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药材治理沙荒地新模式
2024-03-13时喜娟可艳军
□文/时喜娟 可艳军
沙荒地是指未经开发或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的砂质土壤,其特点是土壤颗粒较粗,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差。结构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且多为沙漏型,土壤肥力水平十分低下,沙荒地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因素“沙、瘦、漏、旱”其自身易受风蚀,常常风沙扬起,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位于索路河畔,耕地面积1930 亩,其中沙荒地面积1070 亩。所以如何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首要问题。
从2009年开始,枣强县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对芍药村的沙荒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过去他们在沙荒地利用上多采用粗放经营模式,简单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广种薄收,产量低,效益差,而且当春田作物未完全覆盖地表时,仍是黄沙漫天防风固沙效果很差。我们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原因,必须打造出一条沙荒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的新路,推动全县沙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改善枣强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近年来,枣强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振兴中药事业的战略部署、“一产抓特色”和“六个百分百”的要求,以保障中药材生产“安全、稳定、有效、可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芍药村中药材种植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年代,芍药村因种植芍药而得名。上世纪末由于历史原因而停止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市场对中药材需求不断增加,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芍药村正是看到这一大好形势,重新振作发展中药材种植致富这一传统产业的决心和勇气,并将其作为沙荒地综合利用的突破口,成立了芍药村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总体负责全村中药材种植和销售。
枣强县也于2013 年1 月创建了芍药村沙荒地中药材种植高效利用试验示范区。示范区遵循资源调查、区划规划、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主线开展工作。
一、资源调查
从2009年开始,枣强县首先集中力量对芍药村的农业资源状况进行详细调查。芍药村沙荒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070亩,表层质地以砂壤质为主,通体砂壤,通透性较好,土层深厚,土地平整,利于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适宜种植耐沙,耐瘠薄的作物。中药材作物适宜性强,在砂性和瘠薄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发展中药材无疑是沙荒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最佳选择。芍药村方圆20公里无污染企业,无污染水源,空气和地下水质良好,经检测均达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要求,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枣强县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5℃,年均降水量512 毫米,无霜期206 天,适宜多种药材生长。而且枣强县交通便利,京九铁路、大广高速、邢德公路等贯穿全县,距北方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地——安国市100公里,便于产品销售。
二、区划规划
在摸清芍药村本地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枣强县制定《芍药村沙荒地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从其开发利用潜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芍药村沙荒地综合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试验示范
万事开头难,在中药材发展初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枣强县自然条件,制定先进、实用和极具操作性的防风、荆芥、牛膝和黄芪等各种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塑封后张贴在项目区内的标准地块上,宣传到每个种植农户,使每个药农做到心中有数。建立药材种植档案,从栽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出售都有据可查,详细记录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充分发动农民群众提高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带领有积极性的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枣强县依托衡水市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组作为技术保障,确保项目区匹配市、县级专家和技术员各一名,同时聘请安国市的4 名技术员作为技术指导,在芍药村开办中药材种植培训班,共举办培训班6 期,培训人数达352人次。
同时要做到生产过程无缝保障,实施安全质量管理。一是建立良种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占地70亩的高标准育苗繁育基地,年可生产各种药材种苗500 万株,除满足芍药村生产需要外,还能为其他村药农提供种苗。二是完善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对现有的地块进行提升改造,完善项目区内水、电、路网建设,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区内道路全部硬化。三是制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方案,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伍。为确保药材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病虫害生态防控领导小组,指导项目区规范使用农药,正确使用黏虫板等设备。施用高效、低毒、可降解农药。四是建立成品生产加工车间,有晒场2000 平方米,库房600平方米,对产品全部实现洁净处理、分级销售。
统一栽培管理模式。一是选地整地,因种植药材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土壤类型,一般以排水良好、疏松、干燥和通透性好的砂壤为佳,但还要考虑到某些品种的特殊性。二是播种,选择当地优质、稳产、市场行情好的品种,购买发芽率高、芽势强的种子作为生产用种,良种覆盖率100%。三是田间管理,药材田间管理按照各种药材栽培技术规程进行,关键做到苗齐苗壮。掌握好追肥时机,施好关键肥。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以生物防治为主,达到绿色防控,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推广应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芍药村沙荒地高效利用试验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效益。通过几年来项目实施,试验示范区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到2014 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5000 亩,每亩直接增收2000 元,年增收1000 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30%,节约成本15%以上;商品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可增效15%以上,亩间增效1000元。总增加效益1500万元。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沙荒地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很快在枣强县索泸河两岸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对枣强县的资源高效利用和开发,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本项目的推广应用,全县共增加经济效益3 亿元。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剩余乡村劳动力出路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缓解了中药材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市场经济繁荣,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试验示范区建设最直观的效果是提高了沙荒地的植被覆盖率,基本上实现了沙荒地的全覆盖,改变了过去沙随风动,春天黄沙漫天的现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枣强县沙荒地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区打破了沙荒地传统利用模式,种树植草是我国沙荒地治理的固定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多年,取得很好的效益,但也存在效益低,见效慢的缺点。打造了沙荒地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利用模式。采用成方连片种植药材,便于集中管理和大型机械化作业,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采用自繁、自育、自养,筛选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培育纯种和优良品种,用于规模发展和培育优良品系,有利于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