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昌纯:材料报国的“拼命三郎”

2024-03-11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4年1期
关键词:乙种浓缩铀北京科技大学

2023年12月11日,北京的冬天迎来了初雪。漫天风雪中,有人拍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飘雪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有一位老人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缓缓地前行。相关视频一经在网上发布,顿时引起了网友热议,很多人都在好奇这位老人的真实身份。随后,这一谜底被揭开,画面中的主角就是89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葛昌纯。

葛昌纯是著名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铀-235浓缩铀的分离膜制备技术的主要研制人,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出生于1934年的他,目前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即使下雪天也仍坚持去实验室工作。

1952年,18岁的葛昌纯从北方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被分配到综合工业试验所。在这里,他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核垄断,我国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发,而铀-235便是核工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制造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对于铀-235的浓度要求极高,需要达到90%以上。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制造浓缩铀-235的核心元件——分离膜。以前这项技术只掌握在苏联、美国和英国手中。1960年,年仅26岁的葛昌纯临危受命,成为研制乙种分离膜任务的负责人。没有资料,没有设备,为了看懂发达国家的专利文献,他开始自学日语、德语、法语。为了搞懂文献上的专业名词,他经常边查字典边看资料。最终,团队成功攻克数道难关,于1964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种分离膜——乙种分离膜。这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家的需要,就是葛昌纯的研究方向。

当得知美国有位教授把超高压的办法用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葛昌纯便去考察交流。从1996年起,他敏锐地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上。回国后,葛昌纯创造性地发明了超高压通电技术,还在研究过程中惊喜地找到了限制纳米材料长大的原因。他从中获得灵感,并一举解决了纳米烧结的难题。如今这些纳米级材料制备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我国能源、化工、航空、工业生产等领域。

葛昌纯平时为人低调,在对待科研方面一直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科研之外,葛昌纯将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教学工作上。自1985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学以来,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北京科技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开创了我国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事业的先河。

几十年来,葛昌纯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手把手地指导研究生,已年近九旬的葛昌纯,被同行戏称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

猜你喜欢

乙种浓缩铀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新见俄藏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构一次函数模型寻找最佳方案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
介绍几篇学习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