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6个月至6岁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2024-03-11马翠侠刘帅王琼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球镜屈光度散光

马翠侠 刘帅 王琼

6 岁之前是儿童视觉功能发育敏感时期,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期间任何异常刺激及屈光不正均可能造成弱视等严重的视觉功能障碍[1,2]。同时这一时期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视功能障碍治疗和训练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将会对儿童的视觉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即使后期治疗也难以完全恢复正常的视功能,这将对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3],因此对此年龄段儿童进行屈光状态相关眼病筛查十分重要,能及早的发现问题,给与早期诊断、干预、矫正及治疗。本研究对合肥市6个月至6 岁儿童进行屈光状态及眼前节检查,并对屈光状态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

横断面研究。筛查对象为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门诊进行眼保健检查,排除各种眼病后入组的6 个月至6 岁儿童14 166 人,其中男生8 358人,女生5 808人。按照年龄分为3组,第1组为出生6 个月至1 岁3 875 人,第2 组为1~3 岁8 501人,第3 组为3~6 岁1 790 人。我院开展新生儿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筛查项目,年筛查量达16 000余列,眼底筛查正常后进行眼保健相关检查,眼底异常患儿出生及矫正胎龄达42 d以上的,根据情况,先进行眼保健相关检查,再行眼底视网膜病变复诊检查。

二、方法

1.眼前节检查,依次进行眼睑、结膜、泪器、角膜、虹膜、晶状体、瞳孔的检查等。对于发现眼病患者,则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建议综合医院诊治。

2.斜视检查,用角膜映光法及交替遮盖检查幼儿有无斜视现象。检查双眼眼球运动情况,初步判断有无眼球运动障碍。如发现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或转诊。

3.用伟伦视筛仪进行屈光状态的检查[4,5],眼科医师在安静、半暗的房间内对自然瞳孔状态下的儿童进行Spot 屈光检查。SpotVS100 视觉筛查仪是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手持屈光筛查仪,由触摸式屏幕界面和内置照相机组成。测量距离为1 m,调成儿童模式,医师引导儿童双眼同时注视闪亮的、发出鸟鸣声音的仪器屏幕,利用角膜—眼底反光同时摄影形成图像。Spot的测量范围为+/-7.50 D。如果被检者屈光度超出仪器测量范围,将显示 > +7.50或 < -7.50。散光度均采用负柱镜形式表达。仪器显示瞳孔过小时请儿童闭眼1~2 min 或移至更暗的环境进行检查。根据儿童配合情况测量3次或以上,其中任意2 次的球镜或柱镜测量值相差大于0.50 D时进行额外的测量再取平均值。选取并记录最接近平均值的屈光数值。由眼科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出具相应的屈光检查报告[6]。

三、诊断标准

Spot VS100伟伦视筛仪提供的屈光度分类判断标准[6]:球镜异常范围6 个月至1 岁:散光 ≤ 2.25 DC,近视 ≤ -2.00 DS,远视 ≥ 3.5 DS,远视储备低-2.00 DS < ~ ≤ 0 DS;1~3 岁:散光 ≤ 2.00 DC,近视 ≤ -2.00 DS,远视 ≥ 3.0 DS,远视储备低-2.00 DS < ~ ≤ 0 DS;3~6 岁:屈光参差 ≤ 1.0 DS,散光 ≤1.75 DC,近视 ≤ -1.25 DS,远视 ≥ 2.5 DS远视储备低-1.250 DS < ~ ≤ 0 DS。疑似屈光不正患者存在弱视风险的,给予0.5%的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进一步确诊。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Statistics 软件9.0 版(SAS Institute,Inc,Cary,NC)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两组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P< 0.05被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男女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及球镜屈光度比较

1.屈光异常共3 034 人,其中男生屈光异常1 836 人,异常率21.97%。女生异常1 198 人,异常率20.63%,男女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73,P> 0.05);

2.所有儿童以最后一次检查时的年龄及球镜屈光度为准,男生平均年龄(0.82±0.75)岁,平均球镜屈光度(1.12±0.83)D,女生平均年龄(0.87±0.81)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98±0.75)D,男女儿童平均年龄及球镜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二、不同年龄段屈光度分布情况及屈光不正检出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6个月至1岁、1~3岁及3~6岁组,屈光异常百分比分别为33.96%、13.46% 及10.11%。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检查儿童年龄的增大,屈光度数异常的人群所占的百分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岁及3~6 岁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7),其他各组人群差异均显著(P< 0.05)。屈光不正中,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近视的百分比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6个月至1岁及1~3 岁两组人群中,近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9),其他各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储备低的人群随儿童年龄的增大,所占的百分比逐渐减少,且三个年龄段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显著(P< 0.05)。不同年龄段各组人群中,远视及散光所占百分比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不同年龄段屈光度分布情况[n(%)]

表2 不同年龄段屈光不正检出率的比较

三、连续两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比较

1.小于3 岁的连续两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测量,第一次检查年龄(0.81±0.73)岁,平均球镜屈光度(1.05±1.04)D,第二次检查年龄为(1.37±0.74)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91±0.81)D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借助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强化培训效果。例如,安全意识培训可借助视频案例、图片展示规范操作和违规现象及后果,使学员观后对违规操作造成的严重后果印象深刻,有利于提高安全意识。

表3 小于3岁儿童连续两次复诊球镜屈光度随年龄的改变

2.大于3 岁的连续两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测量,第一次检查年龄(3.65±1.04)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65±0.87)D,第二次检查年龄(4.10±1.19)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70±0.90)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大于3岁儿童连续两次复诊球镜屈光度随年龄的改变

四、连续3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比较

1.小于3岁的连续3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测量,第1 次检查年龄(0.87±0.67)岁,平均球镜屈光度(1.00±0.97)D,第2 次检查年龄为(1.43±0.59)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92±0.80)D,第3 次检查年龄为(1.81±0.70)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80±0.52)D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小于3岁儿童连续3次复诊球镜屈光度随年龄的改变

2.大于3岁的连续3次复诊球镜屈光度测量,第1 次检查年龄(3.03±0.87)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73±1.26)D,第2 次检查年龄为(3.56±0.61)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65±1.25)D,第3 次检查年龄为(3.97±0.90)岁,平均球镜屈光度(0.64±1.25)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6。

表6 大于3岁儿童连续3次复诊球镜屈光度随年龄的改变

讨 论

6 个月至6 岁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目前已知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基因遗传、胎龄、屈光不正等多种因素均可对这一时期的视觉发育产生重要影响[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 岁儿童近视率为14.5%[8],近视开始低龄化,并且有加重趋势,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形势严峻。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6岁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近一步明确0~6 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要求、相关异常预警及转诊要求。对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相关眼病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诊治,建立连续的屈光档案,对保护儿童视力健康具有重要价值[9]。

本研究对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来我院门诊的14 166 名学龄前儿童眼屈光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屈光异常率21.42%,其中6个月至1岁组异常率最高达33.96%,但是相比较高桂香等[10]报道的异常率43.5%,还是偏低的。分析原因;(1)虽然屈光度的筛查仪器相同,但是对于屈光异常设置的标准不一样,我们此次近视散光诊断要求更高;(2)我们此年龄段纳入研究的人群为3 875 人,相对高贵香等研究中的371 人,样本量更大,可能会缩小了差异性,降低了异常率。1~3 岁、3~6 岁异常检出率分别为 13.46%、10.11%,相比唐山市3~6岁儿童视力低常率26.4%[11]及深圳市的14.33%[12]都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不同年龄段屈光异常率的相互比较发现1~3岁及3~6岁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7),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主要是;(1)在3 岁左右,与眼部屈光发育主要相关的眼轴、晶体、角膜等结构的快速发育相对结束,都趋于缓慢发育的稳定状态有关。(2)在此阶段的孩童还未上学,屈光发育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如网课,电子产品,长时间连续读书,写字姿势习惯等。(3)可能与我们从6个月就开始进行健康用眼行为指导有很大关系。并与我院眼保健工作良好开展有关:10 余年坚持孕妇课堂眼保健知识的宣教,42 d 开始眼保健检查同时科普护眼知识:注意饮食平衡搭配合理营养,逐渐增加户外活动至2 h以上,阅读使用护眼灯,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等,意识决定行动,培养及提高家长的护眼知识及素养。

孩子3岁后,配合程度增高,可能很多家长选择就近诊治,未到我院继续随访,导致统计的数据偏倚。为此我们调查了在此期间连续两次及连续三次到我们院复诊的人群为6.1%及1.3%,此年龄段数据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倚。在此我们又分析了连续复诊儿童球镜屈光度的变化,发现连续两次复诊的儿童,年龄在小于3 岁时球镜屈光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不同年龄球镜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整体可以发现,球镜屈光度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远视储备越来越低,逐渐向正视化发展。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3 岁后儿童的近视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也有报道表明远视储备和近视的发展和程度密切相关[14],这也反映了在6 岁前眼保健屈光监测的关键性,做好防控近视的科普宣教,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远视储备,防治近视低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意义深远。

高桂香等学者发现6个月至1岁散光异常检出率为34.8%,之后逐渐随年龄降低至4.6%[10],而我们发现6 个月至1 岁散光异常检出率为13.55%,最低为1~3 岁6.33%,但是散光异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P< 0.05)的结果相同,位建勋等[15]发现6 个月至1 岁散光异常检出率为10.92%,与我们的结果比较接近,但是他们研究中散光异常检查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达22%左右,在3~6岁时保持稳定趋势。有研究表明角膜曲率是影响散光变化的主要眼部屈光要素,人群散光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波动,与晶状体复曲面变化相比较,角膜曲率的变化对散光的作用更大[16]。一般角膜的中央厚度及曲率在约3岁时达到平台期,6~14岁角膜曲率基本维持在43 D左右[17,18]。通过临床观察,王立华等[19]也发现3~6岁的散光发生率相对稳定,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儿童户外活动时间缩短、随着上网课和学业量增加也会引起散光的发生率增高[20],并且有研究证实儿童期未矫正的散光会加速近视的发生发展[21]。这也解释了不同地区散光的发展趋势不同,可能与生活环境,用眼习惯及户外活动等影响因素有关。鉴于此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各种习惯养成、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用眼环境的改善、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更为重要了。

综上所述,合肥市6 个月至6 岁儿童屈光异常问题不容忽视,此阶段的眼保健屈光筛查十分重要。在此阶段应加强护眼习惯的科普宣教,特别是视防控方面,同时进一步加强屈光档案的建立,做好屈光度的连续性检测,做好屈光不正相关眼病的第一道防护工作。

猜你喜欢

球镜屈光度散光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教您看懂验光单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为什么儿童验光要散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