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向赋能 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实践探索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3-10张小琼
张小琼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高职教育提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以“产”与“教”、“企”与“校”、“践”与“学”相融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双主体”“跨界”和“动态适应”。“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把产业需求融入高职教学,将实际工作场景、问题和技能要求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之中。无论高职还是企业,都是产教互融共生的主体,需要双向发力、互相融合。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使高职教育更好地贴合实际工作场景,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速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动产业发展与教育的融合,并培育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重新审定并实施,第一次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样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职普、产教、科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正在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深度合作是关键,是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好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积极向应用型转变,积极探索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问题分析
(一)产教合作模式比较固化、单一,难以深入落实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人才培育体系中,襄职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并未得到深度贯彻执行,而现有的产教合作方式也显得较为固定且单调。当前,高职院校与定点企业签署了合同,以确保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其次,行企和高职学校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最后是职业教育园区的合作模式,该模式通过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对接实现校企协同发展[2]。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企业与学校处于同等地位,双方需共同完成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技能。但企业对人才需求和高职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再者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性质不同,它们的运作方式、目标和价值观均有所不同;学校重点是教育和培养人才,而企业对标的是利润和业务,这种差异导致了产教合作模式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3]。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投入成本高见效慢收益少的现象,影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利益和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产教融合的成效不佳。
(二)有效供给不足,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服务平台
从供给层面看,实施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统筹规划、共同参与实施,也需要政府和外部组织力量共同创造环境,为平台提供保障、有效供给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除了政府政策供给比较充足,其他条件并不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发展跟不上企业需求,教师业务能力与行业水平不匹配。问题的产生会对校企合作的实施和效果造成影响,即使政策再多,也很难有效落实[4]。
再者,缺乏校企协调服务平台,使得合作双方各自为政: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问题,企业则获得廉价且有效劳动力、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尽管已进行一些协商合作,但这并不完全符合教育目标,给深度、高效、持久的合作带来潜在的风险[5]。此外,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以企业到学校的单向模式存在,缺少协同管理平台,难以全面考虑整个行业的战略布局,也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监督人员,很难有效地推广和运用成功的经验,无法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二、“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内涵
“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是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向赋能”指高校与企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共同提供资源和支持,以实现双方的发展。主要表现:学校赋能企业,帮助企业提升创新和竞争力;企业赋能学校,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经验;双向合作创新,互相借鉴并探索跨学科研究,促进成果应用。
“产教互融共生”是指产业与教育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强调教育和产业的相互依存、互相融合,通过彼此合作、相互支持,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推动产业和教育的发展。襄职注重产业发展需求,主动研究问题,探索尝试“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力争做到“八共同”(如图1),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1 “八共同”图
三、“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实践
校企合作双方存在的目标差异和认识差异,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实施路径和效果。襄职秉承职教理念按照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政校企行合作。
(一)四方联动,共建平台,激活校企办学新动能
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搭建了合作政策支持平台、产教联盟共享平台和产业学院育人平台。襄职成功组建了全国特殊教育职教集团、湖北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湖北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等,这加强了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入互动,有力地驱动了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合作办学理事会”“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行业共同体”,借助其优势,稳步推进学校“双高建设”与提质培优工作,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促进了多个专业群发展。四方联动,全面推动高职院校与襄阳所辖3县、3市、6区合作办学,实现校地合作区域全覆盖。紧跟区域产业发展步伐,校地(企)共建多个产业学院、4个教学医院,在乡村医生、全科教师、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药学、畜牧兽医、建筑装饰技术等20多个专业97个班级联合开展订单班,每年定向为企业输送学生近4 000人,实现人才供给与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二)双向赋能,推进混改,探索校企办学新途径
从2013年开始,襄职就与北京海天恒基装饰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企业从录用毕业生到参与人才培养,从1个专业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群,双方从分工到一体,破解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校企双向赋能,围绕校企一体化育人“主线”沟通研究、深入探索新路径,设计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图2)、开发“线上线下、工学融通”的企业化课程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产教融合互融共生。2022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卓有成效,“校企混编、专兼结合”形成混合办学新途径。其中,“柔性互进、全程融通—学校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改革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同时,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综合成绩位于湖北省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前列。
图2 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三)动态调整,多维对标,提升人才培养新能级
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更加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做中学、做中教”职教理念,学校建立起“对接产业设专业,适应需求调专业,服务发展建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先后淘汰了12个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制造与维护、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等8个新兴专业,形成了覆盖襄阳地区主导产业的50多个专业。
校企共同发力,双主体育人,实施多维度对标,努力实现“九对接”:育人和用人对接,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教材和应用对接,课堂和车间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教学与实践对接,学历与资质对接,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对接[6]。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坚持让专业领域更贴近市场需求,鼓励各方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中来,打造一支有产业教授、行业导师、企业督学的“双导师”队伍,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育人的影响力。襄职还大力改革课程,以工作岗位需求为载体,融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要求,构建了“课程、岗位,教师、技师,教室、车间一体化”的育人体系,翻开了协同育人的新篇章[7]。
(四)服务地方,培养双师,创新校企互融新局面
为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深入推进“千名教师进千企”“千名教师进千村”工程,主动服务“三农”。组建团队承接谷城县紫金镇镇域空间布局规划(2020—2035年)等多个乡村规划项目,研发推广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山药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柴胡、山苦瓜、苹果苦瓜等成果,促进经济增收1.4亿元以上。实现高校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襄职还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要求行业领军人才兼职授课,并对各院部专业进行考核,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针对地方乡村医生短缺的实际,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办一村多名大学生班,承担了新型农场主、新型农民、养殖大户培训等面向农村、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这种校企双师融合的新局面,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8]。
通过“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多方联合行动,襄职构建了涵盖全周期的服务培训体系。依据企业的成长需要,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服务,向中小型企业供给“共享共育”的培训方案,解决企业生产运营难题;服务企业技术能级提质增效,与杨胜利、刘嘉麒、王天然等院士团队合作,共推“地方接续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还与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工艺,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聚焦产业核心技术,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好务;深化企业技术创新,助推民营企业生产效率提速增量。
这种一站培育、共筑“工程”的措施,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襄职在“校企双向赋能产教互融共生”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调研学习,积极与行业领先企业洽谈,促成合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完善制度,促成一大批体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大项目。校企共建比亚迪学院、正大农牧食品产业学院、先进制造产业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学校被东风公司、正大集团、航宇公司、航天42所等行业龙头企业列为定点招聘学校,毕业生近五年年终就业率平均98%。学校构建了市(校)、省、国家三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建设体系,其中,合作的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6家,紧密合作型企业440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20家,行业龙头企业46家,规上企业230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已经进入了深入整合的快速通道,实现了“共同发展、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同步发展、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