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产业价值链视角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探究
2024-03-11丛旭文
丛旭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价值链;文化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
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能够实现对于零散文化资源的集中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文化产业价值链概念,熟悉文化产业主要内容。依靠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对当地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基于文化产业聚集区生成机理,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进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聚集区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文化产业聚集理论关系梳理
(一)文化产业价值链概念厘定
“产业价值链”即围绕某一项最终产品而衍生出的,与该产品相关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基于产业价值链概念,可以对某个产业内容结构以及该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该产业内部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从宏观层面来看,该产业中的每一家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企业想要长久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内部价值链,优化企业运行模式以及管理体系,压缩运营、管理成本,以提高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要认清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分析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以及销售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产业价值链框架下,该产业内部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充分流动,实现各项资源的集中整合,提升产业链价值系统设计水平,实现产业聚集目标,提升该行业竞争力。①
从类型上看,“产业价值链”是由不同行业共同组成的集合型概念,文化产业价值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以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生产资料,通过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的合理调配,生产文化产品并提供文化服务,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求。文化产业进行产业聚集时,展现出显著的专业化分工特点。一方面产业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例如文创产品、文化艺术节目开发、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均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②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相互协作,保证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具有连贯性,能够持续输出文化价值,扩大当地文化元素影响范围。在实践中以文化创意为基础,对零散的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出“1+1>2”的效果。
(二)文化产业聚集概念厘定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其他国家也基于本国实际发展需求,从不同的维度对文化产业概念进行界定。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以及外延的界定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产业名称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可将其分為三个大类(详见表1)。
通过对表1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哪种类型文化产业,均具有三项具有普遍性质的核心元素:(1)以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品卖点;(2)运用文化产品符号意义体现产品价值;(3)文化产品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创造力具有密切关联。通过打破传统行业壁垒的方式,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合作与重组,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位置,且经过多年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以及资金储备较为充足,能够实现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文化产业聚集的理论关系
文化产业价值链是文化产业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企业、机构和相关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价值链是这些企业、机构和产业链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销售和服务,进而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整体发展。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区可以为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如资金、市场、人才和技术等,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文化产业聚集区还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效率和竞争力。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制约和影响。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和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同时,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演进和创新也会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区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总之,文化产业价值链和文化产业聚集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支持和推动,而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产业价值链和聚集区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
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
(一)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意义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无论是对于提升经济发展总体质量,还是对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链视角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充分流动,将原本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源的集中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元素类型丰富,在整合过程中能否保障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成为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区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①
传统模式下,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只能等待文化产业集群区建设完毕之后,分析产业集群区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的盈利情况,并通过大面积调查走访收集访客对于文化产业集群区意见,才能对文化产业集群区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工作方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文化产业集群区一旦建设完毕,其后期改建、扩建等工作的工程量巨大,成本高昂,且无法保障改建后的文化产业集群区能否达到预期目标②。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前期或计划建设时期就构建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与分析本地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各种参数、指标,将其代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中,分析该地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前景,尝试寻找出其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分析出的问题,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文化资源优势,对该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文化产业聚集区附加值,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调配。
(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流程
1.指标选择
(1)指标选择依据
想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要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作为依据,基于波特价值链结构,参考文化产业内容以及分类,绘制文化产业价值链结构图(如图1所示,见下页)。
分析图1可以发现,文化产品类型丰富,既包含与文化生产有关的各项活动,例如文化产品设计、传播、展示等,也涵盖了文化辅助活动,例如文化设备生产、文化服务终端生产等。众多文化活动中,文化内容创意以及文化产品服务属于基本活动,是维持文化产业集群区日常运行的基础。文化环境、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创作人才属于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均能够为文化产业集群区带来利润,满足客户文化消费体验。从体制机制方面来看,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属于供给侧内容,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体验则为需求侧主体。与其他类型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对于内容的创意与创新要求较高。持续推出具有创新内容且商品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产品,是保证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想要打造此类产品,就要将文化产品置于文化产业价值链之中,利用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文化环境培养文化创作者,同时提升文化消费者的文化体验需求。①实际工作中,文化创作者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以及消费者具体需求,设计文化产品内容,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成文化产品交易流程。该流程作为一种双向通道,不仅是文化创作者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具有良好审美素养以及旺盛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者也可以成为文化创作者,亲自参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设计工作,利用这种方式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②
(2)指标内容
第一,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文化产业集群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宏观环境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文化服务环境以及文化创新环境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会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能够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流入文化产业,为建设文化产业集群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作用,结合文化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知识产权交易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保障文化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第二,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保障文化产业集群区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重要基础,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AI技術、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将面临跨学科、跨行业的挑战,随着高精尖技术的不断融入文化产业,其发展业态也将不断变化。这种背景下,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就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内容创作。文化作品或文化服务想要体现其经济价值,要注重内容与创意。“以内容为导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想要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思想上保持独立,允许不同思想流派之间交流、碰撞,在此过程中迸发新的文化创意灵感。文化产业集群区相关企业要深挖地方文化元素内涵,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灵感,提升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地域性特点,实现文化内容创作与新时代宏观叙事背景的紧密衔接,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技术创新。文化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生产高水平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相关从业人员依靠专业技术,将文化元素加工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技术创新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组成要素。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针对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流程,还是最终的文化产品形态,技术创新都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五,文化市场。确保文化产业集群区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就是要保证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在不同市场、不同区域之间的高效配置,完成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衔接。从整体上看,文化市场包括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两部分。相关从业人员要严格区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不同文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文化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推动供给侧改革。①
基于上述五大要素以及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数据可获取性等相关情况,创建以五大要素为基础,包含22个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2.选择评估方法
本次研究中,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使用TOPSIS评估法,该评估方式的特点是依据样本指标数据,确定正理论值与负理论值,对比每一个样本与理论值之间的差距,将与理论值最为接近的样本视为最优样本。与其他评估方式相比,TOPSIS评估法具有操作简单,计算结果客观、合理等优势,因此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3.数据处理流程
参考魏敏和李书昊的研究,②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熵权-TOPSIS评估法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子系统进行计算,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于各项指标数量值量纲属性不一致,需要使用极差法对各项参数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当数据为效益型指标时,计算公式为:
第二步,计算各项指标信息熵Ej 与权重ωj:
第三步,创建加权标准化矩阵:
第四步:确定正理想值与负理想值。如果数据为效益型指标,则正理想值Q+J 即矩阵R 中每列最大值,且负理想值Q-J 为每列最小值;如果数据为成本型指标,则正理想值Q+J 为每列最小值,负理想值Q-J 为每列最大值。
第五步:计算各测度方案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度Ci:
利用熵权-TOPSIS评估法,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可以将事先收集好的数据代入该模型,计算某一项子系统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并根据计算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
三、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现状
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正积极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为方便介绍,这里以江苏省徐州市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为例。该市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元素,也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尝试构建文化产业聚集区,在对该市文化产业相关五大要素22个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内容进行收集后,代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中,利用熵权-TOPSIS评估法进行计算,可以全面了解该市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的现状。结合计算结果,发现该市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一)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当地部分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在设计文化产业聚集区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与论证,盲目照搬一线、超一线城市文化产业聚集区运行模式,无法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使得文化产业聚集区错失当地特有的比较优势。由于文化产业聚集区当地特色不鲜明,导致同质化问题突出,无法吸引社会资本流入当地文化产业。同时,对于文化产业从业者而言,由于文化产业聚集区缺少地域特色,使得相关从业人员无法依靠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技术优势与区位优势,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使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
(二)文化产业聚集区经营模式不规范
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初衷,是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平台,依托文化产业聚集区,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的集中整合,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实践中,文化产业聚集区管理者对于文化企业准入标准并未作出明确限制,文化产业聚集区内部各个区域功能存在沖突或重叠现象,无法发挥区域优势。一方面,功能重叠的区域出现争夺资源、低价竞争等情况;另一方面,功能认定不清晰的区域占用大量资源,出现资源闲置问题,影响文化产业聚集区经营利润①。此外,由于缺少明确的文化企业入驻标准,导致聚集区内文化企业管理工作陷入混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文化产业聚集区健康发展。
(三)文化产业聚集区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虽然该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与北京、西安等城市相比,该市文化元素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类型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在这一客观因素影响下,当地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暴露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很多文化元素较为零散,当地文化从业者无法对零散的文化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缺少深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文化创新工作举步维艰。此外,文化产业聚集区正式投入运营之后,很多文化企业将企业运营重点放在如何扩大利润空间或者提高品牌知名度方面,忽视了对于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未能打造出具有当地文化特点、人文特征的城市名片,吸引投资能力较低。
(四)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缺少专业人才
大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区健康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行业从业者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文化产业聚集区迫切需要大量了解互联网同时又具有良好文化审美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规模有限且文化资源储备较为薄弱,导致大量人才选择在超一线城市或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一线城市发展,高素质人才外流使得当地文化产业人才缺口逐步扩大。由于缺少人才支持,文化产业聚集区内大量文化企业只能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将大部分资源投入主营业务之中,使得人才培养环节缺少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体系不完善
构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忽视了对于文化企业属性的甄别,在构建文化产业聚集区管理体系时,盲目追求文化企业数量,将与地域文化无关的文化企业划归至产业区之中,导致聚集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无法建立协同运作关系,破坏文化产业价值链建设。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聚集区内的文化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管理压力增大,不仅无法发挥当地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文化集群效应,也会打乱文化企业原本的经营节奏,使文化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四、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优化路径
在对该市文化产业五大要素的22个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得到了具体的评价结果。利用熵权-TOPSIS 评估法进行计算,从结果中发现了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该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丰富的当地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制定一系列优化措施,旨在帮助文化产业聚集区找准发展定位、重塑文化产业价值链,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期望能够推动该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其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明确产业价值定位实现精准发展
该市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当地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实现精准定位,一方面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另一方面实现了当地文化资源的肯定与宣传。当地文化产业从业者基于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实际情况,遵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基本框架,尝试构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在内容创作子系统中文化作品登记数、文化及相关产业专业数的评价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越优,在两项指标建设中,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站在消费者视角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让消费者能够接触并参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制作流程。代入计算比重公式中结果为正理想值即矩阵R 中每列最大值。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以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持续推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将其设定为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借助这种方式形成清晰明确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主次结构。
文化产业聚集区内的文化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资源,以“汉代三绝”为主要卖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两汉文化体系”。同时,针对“汉代三绝”不同的属性,制定专业化营销策略。第一,针对“汉墓”文化企业与当地纪录片制作团队以及广告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拍摄介绍“汉墓”的大型纪录片,并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多维度立体化宣传汉墓知识,普及汉文化。第二,针对“汉兵马俑”,文化产业聚集区为区域内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帮助文化企业制作一系列以汉兵马俑为原型的文化产品,包括汉兵马俑挂件、摆件、抱枕、手账等,实现日常用品与汉文化的深度绑定。第三,针对“汉画像石”,由文化产业聚集区牵头,文化企业与地方文物保护局开展合作,定期组织“汉画像石限时展览”,依托发达的网络直播平台,持续向外输出地方文化元素,展示当地文化魅力①。
通过上述措施,加强文化产业聚集区与“汉文化”的关联,令当地文化产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清晰的文化定位,有助于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品牌效应,突出自身差异性,以个性化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品牌定位吸引更多的投资。
(二)立足区域特色优化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物质经济的增长,也能激活劳动力就业市场,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结构不对称影响了文化生产力,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化与创新不够影响了文化增值力。优化文化产业体系,要加强供给要素的融合创新与转化以提升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产业体系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完善文化产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针对当地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问题,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遵守文化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对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着重突出当地文化资源特点,通过全面调研分析文化产业聚集区内哪些文化元素尚存在缺陷,并进行针对性补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文化产业聚集区整体运营水平。此外,文化产业聚集区管理者要对区域内各个分区功能进行系统梳理,以每一个区域为单位创建独特的产业体系子系统,再将众多子系统进行集中整合,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区整体发展。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聚集区管理者要利用熵权-TOPSIS评估法,针对区域内各子系统对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影响效果进行排序,将资金、技术资源以及文化资源优先投入影响程度较高的子系统,打造品牌效应,创建“拳头产品”。
例如,该市除了两汉文化之外,“彭祖文化”“抗战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魅力。文化产业集群区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彭祖文化”“抗战文化”,鼓励围绕“烹饪”“养生”“古乐”“武术”等文化元素,开发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打造以“两汉文化”为主,“彭祖文化”“抗战文化”为辅的雁阵文化产业体系。同时,深度开发当地其他类型文化资源,对当地文化产业体系进行补充与拓展,依托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文化强市”“文化兴市”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養鼓励技术创新
文化产业人才从性格特征上看:一是富于创新的人才;二是个性自由的人才;三是具有强烈冒险精神的人才。无论哪类人才,都需具有基础的艺术知识,艺术的本性是创造,也是文化创意的原动力;还应具有商业思维,用以把文化创意转化成文化产品或服务,把文化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还应具有数字文化产业时代的基础技能。文化产业聚集区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增加人才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内各文化企业技术骨干以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班,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其审美水平以及业务素养;将技术骨干培养为懂技术、拥有网络思维、富有文化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聚集区与当地高校开展合作,为各大高校文化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将人才留在本地,缩小文化产业人才缺口,为文化产业聚集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经营方面都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转型升级。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思维,互联网思维的出现为文化产业聚集区运营模式优化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形成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该模式下,文化产业聚集区利用网络平台对分散在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实现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四)注重市场导向保持可持续发展
该市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240.88亿元,增长8.4%。,其中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89.43亿元;文化批发和零售业59.72亿元,文化服务业91.72亿元。①取得如此成绩是文化产业聚集区实际发展过程中,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情况,以市场作为导向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持续推进生产工艺更新迭代和创新研发保持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文化产业,并在顶层设计方面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水平,为文化产业聚集区持续向好发展,创建理想的外部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围绕未来长远发展愿景,制定阶段性目标,充分调动各种生产力要素,确保文化产业聚集区文化企业能顺利完成各阶段目标,走好每一步。
例如,地方政府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平台,组织地方优秀文化企业到其他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学习先进经验,并开展招商洽谈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为文化企业与投资方达成合作创造机会。注重市场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新引擎,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淄博旅游的火爆“出圈”后,淄博市文化企业陆续推出陶瓷、琉璃、蚕丝织巾也成为令各地游客心心念念的文创产品。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消费模式,引导支持文化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文化产业持续升级,地方政府应注重投资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门槛,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其他省份优秀文化企业入驻文化产业聚集区,发挥“鲶鱼效应”,激发文化企业发展潜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活力持续迸发。
(五)多种举措形成文化产业聚集
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种背景下,文化产业聚集区管理者要引导文化企业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部分地区拥有众多特殊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是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国家及各级政策制定更加适合本地发展的政策,各级政府应该通力合作、有效实施、加强监督和管理,作为集聚区主体的艺术家和管理者,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加强创作、重视质量,社会各界也应鼎力支持各地出现的集聚区,齐心合力,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帮助文化企业搭建网络平台,提供定制化文化服务,发挥文化产业聚集区特有渠道优势,为文化企业开辟特色经营渠道,集中文化聚集区各项资源优势,联合多家文化企业打造特色企业品牌②。同时,依靠文化产业聚集区强大的宣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宣传,培养消费者文化消费素养,引导消费者由传统文化消费过渡至新兴文化消费,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环境。
五、结论
创建文化产业聚集区,能够有效提高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当地文化品牌,为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衡量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传统模式下,只能在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完善运营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对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如果能够在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前期就构建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模型,将预建设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本地相应指标代入质量评价指标模型中进行分析计算,分析该地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前景,尝试寻找出其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构建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文化产业价值链视角出发,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作为依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文化聚集效应,基于波特价值链结构,创建以外部环境、人才培养、内容创作、技术创新、文化市场五大要素为基础,包含22 个子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熵权-TOPSIS评估法对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子系统进行计算,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对于影响程度较高的子系统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明确产业价值定位、优化文化产业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注重市场导向、形成文化产业聚集等方式,优化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模式,重塑文化产业价值链,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当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