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 教学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3-13梁玲飞梁佳安

中学语文 2024年6期
关键词:汪曾祺文化馆昆明

梁玲飞 梁佳安

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采用PBL 教学法,兼顾散文教学目标,探讨PBL 教学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同时促进生核心素养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次PBL 教学,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图1

一、激趣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参与度

创设情境是展开散文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所创设的情境始终贯穿散文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该情境要让学生获得迁移能力,提升整体性思维。在此前提下,教师应思考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书分享会”“文学评论会”这类情境创设,往往使那些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对阅读兴趣欠缺的学生望而却步,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身处校园的时间远多于校外,但学生的校外生活丰富多彩,如街舞、汉服、动漫展等,都彰显着青春期的少年应有的活力与能力。因此只有越真实,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情境活动的兴趣。

基于对学生主体特点的考虑,在《昆明的雨》的教学中,创设如下情境:

元旦将近,学校准备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八年级将合力打造校园文化长廊,将每个班级打造成“主题文化馆”,我们班的任务是打造“汪曾祺——昆明的雨”主题文化馆。请你献智献策并积极参与。

该情境在创设时,恰巧临近元旦。元旦作为法定节假日之一,学校总会开展文娱活动,营造节日气氛,而主题文化馆的打造与学生所熟知的cosplay 表演、文化节活动有极大的相似性。在情境活动发布后,就有不少学生频频发问“老师,学校真的会开展主题文化节吗”,甚至平常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也主动询问活动相关事宜。无疑,真实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项目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项目任务的提出,符合语文学习特征

采用PBL 教学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汪曾祺——昆明的雨”主题文化馆的打造中,可设置“项目活动一:场景布置的选择”“项目活动二:表演情境的选择”“项目活动三:主题场馆情味提升”三个项目任务。这三个任务均立足于《昆明的雨》这篇散文文本的特质而展开。以“项目活动一:场景布置的选择”为例。

师:打造主题文化馆,首先要营造气氛,同学们会选择哪些事物作为“汪曾祺——昆明的雨”主题文化馆的场景布置元素?

生1:节日彩带、零食饮料、音乐……

学生对于场景布置并不陌生,并能很好地迁移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迁移是机械的迁移,未能扣住“汪曾祺——昆明的雨”的主题。在指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能很快将文本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选出来作为场景布置的元素。

师:同学们选的元素好像和“昆明的雨”没有关系啊?

生2:这些景物都和“雨”有关,因为昆明的湿润使得倒挂的仙人掌还能开花,而菌子、果子、花也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这些本来看似毫无相关性的事物,都因“雨”聚在一起而具有“昆明味”,这也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点。

师:但是同学们选择的元素中,“灵魂”事物“雨”好像没有出现,怎么办呢?

生3:通过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诸多学生凭借其已有的科学知识能想到的最为直接的方法,部分学生甚至在小组讨论中探讨如何架构室内人工降雨装置。但是基于工程投入大,操作难度大的现实问题,学生最终想到了简单易操作的“雨声背景音乐”。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学生丝毫不含糊。

生4:“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好像是相当长的”,音乐可以采用循环播放模式,营造雨季绵长的特点。

生5: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下了又停,停了又下”使人烦闷的,因此剪辑的雨声应当有间隔,并且音乐的风格应当轻柔、悠闲、使人动情。

可见,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一”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挖掘文本内容,解决遇到的问题。伴随“项目活动一”的解决,学生对散文文体的把握及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项目活动二:表演情境的选择”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对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品味了汪曾祺散文中的“风俗味、生活味、人情味、文化味”,甚至对汪曾祺散文擅长选取“凡人小事”,语言“淡而有味”的个人风格建立了认知。在表演情境的落实中,学生的朗读、品读、组织、交流等语文素养能力均得到展现或提升。

三、异质分组分任务,自主合作共探究

PBL 教学中,活动探究是核心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学习,而且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1.异质组员,协作完成,各展所长

表1 是“项目活动二:表演情境的选择”中的学生任务单。为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需要组队完成,学生小组的建立以平常的学习小组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做简单的自由调整后形成能够发挥各自所长的异质组员。本项目活动中的人员安排,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每个组员并非单独完成各自任务,而是基于小组协作后,发挥各自所长,例如场务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完成表演场景道具的制作、布置;演员学生往往表现力较强,喜欢在同学面前表演,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但是表演过程中有时候并非只需要一个演员,其他组员亦需要协助表演的开展。

表1 学生任务单

2.自主表达,小组探讨,初现成果

在学生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必要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生1:我想要表演捡鸡枞的画面,因为这个画面非常有趣。

生2:我准备表演买杨梅,小姑娘的声音娇滴滴的一定很好听。

……

在表演情境的选择讨论过程中,学生能紧扣《昆明的雨》进行表演内容的选择。然而学生的这些选择以个人喜好为主要依据,主题性、目的性不强,重合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是在打造“汪曾祺——昆明的雨”主题文化馆,场景布置的选择上要把握住“昆明味”,而表演情境的选择也要把握明确的标准。标准是什么?

组1:场景布置要基于“昆明的雨”来选择布景要素,情境把握也应该以“昆明的雨”为标准,昆明的雨具有“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以此为标准,再从课文中挖掘表演内容。

组2:我们组表演“倒挂仙人掌”,昆明的仙人掌多,而且极肥大,彰显了植物的旺盛,而植物的旺盛得益于昆明雨水的丰满,也正因如此,仙人掌水分饱和,颜色浓绿,即使倒挂还能开出金黄色的花,颜色明亮。倒挂的仙人掌又是昆明的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多么动人!

组3:我们想要展现“同行小酌”,白色的木香花,绿釉的土瓷杯,在细雨中颜色是多么明亮,同样受到昆明丰满雨水的滋润,木香的大是不多见的,它能够将院子遮得严严的。

……

明确标准后,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探讨文本,有理有据地解说“倒挂仙人掌”“追火车、吃菌子”“卖杨梅”“摘送缅桂花”“同行小酌”都是如何达标的。然而情境表演真的只需要符合标准就可以了吗?同样都是符合标准的情境,小组情境表演又凭借何种与众不同的 “主题”脱颖而出呢?

为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要通过查找资料,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任务单的设计,并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项目产品。

四、成果的交流分享,项目的优化提升

情境表演各具主题。项目成果的展示,在分享过程中共享经验成果,发现、总结不足之处,并共同探讨提升方式。基于“表演情境的选择”要突出独有的“主题”特点,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导演解说:我们平常听到的叫卖声,男生的声音洪亮,一声接一声,甚至在人家门口大声叫卖,常常令人烦躁。而苗族女孩子卖杨梅时只“坐在人家阶石一角”“不时吆喝一声”,既不影响主人家,也不担心卖不出去,主人家也似乎默许了她,这是美好的“人情味”。

“人情味”正是不同于“生活味”的独特主题。通过小组展示交流,学生最终将表演情境的主题确定为“风俗味、生活味、人情味、文化味”。同时,学生对情境表演提出了优化意见。例如卖杨梅的小姑娘可以穿上苗族服饰,戴上小花帽,最好能有一双绣满帮花的鞋,除了对小姑娘的服饰作了设计以外,学生对小姑娘的动作、神情也作了优化设计。

项目任务优化升级。在交流合作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汇报,也可以是情境表演。主题场馆中的情境表演模拟了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为参观者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虽然各表演情境主题明确,但尚未形成整体,同时这样的情境表演也不足以表现作者对昆明的“情味”。“项目活动三:主题场馆情味提升”要求学生深入探讨解决该问题,让主题文化馆升级优化,不仅能展现“昆明的雨”,还要使参观者体会到汪曾祺的独特“情味”。

通过学生的交流分享,“汪曾祺——昆明的雨”主题场馆项目策划得到明显的提升。汪曾祺以其诗化的语言回忆了昆明生活的凡人小事,然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昆明、江苏都在日军的炮火影响下,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日子也是艰苦异常,物价飞涨,时常要“跑警报”,然而作者却展现出了在灾难面前的恬然自适。我们阅读《昆明的雨》,可以感受到昆明的美好,领略到汪曾祺的闲适从容。汪曾祺将人世间的苦难过滤成美好展现在我们前面,而这份独特的从容悠闲浸透在《昆明的雨》中,更烙印在汪曾祺其他的文章中。

猜你喜欢

汪曾祺文化馆昆明
看汪曾祺写绝句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昆明美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