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03-11陈晗凝

科教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创机械类技能

范 龙,陈晗凝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机械制造行业对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高职机械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制约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

1 高职机械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

创新创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传统观念中,机械类专业一直被视为“大工科”的代表,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中,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实用性而非创新性。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当前高职机械类课程体系中,学生较少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产教融合不够深入,限制了学生发现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有些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满足于课堂学习,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发掘生产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够强,缺乏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此外,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中缺乏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学生无法通过课程教学了解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产品化过程,导致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

1.2 专创融合课程开发不足

专创融合课程是一种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技术技能,使学生能够应对工作的挑战和需求。机械类专创融合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机械工程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和指导,高职机械类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缺乏深入融合的整体设计,课程资源匮乏、投入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难以满足工业生产实际需求。例如,有些机械类专创融合课程在项目化设计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缺乏对实践操作背后原理的深入探究,没有真正起到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目的,造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脱节的情况。此外,该类课程还存在没有将最新的生产实际转化为教学项目的问题,学生按照课程中已被生产实际淘汰的项目进行学习,导致所学的技术技能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

1.3 创新创业孵化能力不够

高职机械类创新创业项目涵盖的主题领域广泛,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创客教育等。此类项目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需要及时完善产品和服务,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才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高职院校缺少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未能构建“技术需求+技术供给”的多方协同平台。此外,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支持,高职院校虽然在人才供给和技术应用上有一定优势,但就整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校地、校企、校行等资源分散,不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服务,在技术评估、技术推介、创业指导、资源对接、项目融资等方面存在不足,在支持项目对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2 高职机械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2.1 以“双创文化”涵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机械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对于生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对于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何自觉地养成发现问题、探究技术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使自身能够“思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创新创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价值观念传播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引领、技能与创新融合”的双创育人理念,宣传创新创业蕴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激励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生产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使课程的知识属性与价值属性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实践中,需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推动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付诸实践,促使学生切实感受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价值,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2 以“专创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跨领域思维的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类专创融合课程是针对机械类专业领域的学生所设计的一系列创新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完成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任务的能力。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知识的整合、创新思维的培养、技术技能的应用、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机械类专创融合课程需要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设置系统的教学和实践环节,让学生探索和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结合和创新,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具备从多个学科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加强专创融合能力的培养,应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专利申请、创新创业竞赛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以“双创生态”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需要在高校内部建立一整套支持和促进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环境,通过整合行业区域地方资源,将行业企业、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孵化基地等组织起来[3],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搭建科技创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推进产学研创对接,创设“需求+供给”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资源聚合生态圈[4]。高职机械类专业应以服务行业、地方及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和创业孵化平台矩阵,按照“平台、政策、机制、服务、环境”五位一体的思路,打造创新链和创业链双链耦合、互促共赢、良性互动的平台体系。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开发、资金、咨询、导师指导和技术转化等支持,为项目从创意到商业化的全过程提供孵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此外,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全面服务区域内机械制造行业中小微企业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构建“企业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创业促孵化”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路径,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 高职机械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构建机械特色创新创业文化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引领,把机械行业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等人物事迹融入专业文化,逐步构建“创新笃行、知行合一”的机械特色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例如,在教学和实训区域内打造融入机械发展史的双创文化景观,开发包含大国重器、能工巧匠的创新案例集等,展示机械创新成果在企业应用的案例,突出技术创新对提高相关机械企业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升机械加工生产效率和机械产品精度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技术创新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将创新创业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激发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此外,在校园活动中,以机械创新为主题,通过企业家进校园、政策宣讲会、项目咨询会、创业典型人物分享会等形式,树立“价值引领”的理念,彰显创新创业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作用,发挥创新创业文化示范引领作用,解决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5]。

3.2 构建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基于机械行业生产需求导向,贯通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链,构建“双创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基于机械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双创实践项目课程”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将“专创融合”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双创通识课程教学中,注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根据机械专业的特色,开发“技术攻关解决难题”“基于岗位进行创新”的案例教学项目,大力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基于所学专业技术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创新意识启发和创业精神培育贯穿双创通识教育全过程。专创融合课程围绕机械专业发展趋势,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案例”的“五新”专业教育,挖掘和充实机械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等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创、做中赛。基于机械类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企业需求库—研发专利库—成果转化库”的三库对接的创新实践链条,建立创客团队进科创平台的培育机制,参与课题研发和科技服务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3.3 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圈

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地方政府的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薄弱环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的牵引作用,推进“政行企校”合作新模式,共建共培优质教育资源、共创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共育共用优秀人才,构建“需求+供给”互联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提升学校服务机械制造产业的效能。发挥学校机械类专业技术技能平台的优势,面向机械制造行业中小型企业,对接政行企校各方资源,构建覆盖“技术需求—成果汇聚—技术交易—支撑服务—孵化育成”等环节的应用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科技创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通过市场化运作,做好成果转化服务的同时,为师生创设真实的产业孵化实践环境。地方和行业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小试—中试—标准化车间生产后落地投产,走进市场;同时,根据市场反馈持续迭代产品。学生在产品试制到量产的过程中,参与转化成果,能够快速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4 结语

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综合运用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问题。首先,通过构建机械特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通过构建机械类专业双创课程体系,融入贯穿教学全程的生产实际案例,大力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猜你喜欢

专创机械类技能
高级技能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