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防治

2024-03-13刘桂孙

种子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条斑细菌性病菌

刘桂孙,王 琴

(兴文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宜宾 644400)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扩大,病害发概率逐年增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严重影响水稻的经济效益,一般可造成水稻减产15%~25%,严重时减产40%~60%。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感染引起,在水稻苗期和抽穗期发生,是当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细菌性病害。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

1.1 种子因素

种植被污染的水稻种子极易引发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随着我国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全国扩散和蔓延,而种植携带病菌的种子已经成为传播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种植区没有做好种子的检疫工作,导致种植了带病种子,再加上带有病菌的种子传播效率强,对种植区内的水稻造成的危害较大。另外,种子携带病菌后,在调运的过程中会出现远距离传播。

1.2 品种因素

不同的水稻品种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着明显差异。有的水稻品种很容易感染该病,并且出现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造成水稻的减产,甚至绝收。从当前的调查情况来看,硬水稻和糯水稻对细菌性性条斑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而杂交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抵抗能力差[1]。

1.3 气侯因素

田间研究表明,适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长温度为25~30 ℃,且相对湿度大于85%。根据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数据发现,该病的发生和降水、温度、降水天数有直接关系,降水量和降水天数越多,田间湿度越大,会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病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非常活跃,会造成病害扩散和流行。出现降水和暴风天气后,水稻叶片很容易出现摩擦损伤,增加了病菌入侵的概率。

1.4 田间栽培管理因素

1.4.1 灌溉因素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程度和田间灌溉量密切相关,一旦田块长期深灌或者受淹,会导致发病严重,串灌和漫灌也会给病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发病概率。

1.4.2 施肥因素

在田间管理中,过多施用化肥或氮肥会造成植株生长旺盛,增加无效分蘖量,直接影响水稻的通风性和透光性,植株间的缝隙变小,摩擦力增加,遇到雨水天气会相互碰撞,伤口为病菌提供侵染机会,增加了传播概率。为此,在水稻田间管理中,应严格控制好肥料施用量,合理配制氮磷钾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传播风险。同时,若基肥不足,追肥迟、多施,尤其氮肥过量,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糖含量增高,易造成稻株徒长贪青,降低抗病性。

1.4.3 人为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种植户在田间管理中使用的种植器具极易携带病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旦进入另一块稻田劳作会导致病菌传播,增加水稻染病的概率。另外,针对已经发病的水稻田块,在降水后,下田作业会加速病菌传播,早晨露水未干时开展作业也容易出现此类情况[2]。

1.5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当前市场上的水稻品种较多,随着种子市场的开发,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一些携带病菌的种子可能流入市场,而大多数种植户忽视对种子的处理,导致携带病菌的种子进入田间。许多种植户没有认识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性及防治的重要性,不重视处理带有病菌的稻桩和田间杂草,导致病菌在田间不断积累。由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加之种植户不重视对该病的防治,发现病症时已经大面积蔓延,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加大了防治难度。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学特点和为害症状

2.1 生物学特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是黄单胞杆菌,为小短杆菌,没有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25~28 ℃的环境下生长良好,最低的适合温度为8 ℃,最高的适合温度为38 ℃。如果经过营养琼脂培养基,会出现圆形光滑的淡黄色的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期会浑浊,后期开始出现沉淀物。

2.2 为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都会出现,叶片上的症状比较明显。在发病初期,叶片会出现水渍状半透明状病斑,之后在叶脉间扩展,出现黄褐色细条斑,继续扩散后逐渐变成褐色,叶片两端为绿色。在湿度大的环境下,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菌脓,用手触碰有粘手的感觉,干燥后会出现黄色树胶状颗粒,不容易脱落。对光观察叶片会发现病斑部位透明,严重时会使多个病斑融合,水稻田块大面积呈现黄褐色或枯黄色斑块。同时,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病株无法抽穗,即使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下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发生初期不易被发现,一旦扩散和蔓延会增加防治难度,导致水稻质量下降,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发生特点和规律

3.1 发生特点

3.1.1 时间不同

在主要的水稻产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时期不同,有些种植地区在8 月中旬发病;有些种植地区可能提前10~15 d;有些种植地区在秧苗期开始发病,并且在9 月后进入发病高发时期。不同水稻种植地区的发病程度不同,为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3.1.2 扩散速度快

不同种植地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程度不同,有些田块的发病率为30%,有些达80%~90%。在低洼地的发病概率高,湿度大的环境下会造成病害快速传播和扩散,同时患病的部位会分泌许多黄色菌脓[3]。

3.1.3 主要传播途径

田间研究表明,种子携带病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重要传播途,稻草会携带病菌,成为主要传染源。一旦叶片有伤口,会造成病菌入侵,并且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之后再次侵染。另外,携带病菌的种子远距离调运也会造成该病的传播和扩散。

3.2 发生规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湿环境,气温达到20 ℃以上,尤其在26~30 ℃的环境下发病最严重。在温度适合的条件下,连续降水会导致病菌传播和扩散,天气干燥时病菌的感染会受到抑制。在台风和暴雨后,水稻叶片会出现伤口,很容易造成病害的传播和扩散。一般情况下,水稻田偏施氮肥,并且灌溉太深会增加发病率。另外,农事操作时会和叶片接触,导致病菌入侵。

4 主要防治方法

4.1 降低种子携带病菌的概率

4.1.1 选择品种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选种前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种前做好试验工作,选择经过鉴定且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淘汰容易患病的品种。

4.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科学晾晒种子,阳光下晾晒2~3 h,晾晒1~2 d 即可,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增强种子的活性,促进发芽。另外,做好种子消毒工作,消毒前挑除虫粒和瘪粒,保留大小均匀的水稻种子,然后选择施保克5 mL 兑水浸泡2.5~3.0 kg 的水稻种子48 h,或选择4%浸丰1 000 倍液浸泡种子12~24 h,捞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3~4 次,进行催芽播种处理即可。同时,对水稻种子进行出芽处理,在浸泡工作完成后,用清水冲洗种子,提高种子发芽率。

4.1.3 加强检疫

种子携带病菌是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扩散,做好种子检疫控制工作。1)加强产地的检疫控制。做好水稻种子产地的检疫工作,严格执行种子的检疫规定。在水稻引种和调种前,仔细调查种子产地是否严格落实检疫制度,没有遵守检疫规定的种子不能引种或调运。2)种子调运检疫。虽然种子繁育地严格遵守了种子检疫制度,但将其调运到种植地区的过程中也可能感染病菌,包括运输车辆没有彻底消毒,管理人员和器具携带病菌等,也会使种子感染。为此,每个站点要进行严格检查和复检,保证没有引进病菌种子。3)选择科学的方法检测水稻种子是否携带病菌。如果检测方法不科学,很容易导致病菌检测不出来,或者出现假阴性。选择放射免疫法进行初检,再选择PCR 技术进行复检,该技术可靠性强,在检疫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规定操作[4]。

4.2 科学种植

4.2.1 播种时间

在水稻种植中,如果播种时间不科学,也会增加该病的发生概率。通常情况下,晚稻播种时间如果偏早10 d,患病指数会增加2~3 倍。另外,如果播种时间不合理,导致感染高峰期和降水期重叠,极易造成该病的传播和扩散。为此,应结合当地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播种时间。有些种植地区选择在每年7 月上旬播种。8—9 月气温高,同时遇到洪涝和暴雨等灾害天气的概率高,加之该时期是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的关键阶段,水稻抗病能力下降,增加发病概率。为此,可以选择在7 月中下旬播种水稻,错过感染高峰期和降雨的重叠时期,降低发病率。

4.2.2 种植密度

在水稻种植中要控制好栽培密度,便于水稻根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也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保证水稻产量。为此,要结合水稻品种和当地种植条件选择适合的栽培密度,控制在405 万~450 万株/hm2。

4.2.3 秧苗培育

在水稻秧苗培育中,应重视壮秧培育,提高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病能力。在水稻移栽前应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可选择氯溴异氰尿酸9 000 g/hm2,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4.3 田间栽培管理

4.3.1 水肥管理

在水稻种植中,水肥利用不科学会导致秧苗徒长,尤其是氮肥用量过多会造成叶片过密,使空气流通性差,降低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为此,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中的肥力分布情况,严格控制好氮肥用量。可以适当增加磷肥用量,促进水稻茎秆粗壮,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控制钾肥用量,提高水稻的代谢能力,增强抗病能力。另外,做好田间灌溉管理工作,田间湿度大会加速该病害的发生。为此,应科学灌溉,坚持浅水薄灌原则,禁止漫灌和串灌。降水后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并且适当晒田,减少水稻无效分蘖量,减少叶片之间的摩擦,降低叶片染病和传播病害的概率。

4.3.2 清洁田园

针对成熟后的水稻田进行晒田处理。水稻成熟后,将稻谷单独存放,统一销毁田间杂草。机械收割水稻后,做好稻田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用生石灰11250kg/hm2。

4.3.3 轮作倒茬

重茬种植水稻会增加发病概率,应用和推广轮作倒茬种植模式,能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概率。

4.3.4 田间除草

田间杂草过多会直接和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好杂草的清理工作,提高水稻种植地的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预防病害的发生。

4.3.5 加强预测和预报工作

在日常的田间管理中,要做好稻田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动态监测,并结合以往的防治经验以及气象资料对可能出现的病害进行预测。相关工作部门应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为种植户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当地气候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在预测过程中,综合考虑水稻种植地区的发病情况和品种的抗病能力,提高预报预测的综合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4.4 坚持统防统治原则

水稻出现病害后,要迅速隔离发病田块,针对发生病害的地区进行统防统治[5]。在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选择无人机设备进行喷洒,先喷洒没有病害的地区,再喷洒发病地区,防止病害扩散和蔓延。

4.5 药剂防治技术

在秧苗3 叶期出现该病后,可选择叶枯唑500 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在移栽前2~3 d 喷洒1 次,提高田间防治效果。如果田块发病,可选择20%噻菌酮悬浮剂22 500 mL/hm2;也可以选择50%氯溴异氰尿酸13 500 mL/hm2,每隔7~10 d 喷洒1 次。选择的药剂应该交替轮换使用,否则很容易产生耐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另外,化学防治效果显著,但是副作用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可适当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比例,提倡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可选择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方面有一定效果。

5 结束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地区都有出现,严重威胁水稻健康生长,不利于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种植户必须高度关注该病,加强日常的田间巡视,发现相似的症状要高度警惕,确诊病害之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条斑细菌性病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不同干条斑紫菜和烤条斑紫菜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在番茄果实颜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及条斑病发生动态
条斑紫菜中磷和钙的亚细胞分布及其与富集砷的关系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