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助力青年医师教研能力提升探讨

2024-03-11郑俊媛

科教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郑俊媛,杨 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 广州 510260)

面对行业发展需求,医教研三位一体已成为当代各大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题[1]。青年医师作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在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工作职责基础上,同时要担当起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时代使命,集“医者、师者和研究者”三重身份于一身。另一方面,医学本科教育是整个医学高等教育的基石,加强医学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优质的本科教师队伍是提高医学本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这一形势背景下,高校附属教学医院的青年医师作为医学本科教育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其教研能力至关重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推行出的一种制度创新和育人机制创新[2]。它倡导一种新型的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旨在促进导师和学生双方主体的全面发展[3]。学生可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科研创新实践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个体化指导,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而教学相长,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亦能优化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研能力,实现自我成长。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介绍了高校附属教学医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案,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提升青年医师教研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希望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帮助。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最早起源于14 世纪牛津大学,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者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在各大高校陆续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完善和创新。早在2005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4]。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切实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我院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也于2020 年起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以我院为例,实施方案如下:

1.1 本科生导师的选聘

一般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个人主动申请;教研室根据学生人数和导师人数确定推荐名额,择优推荐;教学管理科审核;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院办公会审批,最终公示评选结果,全程保证准确、公正和透明。我院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大部分为青年医师,年龄40 周岁以下,多具有博士学位,既往承担教学工作1 年以上,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 篇高水平SCI 论文,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

1.2 师生互选

为真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确定必须以自主、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学院向全体学生公布各导师的信息,包括年龄、学历、研究方向和成就等。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填报选择导师志愿,每人限报三个。根据学生志愿顺序,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学院作最终调整,确定互选名单。1 位学生只能选择1 位导师,1 位导师可指导5—6 位学生。

1.3 导师工作内容与形式

本科生导师制为全程导师制,从大一入学到大五毕业,导师在思想价值引领、发展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学术引导、生活关怀等多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并根据医学专业人才的主要特点和要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工作形式可灵活采取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开展讲座、座谈会、生活会、辩论会、小组研讨会等集体交流活动,或文献阅读会、案例讨论会、实验研究指导、论文写作辅导等实践类活动。

1.4 考核与评价

须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导师和学生双方进行考核。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导师的考核指标至少包括日常工作台账的记录情况,指导活动的次数、时长及开展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创业成绩,学生满意度,导师组评价及学院综合评价等。学生的考核内容则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能力素质等方面。

2 本科生导师制助力青年医师教研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青年医师提升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具体机制如下:

2.1 提升师道自觉性,强化教学情怀

师道自觉包含“自知、自肯、自任与自行”四个层次的内涵:自知是指导师明确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肯是导师对自身职业的充分认同感与价值肯定,自任则要求导师自觉且切实承担传道的使命,自行即导师在职业活动中对师道的自我践行[5]。医学知识纷繁复杂,学习过程极具挑战,青年医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可结合自身经验和临床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充分履行师长的职责。通过反复的教学指导实践,不断强化岗位职责意识。在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青年医师对于导师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对重道与传道更加敬畏与尊重,促使其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积极地投身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尽己所能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青年医师可逐渐成长,自觉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青年医师的教学情怀,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热爱、情感投入和责任感,亦得到厚植,进而促使其职业素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由此可见,本科生导师制是提升青年医师师道自觉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履行本科生导师职责的过程中,青年医师的自知、自肯、自任和自行逐层递进,师道自觉意识不断加深,教学情怀不断强化,青年医师的教学水平亦随之不断提高。

2.2 教学相长,以学促教,以教立研

《礼记·学记》有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自身不足,故而自我反省;有所困惑,故而努力进取;即“教学相长”。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一样,青年医师作为本科生导师,需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指导,而不是采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教导模式。故青年医师教导本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自我精进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指导方案,勤于思考,优化教学设计,积累教学经验,推动教师技能提高,促进教学质量升级;即“以学促教”。

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长期的教学实践可以激发青年医师科研选题的灵感,准备指导内容、研讨指导方法、优化指导流程、提高指导效率,这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科学研究立足于问题,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才能形成极具价值的科研选题;在与学生的反复互动交流中,亦能进一步拓展科研选题。即“以教立研”,以教学问题引领科研方向,助力青年医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2.3 以课题项目为驱动,提高科研水平

在科研方面,青年医师可以课题项目为载体,在锻炼本科生科研的同时,也可驱动自身的科研进展。很大一部分青年医师的研究团队规模较小,或者尚无足够的人手组建团队,甚至只能自己靠繁忙工作之余的些许零碎休息时间去进行科研工作。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为青年医师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以我院开展的一项调查问卷为例,高达90%以上的本科生愿意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7];青年医师可将本科生纳入自己的研究团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本科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技术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既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又为自身课题的完成提供了一些辅助工作。期间完成的科技攻关、专利、论文、奖励等可作为项目成果,有助于导师自身科研项目的结题和新项目的申请,促进自身科研项目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国各大高校广泛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即“大创项目”。青年医师可作为项目指导老师,参与项目的选题、开题、实验开展、文献查阅以及论文撰写等过程。比如在选题这一基础环节中,青年医师需以自身的科研或教研项目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及能力,设计多个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课题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在打造一支创新创业科研队伍的过程中,青年医师作为主导方向的“团队带头人”,自身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激发。

3 本科生导师制在提升青年医师教研能力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本科生导师制在提升青年医师教研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予针对性改进措施。

3.1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舶来品”,虽然已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展,但鉴于我国的国情、校情和院情与国外不同,其管理机制仍有瑕疵。现行情况下,无论是导师“导”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还是学生“学”的态度、行为及结果,都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整体组织相对松散,实际执行流于形式。奖惩落实不到位,师生双方均缺乏热情与动力。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不健全,很多院校只注重最终的有形成果,比如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学生的考试成绩等,而无视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或者一些无形成果,比如学生能力的提升、见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等。

针对这些弊病,学校应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机制,包括对师生双方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评价与考核机制、奖惩与激励机制等。本科生导师制度应明确导师需遵守的职责和义务,并重点就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创建完整的导师制工作体系。在政策监管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监督小组,主抓青年医师的导师制实施情况。评价与考核应贯穿整个指导过程,持续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并重[8],持续性考核可以是督导定期观摩教研实践进行评估,或是不定时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以了解导师的教研情况。对于指导次数、时长等指标应定量化、具体化,对于活动形式、活动质量等不能量化的指标应赋予权重大小和优先级,落细落实。考核优秀的导师除予一定的物质激励外,更应着重提供比如未来发展平台和机遇这一类的精神激励。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则应约谈、培训,必要时甚至撤换其导师资格。

3.2 推进导师队伍建设

医学的教学是以临床为基础的知识传播,医学的科研是以临床为导向的问题探索,故扎实的临床功底是青年医师教研实践的前提与基石。青年医师工作阅历较浅,临床经验不足,临床实践锻炼欠缺,临床业务水平还不够高。其次,青年医师毕业于医学专业,非师范类专业,虽然入职前都参加了教师岗前培训,但培训时间较短,通常为1—2 周,培训内容不够系统全面,一些培训环节流于形式,所以培训效果整体不够理想;青年医师对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掌握仍较欠缺。且青年医师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短,教学经验也缺乏。在科研方面,青年医师可能尚未形成确定的研究方向或缺乏可持续的科研课题,或缺乏丰富的科研投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普遍呈现科研创新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的现状。概言之,青年医师的医、教、研现状不容乐观,青年医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欠佳严重制约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有效实施,阻碍了导师开展高质量的教研实践,大大削弱了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意义。

因此,为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推行,推进青年医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不仅要组织岗前培训,还要注重岗后继续培训,并选择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前辈协助青年医师,充分发挥“老带新”“师带徒”“传帮带”作用[8]。定期组织各类教学比赛或科研论坛等活动,加强青年医师同辈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开拓青年医师科研课题的来源渠道,增设青年医师科研启动基金,鼓励青年医师进修深造。青年医师人才队伍质量越高,指导本科生的成效就越显著,由此产生的促进青年医师自身教研水平的正向反馈效应就越突出。

3.3 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9]。一方面,青年医师大多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任务,较难腾出时间和精力主动与学生定期联系交流,有心无力;另一方面,鉴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之间往往呈现“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局面,或者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寡言,缺乏与导师联系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且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课业也较为繁重,学生可能也无暇与导师交流。一项针对我院临床医学和影像学专业104 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7]显示,只有3.85%(4/104)的学生与导师每周都有交流,48.08%(50/104)的学生与导师每月交流1 次,而25.96%(27/104)的学生和导师几乎无交流。且交流方式以微信群、线上会议等线上交流为主(80.77%),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极少,只占14.42%。总之,时间限制、互动意愿低、互动频次少、面对面交流少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关系疏离,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故师生双方都应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协调好工作或学业,合理安排时间,定期见面交流。唯有保证够多的交流互动时间,青年医师方可充分实践教研工作,自身的教研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4 结语

青年医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医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水平和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发展。青年医师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可通过反复的教研实践工作强化教研意识,精进教研技能,提高教研水平。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目前尚在初级发展阶段,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如管理制度欠完善、导师队伍水平待提高、师生交流不足等。总之,本科生导师制还需不断调整优化,以期更充分地发挥其提升青年医师教研水平的积极效应。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