果受到学习者的外部因素(课程特征、教师特征、同伴特征)以及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基本特征、学习投入、个体能力)的共同影响(见图5)。

图5 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

(一)外部因素:影响程度不一

不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在线课堂,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同伴互动效果的外部影响因素方面,课程特征、教师特征、学习者同伴特征都对同伴互动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就课程特征而言,在线课程的技术平台、班级规模、互动形式等要素均会对同伴互动效果产生影响。在技术平台方面,Palsole、Batra和Zhao (2021)指出,学生对于促进个体实时互动的技术、网络平台和课程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拥有交互式在线功能的课程平台会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课程学习体验(Buckley et al., 2023)。在班级规模方面,合理的班级规模可以让每位学生得到关注,提升学生的存在感和参与感,有利于课堂互动行为的产生。班级规模过大会对学生在线课堂互动的频次和深度产生负向影响(马莉萍,曹宇莲,2020),班级规模过小不利于多元思想的碰撞,学习质量也会大打折扣。Wang、Jiang和Luo(2023)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两人规模的在线学习互动,四人规模的在线学习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课程参与具有更积极的影响。因此,将在线课堂的班级规模控制在合理范畴(如10人左右),不仅可以引起同伴之间的热烈讨论,还能帮助教师兼顾到课堂上的每个学生(Wut & Xu, 2021)。

在课程的互动形式方面,依据课程互动时间的同步性可将互动的主要形式划分为同步互动与异步互动。部分研究指出同步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在线讨论的参与度(Battista et al., 2023)、增加学生互动之前的反思时间,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并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Lin & Gao, 2020)。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并非课堂互动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就越高,尤其是当班级中同伴参与互动的数量过多、互动过于频繁时,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和学业表现情况反而更不理想,由此产生了挤出效应(Bettinger et al., 2014)。

相比于同步互动,异步互动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以异步交互为主,相关研究也更多,尤其是关于同伴互评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其积极影响也被广泛证实。从异步互动的角色上看,核心参与者发表的意见能吸引更多的同伴与之交流,其学习成效和知识建构水平也显著高于边缘参与者(张婧鑫 等,2019)。此外,在同伴互评活动中,不仅被评价者的学业表现能够被改善,评价者的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Evans, 2013; Van Popta, Kral, Camp,Martens, & Simons, 2017)。从异步互动的环境上看,匿名的同伴评价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Miyazoe & Anderson, 2011),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投入度(李红霞,赵呈领,蒋志辉,2020),进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王妍莉,杨彦军,崔向平,2018)。从异步互动的类型上看,文本模式、认知反馈型和定量评分型的同伴互评相比于语音模式、情感反馈型和定性评语型的同伴互评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曾罡,李贝贝,冯志伟,2023)。综合来看,同步互动因其社交性和简洁性而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异步互动则更有利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深入学习的进行,而由于不同互动形式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互动体验(Cho& Kim, 2013),研究者们也开始不断探索两种互动形式的结合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习者在线讨论参与度(Oztok, Zingaro, Brett, & Hewitt, 2013; Lin & Gao,2020)。

其次,就教师特征而言,教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在促进同伴互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Amrullah和Nanzah (2022)的研究发现,教师通过提供视频、插图、电子书等不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给予及时反馈和口头激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若在在线课程中适当增加可视化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发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姚佳佳,李艳,陈新亚,杨智超,2023)。在教师支持方面,有研究指出,教师支持通过正向影响同伴互动感知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意向产生显著影响(荆永君,李昕,姜雪,2021)。除了在线课堂中教师互动等支持外,课程资料作为教学中教师支持学生攻克课程学习重点难点的重要工具同样不可或缺。有学者以学生推迟访问教师上传到学习管理系统中的教学材料的天数为自变量探究其对学习绩效的影响,发现推迟访问的天数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张向民,2017)。可见,及时有效的在线互动行为才能有效发挥教师支持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就同伴特征而言,同伴个体特征和同伴互动特征均会影响到同伴互动效果。当参与互动的同伴的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具有同质性时,能促使更多学习者进行互动(Bettinger et al., 2016)。在同伴互动特征方面,活跃的同伴会带动消极的学生,有助于其课程通过率和学习成绩的提升(Bettinger et al., 2016)。当班级共同体的交互网络结构稀疏且存在“中心—边缘”结构时,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较低,交互深度也有待加强(由红丽,2020)。

(二)内部因素:影响机制多元

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投入和个体能力都会对同伴互动效果产生影响。就学习者的基本特征而言,个体的学科背景、性别和年级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其同伴互动效果。例如:女性和更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同伴互动的积极性更高(Bettinger et al., 2016)。但有研究指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在线学习者在持续学习意愿方面并未存在显著差异(赵呈领 等,2018)。就学习者的学习投入而言,个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态度也会对同伴互动效果产生影响。特别是有用性感知对在线互动行为和学习绩效有着显著影响(梅红,王静静,张俊斌,徐忠锋,2019)。赵呈领等(2018)也指出,感知互助会正向影响社会临场感,并通过心流体验对学习者的持续学习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就学习者的个体能力而言,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会影响学生的在线互动程度和参与程度,显著影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意向,并对在线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Purarjomandlangrudi & Chen, 2020)。沟通能力、在线协作学习能力等社会交往能力对在线课程同伴互动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促进同伴互动交流,还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Pinandito et al.,2021)。

总体而言,高校在线课程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学习者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在外部因素中,各因素对同伴互动效果影响程度不一。在线课程的技术平台建设水平、在线课堂的班级规模、在线课程采取的互动形式等课程特征起到基础作用,教学模式、教师支持等教师特征是影响同伴互动的关键因素,而学习者的同伴个体特征、互动特征等同伴特征则是影响同伴互动效果的核心要素。在内部因素中,各因素对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机制多元,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投入程度和个体能力等内部因素会通过不同的中介因素(如互动参与程度、有用性感知、社会临场感、在线学习意向等)对教学效果产生作用。

六、研究结论、启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筛选出国内外关于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的65篇文献,从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高校在线课程中学生同伴互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同伴互动的研究方法看,就数据收集方法而言,目前在线课程同伴互动的数据收集方式仍然是以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为主;就数据分析方法而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正突破单一方法的局限,不断整合多种质性和量化方法进行研究,但也亟需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结合。

第二,从同伴互动的教学效果看,同伴互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样化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出勤率和辍学率等客观层面,还会作用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意愿、学习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等主观层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伴互动并非“多多益善”,过多的互动可能会让同伴交互流于形式,且产生负面的“拥挤效应”。

第三,从同伴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看,同伴互动受到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双重作用。其中,教师层面的教学模式与教师支持程度等因素有着关键性影响,班级层面的学生规模、技术平台等要素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如课程互动角色、互动环境等。

(二)研究启示

既有研究的有益经验对高校在线课堂中同伴互动的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相关研究的分析,总结出其对高校在线课程中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启示。

1.研究者需优化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的实证研究

一是在数据收集方面,未来研究应关注基于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当前基于平台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迟滞性和差异性,大多都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基于后台数据的整理和事后分析,难以做到对教学的及时干预和提前预警。未来研究可对学习者交互行为数据展开实时的动态分析,并考察这种动态分析与反馈对在线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二是在研究对象方面,未来研究应注重异质性同伴群体构成的影响。不同专业、性别、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等混合背景的同伴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其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当前研究的样本量都较小、同质性较强,不利于推广到其他群体或者是多样化背景的群体当中,而在线课程的教学对象其背景和构成都更为多元,未来应注重不同构成的同伴群体之间的互动程度及其教学效果。

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研究应加大对因果推断和机器学习等方法的重视与使用。以往研究多采用统计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未能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方法,而用准实验或自然实验的方法进行因果推断的研究凤毛麟角。为获得更加可信的研究结果,后续研究可以积极尝试利用因果推断方法估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效应。此外,机器学习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也应得到重视,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文本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同伴互动的具体内容,并从大规模文本中挖掘潜在而重要的规律,由此可极大提升同伴互动相关研究的效率、准确性以及可视化程度。

四是在变量选取方面,需控制课程、教师和同伴方面的特征。例如:班级规模、生师比、教学策略、班级性别比例等都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需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以更准确地测算同伴互动效果。

2.实践者应加强同伴互动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

一是在技术层面,对在线课程的平台运营方而言,升级网络技术支持并优化学习环境有望成为促进同伴互动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例如:通过算法建立动态交互网络智能推荐系统,帮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历史偏好寻求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与契合兴趣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利用技术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例如:通过观测论坛交互模式识别有潜在辍学风险的学习者,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和帮助进而降低辍学率。

二是在教学层面,对在线课程的授课教师而言,搭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并发挥核心参与者的带动作用有待成为主要的教学策略之一。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策略促进互动行为的发生。例如:有意识、有组织地为学习者互动提供更大的便利,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在线学习、讨论与学习成果汇报,以此克服学习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教学措施促进并加深学生互动的深度。例如:发挥班级中核心参与者在互动中的带头作用,鼓励核心成员履职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效互动、完成课程任务,带动参与度低的边缘学习者积极投入课堂互动,构建高质量的互动小组。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数据来源主要集中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文献,虽然通过“滚雪球”方法纳入了其他文献,但数量寥寥,无法保证文献的广度,对于国内外高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研究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其次,国内外对于高校在线课程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本研究未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未来研究可以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入手,探究国内外高校在线课程中同伴互动研究的差异。

猜你喜欢

同伴教学效果学习者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