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农村种樱桃:父辈的荣耀逆子造
2024-03-13珊伊
珊伊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儿子,却坚持要回家当农民。原本父慈子孝的爷俩,从此水火不容,家无宁日……
摔碗砸碟:大学生儿子“逃”回农村
“砰!”
啤酒瓶玻璃碎屑就像王晓涛与父亲的感情,在冬日凛冽的寒风里伴着雪花无力地散落在墙角。此前积累的所有的怒气、怨气、委屈一时喷涌而出,化作了被王晓涛砸碎的片片玻璃。
父亲盯着王晓涛,恨铁地不钢地说:“晓涛,我看你就像一个被人洗过脑的疯子。”王晓涛想反驳,却又感觉胸口像塞了团棉花,无力,无奈,无望……
1988年10月,王晓涛出生在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孟家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中独子。
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儿子培养成才,送出“农门”。为此,他与老伴勒紧腰带辛苦劳碌,倾尽全力于2008年将儿子送进了大学。
儿子念大学那段时间,老王走路都是带风的。每逢亲友夸赞晓涛有出息时,老王总会谦虚地说:“都是娃娃自己学的,我们也没使多大的劲。”
2012年6月,王晓涛从兰州理工大学正式毕业。此后的6年里,王晓涛从事过空调生产、铝业加工、电热板安装、电器销售、保险代理等工作,除了微薄的工资收入,并没有太大收获。眼看自己的激情即将消磨殆尽,王晓涛不免暗生急迫之心。
毕业6年后,即2018年的一天,王晓涛在自己所乘坐的从村里到县城的私人面包车中,无意间听到同乘人员提及樱桃之事,称樱桃的市场价格达到一斤20元,这让王晓涛心动不已。
什么样的水果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格?自己可不可以种植?种植周期长不长?一连串的问题从王晓涛的脑袋蹦跶出来。
当时,阿里巴巴推出的淘宝网购火遍全国,王晓涛通过淘宝客服了解到陕西杨陵地区的樱桃树很好,打算购买一批实验种植。
说干就干的王晓涛回到家,将零星分布的碎片土地进行整合,用打工的积蓄购买了农机设施,将土地整平后,栽上樱桃树,同年成立“果然生态农业”合作社,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樱桃树一般3年以上才会结果。在委托父母打理樱桃树的同时,王晓涛还在城里当货拉拉司机。
那时,对王晓涛计划不明白的父亲以为儿子怕自己和老伴儿种地太累,所以让自己改做劳动强度相对小一些的种植工作。
在合作社成立的当晚,父亲小酌了几杯之后,拍了拍儿子的头:“你长大了,懂得孝顺了,知道体贴我和你妈了。”
王晓涛“嗯嗯嗯”地点着头,面对父亲并不准确的解读,当时并不想做过多的解释。
2019年的春天如约而至,满树的枝丫像婴儿的脚丫软嫩可爱。王晓涛抚摸着这些根植在土地上的樱桃幼苗,爱不释手。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王晓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在城市打拼的生活,回乡创业!
“至于爸妈,晚点再告诉他们吧。”王晓涛明白,父母一心让念过大学的他在城里扎根,要是得知他又回来摸泥巴,很可能会急眼,不如先斩后奏。
2020年,樱桃树成长初显规模,靠老父亲的经验和母亲的协助,已经难以支撑樱桃园的经营,自己必须将全部精力放在樱桃园。
为此,王晓涛决定向父母公开自己的计划。
那天晚饭过后,王晓涛替父亲泡了一杯茶。老王享受着儿子的孝心,沟壑纵横的脸上笑意盈盈。
“爸,和你商量件事儿。以后,我就不去城里了,专门在家,一来好照顾您和妈,二来可以全心全意打理樱桃树。”
王晓涛的话没说完,父亲的脸色大变,他将茶杯狠狠地摔到了地上:“胡闹!”杯子破碎的声音和父亲极力反对的吼叫声,惊得邻居家的狗狂吠不止。
王晓涛早都預料到父亲会反对,但如此激烈的反应让他一时难以招架,第一次沟通以失败告终。
父亲如此固执,王晓涛只好用行动证明自己。他背着工具,走出院门,来到樱桃树园,开始用心修剪枝条,举起的剪刀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剪断的枝条在树下横七竖八,像被撕裂的衣裙。
原本以为种樱桃树会比解数理化难题容易得多,但真正实践的时候,王晓涛才发现并不简单。
迷茫中,王晓涛只好求助于网络,通过互联网向同行请教樱桃树的打理方式。他从对樱桃树的修剪、疾病防护等等着手,系统学习樱桃种植方面的知识。
2021年冬天,王晓涛从天津购进一批大棚管材,准备搭建大棚。从未做过此事的王晓涛,自认为连学带做1个月时间即可搞定。
谁知,仅仅是284个直径50厘米、深70厘米的基坑,王晓涛就刨了20多天。正式搭建时,又发现钢管之间的铆怎么也对不上。
经咨询,王晓涛才知道钢管放置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时间太久,弯曲变形导致其对接困难。无计可施之时,王晓涛只能将钢管一根根回掰后才勉强对接上。
从月高风清的中秋,一直干到寒风凛冽的腊月二十八,大棚才搭建好。
这件事让王晓涛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虚心请教有种植经验的人,包括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的父亲。
父亲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给他施加回城的压力,摔碗砸碟地宣告着自己的主张,以至于一家三口吃饭不得不在两个地方进行。
不得不服:农民父亲口嫌体正直
虽然极力反对儿子务农,但樱桃树眼看就要开花结果,父亲还是会拿起农具帮助儿子一起打理樱桃树。
“这是主枝,您剪得太多了,会削弱树的长势。”王晓涛提醒父亲。父亲把眼一瞪:“我剪的树比你吃的饭还多,少在我这里充内行。”
父子俩就这样在樱桃园里争吵起来。一气之下,父亲将工具扔到了地上:“你一个人剪,我不管了!”王晓涛也急了:“一个人就一个人,不要总拿以前剪梨的经验来训导我。”
“啪!”见儿子还敢顶嘴,父亲伸手打了王晓涛一记耳光,“知道别人怎么说我们吗?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城里混不下去,跑回家种地。我累了一辈子,现在因为你这个浑小子,活得没有一点尊严。”
气愤不已的父亲怒目圆瞪,拎住儿子的衣领将其摔倒在地。王晓涛挣扎着从地上爬了起来,一拳打在樱桃树上,指关节顿时皮开肉绽。但相比父亲的阻挠带给自己的痛苦而言,王晓涛觉得这点皮肉之苦,根本不值一提。
这样的激烈争吵和对峙持续了两年多,直到樱桃挂果,有了收成。
在等待樱桃树长成的那些日子,王晓涛从左邻右舍言语间带出的意思里感受到了父亲承受的舆论压力。两代人、两种思想在斗争。王晓涛除了忙碌和等待,渐渐不爱说话,思想也有些混沌,抑郁症悄然来到他的世界。
2022年冬天,一个大雪过后的晌午,王晓涛清理大棚上的积雪时,有些走神,不小心滑落。母亲想接住儿子,结果被砸成膝盖软骨挫伤,在家休养了半年之久。
父亲激烈的言辞在耳边频频念叨,像一群马蜂一样蛰在王晓涛的脑袋上,让他非常难受。他瞄准了院南墙角的一堆啤酒瓶,拼尽全力抡起一个个瓶子,将内心的愤懑砸在墙体上,碎了一地。
看着一言不发的父亲和抱着自己流泪的母亲,他以为与父亲的争吵应该会终结。然而并没有,老天还是很执着地拿父亲打磨着他。
为了跨过理念上的千山万水,王晓涛开始更加深度地思考人生,注意力不再聚焦于父亲和左邻右舍的质疑里。
打理樱桃园的时候,王晓涛会利用喜马拉雅等软件听一些国学经典,先贤们充满了人生大智慧的语言,让王晓涛迷茫的心一点点明朗起来。
是啊,土地是神圣的,土地里埋藏着先祖,埋藏着文明,埋藏着精神,没有什么东西比土地更可爱。
同理,务农也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农民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的魂,虽然世俗的眼光让种地这一职业显得荒凉,但怎样都不能改变他们存在的意义。
农村,不能是荒凉的代名词;农民,更不是愚昧的代称。振兴乡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大量像他这样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外界先进的理念、技术、服务等一系列要素带进来,在农村落地,在农民心中扎根。
如此,乡村振兴,才大有希望。
王晓涛给自己的创业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在这一精神的驱动下,他觉得自己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包括让固执的父亲改变想法。
但要改变父亲不是那么容易的。王晓涛得一件事一件事地积累、落实。
经营过程中,王晓涛遇到的第一个疑难杂症就是细菌性穿孔病、叶斑病,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观察,王晓涛发现,不得病的树被遮阳网罩着,太阳没有直射;得病的树,往往没有任何遮挡,遭受了夏季的高温暴晒。
据此,王晓涛分析,那些生锈的树叶,是被太阳的紫外线灼伤了表面,从而导致了细菌感染。
于是,王晓涛将太阳暴晒的所有树都用遮阳网遮盖了起来。从此,此病果然消失。
那天,王晓涛收工回家途中,听见父亲站在路旁和邻居们闲聊。“有文化和没文化还是有区别的。”自从父子闹翻之后,父亲的语气里第一次对儿子有了肯定。
王晓涛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劲头儿更足了。
樱桃满枝:亦是父慈子孝回归时
2022年春天,樱桃树枝头繁茂,簇拥着的花苞像翩翩起舞的少女,向王晓涛抛来一个个媚眼。
王晓涛如释重负,心也跟着这些樱桃花在棚里飞扬起来。他叫来父亲一起帮忙拉保温棚上方铺设的棉被,卷帘机却在升到一半时卡住了,嗡嗡叫着的电机高速旋转,像一只困在笼中的野兽一动不动。
这个卷帘机,被父亲用绳子简单捆绑着,自以为见多识广的他,决定自己拆自己修。
可是,父亲不懂扭力载荷。6个螺栓,当他拆到倒数第二个的时候,70米长的棉被卷,像山上奔滚而下的圆木,一下就滚到棚底。200多斤的卷帘机和电机像轮胎上粘的泥巴,被甩到了半空中,父亲也被掀翻在地。
王晓涛顾不上被毁坏的卷帘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将倒在地上的父亲扶了起来,然后仔细检查父亲有没有受伤。
“您下次可千万别这样了。我知道您是想省维修费,但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妈妈怎么办?”王晓涛不停地数落着父亲,语气一句比一句重。
但这一次,父亲没有像以往那样和儿子针尖对麦芒,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说:“嗯,知道了,我下次会注意。”
经此一劫之后,父子之间的感情坚冰进一步得到了融化。父亲不仅不再提及那些“你给我丢脸”的话,而且改变了一贯的固执作风,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认真听听儿子的意见。
趁着父亲态度上的进一步转变,王晓涛乘胜追击。为了改善樱桃的口感,他向左邻右舍打听谁家饲养蜜蜂,利用蜜蜂给樱桃花授粉。
王晓涛在樱桃树有开花迹象时便将蜂窝移到大棚,蜜蜂们便在每一朵花最适合授粉的时候采粉。这一举措,改善了人工授粉的“繁重”,顺应了自然规律,达到了原生态的要求。
当王晓涛把成熟后的樱桃分享给大家品尝时,获得了一致好评。父亲的笑意更浓了。
受疫情封控影响,王晓涛转变思路,长远规划,干脆将当年所产樱桃全部赠送给了亲戚、朋友和同学,在树立良好口碑的同时,为以后有良好销路做铺垫。
2023年春天,疫情封控彻底解除,跟着解封的还有施在王晓涛身上5年之久的“魔咒”。当一颗颗红扑扑的樱桃挂满枝头,颜色像极了王晓涛体内流过的血液,焕发着生命独有的光。
王晓涛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售卖樱桃,最好的一斤80元。接近8000斤的樱桃,王晓涛靠朋友圈、抖音等宣传渠道,在家门口便销售一空。
4月26日,当地政府推荐王晓涛的樱桃产业园参加兰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评选,王晓涛非常重视此事,无论结果如何,都想试一试。
结合中小学生实践实际,王晓涛制定了五套实践课程方案,方便不同年级的孩子实际操作。这一做法让评审组人员眼前一亮。
唯一让王晓涛担心的是自己公司的规模较小,可能会影响到最后中标。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得知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各方,孟庄村支部书记羊珑更是不遗余力地向发标方推荐王晓涛的合作社。
最終,王晓涛的合作社依托村集体经济拿到了这个项目。
7月22日,兰州广电零距离对王晓涛返乡创业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视频中手法娴熟的王晓涛修剪着樱桃树的枝条,身姿矫健,活力四射。父亲掩映在樱桃树丛,卖力地摘下一颗颗樱桃,喜上眉梢。
王晓涛和父亲的关系在樱桃树的成长中,终于从势同水火恢复成了亲密无间。
事业的小丰收温暖了父子情,王晓涛彻底战胜了“拦路虎”,打破了社会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坚固壁垒。他长年所穿的那一身精干的牛仔服,很像“新农人”凯旋的战甲。
2023年12月,农闲时期,王晓涛和父母商讨之后,打算将大棚进行扩建。父亲大手一挥,说:“行,没问题。”
王晓涛开车拉着父母到建材市场挑选搭建大棚的钢材。父亲指着选好的几样钢材,对王晓涛说:“晓涛,你看这个,结实是结实,就是价格高。我怕咱们费用不够。这几个便宜些,价格也差不多,就是材质略有差别。咱们再选选。”
父亲不再拿长辈的威严搞“一言堂”,凡事都和儿子商量,甚至让儿子定夺。王晓涛心里暖暖的。
王晓涛选好钢材,找人拉来了水泥、沙子等,还借来了亲戚家的搅拌机,扩建大棚的第一步就是用混凝土浇筑地基。
父亲担心王晓涛年轻,干太累的活儿伤了身体,便抢着干最重的活儿。王晓涛想替换父亲的时候,也被父亲推开。父亲说:“你看着,指挥我干,我干不动了,你再过来帮忙。”
混凝土浇筑完工后,王晓涛第一时间带着父母到县城吃了一顿串串火锅。
王晓涛挑选了一大堆父母爱吃的菜。父亲像搅拌水泥一样搅动着锅里涮着的菜品,迫不及待地给王晓涛碗里夹了满满的肉,并催促着儿子:“吃!快吃!晓涛,不吃都凉了。”
想起为了逼自己回城,父亲使尽浑身解数和自己作对,如今,父亲终于放下了他的固执,王晓涛知道,那个深爱自己的父亲又回来了。
王晓涛难为情地擦掉眼角的泪,拿起手机,拍下了一家人温馨就餐的画面:“混凝土打完了,和爸妈好好吃一顿吧。”文末是一张可爱的微笑表情。
农闲时分,王晓涛坚持读书,诗歌、散文、小说、国学……以优读丰富阅历,以深读提升素养。
偶尔,王晓涛还会写写诗歌,抒发自己在经营农业过程中的感想和体会,写下他与父亲的“战争与和平”,写下这段敢于冲破世俗的青春奋斗故事……
编辑/戴志军
6905180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