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困境及改进策略

2024-03-11邵建勋邓海漫

科教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评价

邵建勋,邓海漫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 湛江 524088)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既是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 年6 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对全国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出了部署,为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基于“到梦空间”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但当前仍有高校存在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评价反馈没有形成闭环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第二课堂活动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1]。质量评价既是第二课堂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手段,探索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改革和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价值意蕴

1.1 政治价值: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根本目标就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评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就是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实施过程、实际效果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和不足,为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方向[2]。此外,第二课堂质量评价还可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文化类和志愿服务类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1.2 育人价值:提升育人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其课程体系主要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共七大类[3]。对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第二课堂的认同感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评价还可以推动第二课堂建设,与育人成效形成良性互通的正反馈机制,在不断提升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同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4]。

1.3 工具价值:当好“指挥棒”,改善第二课堂质量

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走向的“指挥棒”,对提高和改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工具价值属性主要是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活动质量的反馈,改善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第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目的就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而对第二课堂质量进行评价就是发挥了教育评价的工具属性,在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反馈评价,教师或者组织者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家长及专业对口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进而形成协同、促进合力。如此,学校可以记录并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第二课堂活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提升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育人效果。

2 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困境及成因

2.1 活动质量评价内容及结构模糊,评价要素不平衡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与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过程等多个因素息息相关。笔者通过对评价内容与评价结构完整性及可行性的调研,发现部分评价要素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有如下三点:一是评价主体不平衡。评价主体是指能够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进行评价的个人或单位,综合来看,活动的主办与承办单位、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学生本人及家长等都是评价的客观主体,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都有发言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是由基层团委和学生个人评价,弱化了综合评价;二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不平衡。教育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与育人效果滞后性的特点,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这就决定了对于第二课堂育人成效的评价既要注重结果评价,又要注重过程评价。目前普遍存在重视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的现象。学校和学生都注重考查在校期间参与了多少活动、获奖情况及活动学分多少等,导致学生越来越功利化,忽视了对第二课堂育人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也缺少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过程的动态评价,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做到动态考核、动态评价,使得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学生培养中的过程性指导优势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

2.2 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记录评价体系是以共青团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牵引实施,记录评价体系是通过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工作履历七个模块进行量化评价,而对第二课堂质量的评价方式则显得较为单薄,仅仅只是学生层面通过参与“综合评价”给活动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参考性意义不大,不利于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活动质量评价且缺乏全面的认知,即便是对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综合评价也少有人会去评定。此外,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学校、院系及活动的主办单位缺乏顶层设计,再加之对活动质量评价工作的实施和宣传不到位,就导致第二课堂只重视是否开展了活动,而忽略了活动质量,欠缺反馈机制。在此背景下,严重阻碍了活动质量及其育人实效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评价应该基于多个因素,包括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和参与度等。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类型丰富,种类繁多,但工作多聚焦在活动开展过程上,忽略了对活动质量的反馈作用,质量和育人效果如何无从考证,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缺乏客观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忽视参与者的反馈和反应,长期效果评价不足等方面上。通过活动参与人数、宣传报道媒体级别去估计活动质量是不够科学和客观的,这种仅仅由活动组织者、教师进行的主观评价,缺乏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不利于全面了解活动质量和育人效果,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活动质量评价工作缺乏认识,这种只关注表象而忽略内在本质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活动质量未能持续提高和得到有效改进。

2.3 缺乏组织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未形成评价闭环

分析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自共青团中央推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以来,迅速推广使用,但部分院校因缺乏组织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使得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参差不齐,育人成效更是难以保障。此外,高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是相同的。第一课堂有着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而第二课堂管理监督则涉及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多部门共同协调,体系虽然庞大,但缺少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加之各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二课堂的改革和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协调与互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管理规范较为欠缺,缺乏良性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评估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5]。部分高校在第二课堂的管理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细致的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这也使得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计划建立、宣传推广、课堂质量监督评价等方面出现诸多短板,导致各项配套支持不能跟进和发挥,使得第二课堂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因组织和管理缺乏规范和制度保障,使得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对割裂,学生对第一课堂的重视力度愈发加强,甚至出现只学习而不参与任何第二课堂活动的现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不能协调共进,致使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 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改进策略

3.1 统筹全局,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顶层设计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评价内容的制订不仅要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要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全方位、多角度考虑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一是明确评价目的和标准。评价的目的是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优化活动设计和内容。评价标准应该具体、可操作、全面、科学。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结合专家评审和数据分析,制订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二是完善评价的主体与客体。明确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的主体与客体是评价有效性的重要保证。随着相关理论的日益完善,评价的主体也逐渐扩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要尽可能地联动师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三是制订评价方法和流程。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流程[6]。此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及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有所变化,学校应对评价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形成一个既有不同评价维度间的横向联系,又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纵向对比的评价体系,以确保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3.2 规范评价方式方法,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评价什么即标准问题、谁来评价即主体问题、怎样评价即方式问题和评价结果如何运用即反馈问题,构建一个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有效运行的评价体系。因此,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应根据第二课堂的宗旨和目标确定,既要对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又应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结合高校实际制订完备的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也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可测量性[7]。具体可从六个方面考量:一是采用多种科学评价方法。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也可以促进评价的常态化实施;二是评价活动组织是否规范、有序,是否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三是评价活动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是否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机会,是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四是评价活动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否有相关的报道宣传及是否得到了相关方面的认可和好评;五是结合具体院校类别,建立具有适合各自院校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评价标准,应切实把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要考虑到不同院校评价指标的制订和评价方法的区别,以便因材施教;六是活动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是否完善,评价机制不仅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周期、评价结果和评价反馈等要素,同时也要具有公正性、透明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等属性,要做到能及时处理调整,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形成质量评价反馈的闭环。

3.3 优化完善支持保障制度,提升两个课堂协同育人实效

优化完善第二课堂的支持保障制度,既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又要符合学生的期待,满足学生的需求,具体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管理机制,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监管。制订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任务、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和考核标准等,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有序、高质量开展。评价是管理的一部分,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可以促进评价常态化实施。管理应该包括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和反馈等方面,既要保证活动的质量,又要保证活动的效果[8]。二是监管既需要确保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也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9];三是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组织能力,同时对不符合评价标准的组织者进行纠正。此外,也要定期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学校了解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参与度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更好地规划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四是建立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管理信息化等目标,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内容通过资源共享融入第二课堂,进而在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和协同。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进而切实提升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实效。

4 结语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承接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载体,亦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开展研究,是对“以生为本”这一育人思想的追随与响应,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规范评价方式方法,健全育人评价体系,提升两个课堂协同育人实效有着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深入推进,学生个体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表现得以被有效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能直观反映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画像”,也可直观地体现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成为高校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考量学生成长过程的依据。因此,建立健全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愈发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评价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并从多维度、多渠道对现有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和优化,从而提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新动能。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