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支原体传染病的综合防制
2024-03-13齐京保
齐京保
(平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平山 050400)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细小微生物,形态特征没有细胞壁,仅有胞浆膜。 是无生命培养基上能培养的最小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少部分病原体对牛、猪、羊、禽等具有致病性,主要感染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还能感染关节炎、乳腺以及眼部。因而在养禽业上它被看做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传染病。
1 鸡毒支原体感染
又称为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病感染,在火鸡感染称为传染性窦炎,临床症状以呼吸道为主,症状为流鼻涕、呼吸啰音、咳嗽、严重的张口喘息。 火鸡发生鼻窦炎时主要表现眶下窦肿胀。病程长且常并发细菌等混合感染。解剖气管、鼻窦卡他性炎症,有黏液分泌物,气囊浑浊气囊壁增厚。 病鸡发育迟缓,采食量降低,开产期推迟,鸡群产蛋鸡率在80%左右,无产蛋高峰,病原在鸡体中可长期感染,可通过种蛋传播。
1.1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鸡毒支原体。 其大小为250~500 纳米,能通过450 纳米的细菌过滤器。 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不一,基本型为球杆状或球状,也有环状和丝状的。 显微镜镜检常用革兰染色和姬姆萨氏染色两种方法,革兰染色阴性,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培养:病原体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苛刻, 不同的菌株对培养基的要求也可能不同。 需要必需氨基酸、胆固醇、核酸前体,再加10%~15%的牛、猪灭活血清。最适宜的培育条件pH7.8 左右温度37℃。 液体培养基最适合的pH值: 接种前的pH 值7.8, 接种24~48 小时后pH7.0 以下。 病原体对鸡体外环境抵抗力弱,在体外很快失活。 它对干热、消毒剂敏感常用消毒剂都可以杀死,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很快失活,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敏感,易耐药。
1.2 流行病学
鸡毒支原体在国内的鸡群中感染相当普遍,鸡和火鸡对本病易感。 鸽、鹌鹑、孔雀、珠鸡、也可感染。
鸡毒支原体发病流行的条件包括: 支原体菌株致病性、鸡的日龄、鸡舍环境条件、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等。 不同日龄的鸡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大,一般感染雏鸡和青年鸡,成年鸡很少感染发病,鸡群拥挤密度高、鸡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鸡舍潮湿寒冷等是本病的诱因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并发其他病原体病症加重病情,例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 大肠杆菌病。 鸡群隐性感染时,疫苗免疫接种等很容易激发发病。
1.3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有种蛋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
1.3.1 本病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种鸡鸡体隐性感染病原体,所产的种蛋带毒,孵化的雏鸡会在7~15 日龄发病,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因为种蛋的原因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 第二原因是禽的一些用鸡胚胎培养的活疫苗, 因鸡胚胎带毒,造成制作的活疫苗带毒,用到鸡群造成人为感染本病。 所以临床上疫苗厂家的选择非常关键。
1.3.2 水平传播分为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易感鸡直接接触带菌鸡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是易感鸡接触带菌鸡的排泄的粪便、 分泌物或者呼出的气体等污染的饮水、饲料、空气、食槽等间接感染。 病原体可以通过人、动物、饲喂工具由发病鸡群传播到另外鸡群。 创伤、气管损伤也能加剧鸡毒支原体的感染。 本病可以在鸡群中连续不断地发生传播,规模鸡场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和紧急消毒制度并认真严格执行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1.4 临床症状
有的鸡群呈隐性感染直到混合感染其他病毒、细菌,或注射疫苗等应激后才表现出临床症状。 雏鸡症状典型:气管啰音、打喷涕、咳嗽、气囊炎、结膜炎、呼吸困难、甩头、鼻孔被黏液堵塞或者粘满饲料,鼻孔周围和颈部的羽毛被污染。后期眼睑肿胀、眼球受压,使一侧或两侧失明。鸡群采食量明显减少, 生长发育迟缓, 消瘦明显。 成年鸡症状相似,病症比较轻,消瘦、产蛋率下降、死亡很少。
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有腹泻症状, 死亡率明显增高。 肉鸡采食量下降明显,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生长发育停滞, 病鸡消瘦, 引起的损失非常大。 产蛋母鸡产蛋率下降,很难恢复,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低,死弱胚增多,弱雏气囊炎发病率增高。 同时感染输卵管炎可见产软壳蛋。
1.5 诊断
鸡毒支原体感染与其他有呼吸道症状的鸡病症状相似, 因此确诊需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 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有平板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原核酸检测PCR 试验等。
鸡毒支原体极易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曲霉菌病等传染病混淆,应加以鉴别诊断。
1.6 防制
养鸡场支原体存在普遍隐性感染, 临床上没有症状,在免疫接种、降温等条件应激可诱发本病的暴发, 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防疫工作。 本病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非常难彻底根除, 但在临床上可以采用下列综合措施净化减少发病。
1.6.1 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临床上主要有两种:一是活疫苗、二是灭活疫苗。 活疫苗主要用于8~60 日龄雏鸡免疫,也可以用于紧急免疫接种,免疫期为9 个月。 灭活疫苗15 日龄首免,35 日龄加强免疫, 开产前再免疫一次。活疫苗免疫前2~4 天、免疫后20 天不能使用抗生素,不能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疫苗同时免疫。 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配合使用效果最佳。
1.6.2 消除种蛋内支原体, 切断种蛋的垂直传播是从根本上控制支原体的重要措施, 种鸡场培育净化种鸡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消除种蛋内支原体方法措施的第一种是用抗生素杀灭种蛋的病原体,第二种是种蛋加热,直接杀灭种蛋里的病原体, 抗生素杀灭病原体方法是将种蛋放在抗生素溶液中加压使抗生素浸入到种蛋内部或者将药物直接注入气室杀灭病原体。 还有一种方法是种蛋孵化时先加温到37.8℃,随后置于5℃左右的药物溶液里, 浸泡15~20 分钟,这种方法消除病原体不彻底,也影响孵化率。 加热处理种蛋法较少应用, 方法是种蛋45℃恒温14小时后转正常温度孵化, 可以消灭种蛋内病原体,对孵化率无影响。
1.6.3 选育净化无支原体病原的种鸡群。 种鸡群使用药物消除支原体,从而降低种蛋的污染率;种蛋处理:恒温45℃,14 小时,消灭种蛋中的病原体;还要做好孵化室、孵化箱、鸡舍、食槽等设备工具场地的灭源消毒工作,认真搞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切实切断病原体感染途径。
通过以上方法培育的种鸡群, 种鸡群血清学检测无阳性反应时可用做种鸡。 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祖代种鸡群的种蛋不通过病原体杀灭处理孵出的父母代种鸡群,连续血清学检测阴性,就建成无支原体种鸡群。
1.6.4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 进鸡前的鸡舍进行彻底消毒,方法可以采用甲醛加高锰酸钾2∶1 熏蒸消毒,鸡笼等铁用具可以采用火焰消毒,消毒前对鸡舍粪便、灰尘等进行彻底清洗,地面可以用2%氢氧化钠消毒,消毒灭源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1.6.5 鸡群一旦出现该病, 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恩诺沙星、红霉素、泰乐菌素、北里霉素、链霉素、支原净等疗效较好,本病容易复发且病原体易产生耐药性,治疗采用交替或者联合用药最佳。
2 滑液支原体感染
鸡滑液支原体感染呈世界性分布, 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型。 临床上可引起鸡传染性滑膜炎和鸡的气囊感染,前一种主要感染腱鞘和滑液囊,引发腱鞘炎、滑膜炎、黏液囊炎。 鸡群生长发育迟缓,饲料利用和转化率减低,种蛋孵化率降低,引起极大的经济损失,血清学调查表明, 国内许多地区鸡群中存在滑液支原体感染,有的地区还相当严重。
2.1 病原学
滑液支原体仅有一个抗原型, 致病性因病原体株的强弱而不同。 病原体对呼吸系统、关节滑液囊亲嗜,体外很短的时间就会失去活性。
2.2 流行病学
鸡是自然宿主,比火鸡易感,鹅、野鸡实验感染也能引起滑膜炎,其中2~20 周龄鸡比其他日龄更易感。 本病的传播途径与鸡毒支原体相似,病鸡组织的带毒时间较长,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尘埃以及种蛋等均可传播本病,种鸡发病种蛋带毒经蛋传播常见20 周龄以前发病的鸡群。 与大肠杆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引发气囊炎,与火鸡支原体混合感染可引起火鸡窦炎, 另外也常与呼肠孤病毒、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 低温增加气囊炎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率。
2.3 临床症状
水平传播感染的潜伏期10~20 天, 垂直传播感染的雏鸡在6~15 日龄发病,经足掌或静脉注射2~3 天后会出现症状。 临床上有两种病型,一种是趾骨、跖骨骨上关节部、胸骨部位感染。脚掌和跖骨上关节关节明显肿胀手摸发烫,病鸡脚趾水肿疼痛喜卧不愿意站立,俗称趴窝,严重的病鸡不能站立,胸骨部位手摸明显消瘦,可以感觉到明显的肿胀。 鸡群的发病率一般在5%~20%,有的可达半数以上。 鸡群饲料采食量和饮水明显下降,往往被其他鸡踩压死亡,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0%。 另一类型是呼吸道型症状, 空气污浊或接种疫苗等原因应激发本病, 症状为呼吸啰音,咳嗽、流黏性鼻涕、打喷涕。两种病型有时也同时出现。
2.4 病理变化
主要发生于关节, 呈现滑膜炎、腱鞘炎和骨关节炎,表现为滑膜增厚、水肿,关节渗出液增多,最初清亮,逐渐混浊,最后成黄色干酪样,严重时关节软骨糜烂,胸骨部位解剖可见黄色干酪样物。
组织病理学检查: 趾骨关节和趾骨关节的关节腔和腱鞘中有异嗜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浸润。 滑液囊膜因巨噬细胞的结节和滑膜下层淋巴细胞性浸润和绒毛形成而增生,形成纤维囊性变性。网状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增多致使肝、脾肿大,但法氏囊、胸腺由于淋巴细胞变性而缩小。 出现心内膜炎、心外膜炎、心包炎。
2.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临床上很少需要确诊。 确诊需要进行血清学试验和病原核酸检测试验(PCR) 。病原分离应采集急性病禽的关节渗出液、肝或脾以营养肉汤作5~10 倍稀释,接种到5~7 日龄鸡胚卵黄囊内。 初次分离时使用鸡胚的成功率较人工培养基高。
防制和鸡毒支原体感染一样。 药物预防和疫苗接种是目前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