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路径探究
——以白沙村的经验为启示
2024-03-13张富明焦明木赵欣
□文/张富明 焦明木 赵欣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种经济制度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而集体经济正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中的重要一环。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产权清晰、成员明确、运行规范、分配合理的地域性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集体成员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
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纵观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集体经济合作化为特征的探索阶段、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特征的创新转型阶段和以适度规模经营为趋势的深化改革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府的推动下,土地完成了由少数地主所有向广大农民所有的巨大变革,农民一跃成为土地的新主人。但由于劳动工具和资金均相对匮乏,单独的农户很难完成规模化生产。因此,不少农民自发组成互助组,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劳动等方式克服了生产资料不足的困境,使生产规模与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但这种形式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且无法改变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事实。这也助推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走向深度合作化的阶段,出现了农民自留地归公社所有,生产资料以人民公社为单位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新形态,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实现生产资料的高效调配,从而提高资金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但是在后期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受急躁冒进思想影响,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受技术条件限制,农民的绩效缺乏有效监督和计量,时常出现偷懒怠工现象等。
为了解决上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开启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探索。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地,让农村集体经济形式有了新突破,该模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迅速席卷全国。同时国家还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放宽对乡村内部资源的管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宽松政策的多种刺激下,农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土地收益率大幅提升,乡镇企业开始涌现,农村整体生产活力得以有效释放。但随着农耕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人力需求锐减,同时国家改革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促使大量劳动力转向城市,农业生产逐步淡出,出现了很多土地荒芜和自行流转的现象。农村经济面临新问题,需要新改革。
2012 年,农村经济发展正式进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趋势的深化改革阶段。以土地流转为例,出现了两种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一种是土地在广大农户之间或农户与资本之间进行流转,以家庭农场或企业农场的形式展现;另一种是土地流转给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统”的功能。这两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但性质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富”了少数人还是“富”了所有人的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乡村地区的经济腾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诸如集体资产产权不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全国各地乡村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实践,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什么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及“怎样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两个关键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乡村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仍然需要从本村实际出发,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形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创新发展路径,拓宽增收渠道,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优化产业布局,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二、白沙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调研
(一)白沙村集体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调研概述
1952 年10 月,白沙农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确定“人力畜力工具互助,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办组原则,全村成立了16 个互助组,迈出了合作生产的第一步。1955 年3 月,白沙村成立四个初级合作社;1956 年春,90%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同年秋,高级社改为白沙农业生产大队,高级社取消了初级社农户参与分红的股份,单纯按农户所做有效工作的多少进行利益分配,农村土地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标志着在农业生产资料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80年,白沙村开始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1981年秋,扩大社员自留地。1982年,白沙在武安县率先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大幅增产,农民解决了温饱,农业基础得到稳固。同年,白沙村利用当地矿产优势,连续投资建成了白灰窑、5 个石料厂、15 个石子厂,至1997 年形成拥有25台粉碎机的大型白灰石料建材厂。1990年,白沙村求技术、筹资金,建成了村内第一个铁矿,后扩大规模,于2003 年先后投资180 万元、80 万元建成热油泵厂、加油站。2004 年投资3300 万元建成了焦化厂、洗煤厂。2006 年建成免烧砖厂。同时,白沙村多产业齐头并进,啤酒厂、纺线厂、帆布厂、机械修配厂又相继建成投产,到2006 年,村办企业达到28 家,从白沙的历史来看,白沙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伴随着“两山”理念的提出,改革也逐渐步入深水区,白沙人敏锐地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民生的第一要务。为此,白沙解放思想观念、创新转型发展,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新思路。村党委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联系本村实际,转型发展,先从资源产业下手,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形成了有活力、见实效的发展局面。2013年白沙火焰山工业有限公司投资4700万元的活性旋转窑白灰厂二期工程第一道生产线破土动工,标志着村办企业向活性清洁生产迈出了重要一步。白沙石料厂投资8600万元,建立电脑中控室,实施设备更新和棚化、仓化抑尘处理,实行清洁生产。与邯郸金隅太行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罐车运输合同、实现运输清洁化。白沙转型突围,形成了多元开发、多业并举的新兴产业大格局。通过土地流转,大面积种植油葵、板蓝根等经济作物;建设智能化养殖场,新上饲料加工厂和生猪屠宰分割深加工企业;建立白沙食品加工厂、酒厂;建立高效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村里创办了“一厂、一社、一园区”以及10 个公司和近20 家集体企业。近年来,全村社会生产总值连续达20多亿元,固定资产达18 亿元,企业实现利润5 亿元左右。白沙已形成了“红(红色文化)、绿(生态农业)、黄(工业产业)”为主色调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从靠山吃山办集体企业起步,白沙村在原有集体工业道路上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转型升级,增加产业业态,不遗余力发展集体经济,走乡村共同富裕之路,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村民生活富足、村镇环境优美的河北省名村、乡村振兴样板村,曾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7项,省级荣誉称号22 项,邯郸市荣誉称号35 项,武安市荣誉称号52项。
(二)白沙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两点经验
1.集体经营、团队管理的独特模式
1982 年白沙村依靠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筹办了全村第一家村办石子厂,开启了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探索之路。随着村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新上项目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限于管理经验匮乏等原因,白沙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采用企业收入的大头归集体,企业内部定额指标加奖惩的方法,形成集体经营、团队管理的独特模式,既体现出集体的优越性,确保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以及收益用于集体,又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集体经营、团队管理的模式本质上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体现,也是白沙村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村内现有规模型企业30 余家,均采用这种模式管理,极大地盘活了集体资产,丰富了集体收入。2021年全村固定资产达到18亿元,社会总收入25 亿元,全年实现利润5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五万余元,充分体现出集体经营、团队管理模式下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排斥市场要素,相反,它是对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益补充。
图1 白沙村经济增长状况(1980~2022)
首先,集体经营、团队管理,能够把控白沙村的整体发展方向,确保产业发展能够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虽然白沙村曾以矿业、冶金产业为支柱,并受益于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地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但由于这些产业的高污染和不可持续性,白沙村集体秉持“两山”思想,着眼未来,前瞻性地积极规划村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2013年,耗资千万建设活性旋转窑白灰厂二期工程,将清洁生产理念首次投用到村办集体工业企业。2019 年,村企又新上了机制砂厂、免烧砖厂……白沙村几乎每年都有新项目、上企业、搞转型。通过整合工业企业资源,关停、改造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工业企业,白沙成功实现了产能优化和结构调整,打响白沙品牌的同时也为白沙的产业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除此之外,村集体还积极引导和扶持新高端工业企业发展,在集体经济机制下,于2022 年斥资5.1 亿元建设了火焰山工业公司的纳米氧化钙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价值链,实现了产品提档升级,标志着白沙村工业企业在集约式转型发展中达到了更高水平。
其次,集体经营、团队管理,让村集体可以将企业利润用于公共服务建设,为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持。2003年,白沙决定由村集体主导,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村内相继建成康乐小区、同心小区等住宅小区10 个,小区标准配备暖气、煤气、有线电视、网络。村民享受福利分房制度,2020 年全村720 户村民全部入住村内楼房和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52平方米,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同时,村内实施平房改造后,村庄占地面积由630 亩缩减到410 亩,腾出来的地被用于旅游、种植等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秉承“幼有所育”和“学有所教”,白沙村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幼儿园,市教育局直属小学、中学,村民子女入托和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一切费用。白沙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环境、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建立了合作医疗、大病救助、意外伤残保险等健康保障机制。村内建有设备先进的医疗卫生所,为村民提供一年两次的免费体检,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村集体企业的发展红利,白沙村着力为村民打造丰富的文娱生活,河北省首家农村数字化电影院、首家设施完备的广播电视中心、首家藏书超过3 万多册的农村图书阅览室均相继在白沙村落成,2019 年白沙又投资8000 余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白沙人民体育馆。如今的白沙已经实现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的集体兜底全覆盖。
最后,集体经营、团队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打造美丽乡村。按照规划布局,白沙村经过数年建设,累计投资4亿元,打造出七纵、五横、两亭、一场、四园的都市化村庄,修建了环村人工湖、惠通桥、万清园、红色文化广场等工程。2021年,白沙村投资50 余万元,建成了11 座水冲智能化公厕,分布在公园、广场、采摘园等旅游景点周围,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2.“广就业、工资制、福利化”的运行机制
白沙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外来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目前已拥有集体企业30 余家,直接为村民提供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村党委强调全民就业的理念,并将社会福利和村内就业相挂钩,在确保每一个村民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无一闲散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不外流,全员共建美丽白沙,建成了完善的村庄经济体系。目前全村有九成以上村民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率达100%。
实行工资制,是白沙村党委为了推动村庄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解决村民收入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村民工资制的实行,为村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村庄的经济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工资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激发了村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村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白沙村集体企业坚持不分红,以分配公平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将企业利润以福利的形式向村民发放,村民享受“九免费、八补助”等17项福利,且伴随着白沙产业的进一步振兴,该福利还在不断增加。
白沙村“广就业、工资制、福利化”的运行机制,是全面推动村庄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白沙村将农民组织起来,让村社集体成为对接国家资源、激发农民积极性、推进全面振兴的平台。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用集体经济来启动和助力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也成为白沙鲜明的发展模式[3]。
三、总结
白沙村自20 世纪50 年代就始终大力推行、发展集体经济,并紧随国家农业农村产业政策,结合当地实际,谋划、转型、发展相关产业。经历改革探索,产生了一些与当地地域特色、产业环境、居民生活状况相匹配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实施的有益经验,获得了集体经济制度发展方面的突出成绩,彰显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提高村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