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4-03-13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渐进性腓骨肌力

袁 琼 谢 洋 刘 茜

1.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2.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关节骨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3.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保护骨折断端血供,稳固骨折端[1]。但术后患者常因疼痛、害怕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下肢活动减少,进而引起肌力减退,影响术后康复[2]。常规护理的重点在于指导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虽然躯体功能恢复,但易忽略患者心理及生理方面的需求,导致部分患者训练依从性较差,从而影响术后康复[3]。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干预模式,对个体在行为塑造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4-5]。武珊珊[6]将动机行为转化的康复训练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干预中,发现该训练方案可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关节功能。由此,推测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可能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有益。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干预中,以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20 年3 月至2022 年12 月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胫腓骨骨折的诊断标准[7],且经X 线、CT 等检查确诊;②单侧骨折;③具备明确手术指征,且行内固定术;④认知正常,具备基本沟通与交流能力;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原因引起的骨折;②既往有胫腓骨手术史;③术前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④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⑤严重开放性骨折;⑥合并精神系统疾病。剔除及脱落标准:①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③患者或家属主动要求退出研究。

将100 例患者按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第006-001 号)。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折发生机制、治疗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提醒患者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②心理干预: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的答复;争取患者家属、亲友的支持和理解,叮嘱家属、亲友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关心,鼓励患者坚持进行康复训练。③生活护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若发现患肢出现麻木、肿胀、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帮助患者更换床单、衣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均衡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康复训练。踝泵运动:患者取平卧位,足部充分后伸,停留5~10 s 后再背伸足部,训练10~20 次/组,3 组/d。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平放在床上,用最大力度绷紧下肢肌肉10 s,再放松5 s,训练10 min/次,2 次/d。直腿抬高运动:患者取平卧位,膝关节呈伸直状态,借助大腿力量抬起下肢,训练10 min/次,3 次/d。

观察组予以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干预。(1)组建由骨科护士、主治医师、心理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组成的护理小组,每位组员均接受相关护理知识培训,每次培训1.5 h,共计培训3 次,培训结束后对组员进行考核,所有组员均需考核通过才能上岗实施护理。(2)动机性访谈。由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面对面动机性访谈,了解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护理需求等,鼓励患者勇敢表露对术后康复的想法,说出内心顾虑,向患者强调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激发其转变自身行为的意识。(3)心理干预。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指导患者通过冥想美好事物、听音乐、聊天等方式转移不良情绪;针对术后患肢疼痛的患者,护士可应用科学手段如冰敷、口服止疼药等方式帮助患者止痛,以减轻疼痛对患者心理的影响。(4)制订康复策略。根据既往胫腓骨骨折的康复干预经验,并结合患者的康复需求来制订康复训练方案,训练期间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康复需求改变则适当调整训练方案。(5)行为干预。①主动康复训练:术后6 h~1 d,患者在康复治疗师引导下,参照对照组方法进行训练。②被动康复训练:术后2 d~12 周,指导患者采用持续被动训练仪(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XY-CPM-IIB)进行训练。患者取半卧位,患肢固定,从无痛角度(20°~25°)开始训练,每隔2~3 d 增加1 次训练角度(每次增加5°~10°),直至达到90°,训练30 min/次,2 次/d。(6)巩固阶段。每周评估1次训练效果,同时了解其身体、心理变化,针对配合度较差者,可邀请术后康复状况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增强其康复信心。根据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时修改并完善康复训练方案,并解决患者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两组均干预1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肌力恢复情况: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8]评价两组干预12 周时的肌力恢复情况,MMT 分为0~5 级,分级越高表明患者肌力恢复越好。②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前及干预12 周时,采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9]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38~190 分,评分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③功能锻炼依从性:采用谭媛媛等[10]编制的骨科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评价两组干预12 周时的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包含15 项条目,每项1~5分,总分15~75 分,评分越高代表功能锻炼依从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MT 分级比较

观察组MMT 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MMT 分级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 周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12 周时,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 周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 周时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评分为(60.84±4.65)分,高于对照组的(55.22±4.27)分(P<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长期卧床、疼痛、生活无法自理等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心理及生理问题,降低功能锻炼依从性,从而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1]。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胫腓骨骨折患者身心健康,改善肌力至关重要。动机行为转化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是最有助于个体自我发展和满足感的动机类型。渐进性康复训练是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来恢复功能的康复方法,可帮助个体恢复运动功能、改善肌力[12-13]。目前,有研究将动机行为转化理论与渐进性康复训练相结合用于骨科手术患者的康复中,取得了一些成果[14-15]。但动机行为转化理论在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渐进性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并不多见。

术后12 周是胫腓骨骨折患者肌力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训练指导,将对促进患者肌力恢复大有助益。本研究给予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基于动机行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发现该干预策略可提高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依从性,提高肌力分级。这是因为在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中,护士对患者进行预调查,了解患者情感变化与实际需求,可识别患者训练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之后再制订措施进行针对性干预,可使其树立坚持训练的决心和信心,为后续训练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而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可激发患者转变自身行为的意识,对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16-18]。行为干预阶段,将主动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可确保锻炼效果,防止患者骨骼肌肉僵化,促进肌力逐步恢复[19-21]。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可提高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究其原因,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从动机、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先通过动机性访谈了解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再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可消除患者抵触情绪,强化坚持运动的决心,进而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奠定基础[22-23]。行为转化阶段,持续被动训练仪根据患者关节屈伸角度调整活动范围,患者能够在无痛状态下完成训练,减轻对训练的厌倦、疲惫和抵触心理,从而提高功能锻炼依从性,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24-25]。

综上所述,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基于动机转化的渐进性康复训练干预可恢复肌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功能锻炼依从性。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渐进性腓骨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猪渐进性萎缩性鼻炎——猪场不容无视的问题
经腓骨前方外侧入路结合外固定架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疗效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不同围压下茅口灰岩渐进性破坏的试验研究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选择研究——以电视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