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4-03-10魏红
魏 红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知识学习、经验传授和实践活动[1]。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和德育功能,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立足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的同时,还应辅之以人文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满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需求,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专业信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传播和推广。因此,“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应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点,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怎样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本文将对“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中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设计
“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创作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能力。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为:掌握不同类型电视栏目的风格、形态以及基本创作理论、策划、创作要点。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创作不同类型电视栏目和电视专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创作电视节目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像、现场调度、导播、主持及制作全过程,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电视专业知识经验,能够较好地运用电视画面和其他元素圆满完成电视节目的拍摄和制作,尽力做到主题突出、创意独到、形式新颖、结构完整。思政育人目标为: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恪守专业伦理和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成为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的新型传媒人才[2]。
(二)课程内容设计
“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挖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理论知识和教书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等哲学思想与思政元素和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的基本原理、方法相结合,寻找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
表1 “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二、“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思政实践策略
(一)课程思政的切入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生硬嫁接,而是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认识、观察、理解、领悟能力。通过“认知认同”达到“情感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转变”,促进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感受自己在理论知识、理想信念、人生实践三个层面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以空间、时间、人物、事件、细节为基本,具有时代性、规定性、思维性、审美性、创新性的特征,更能“学、思、践、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为主线,通过“一引、二传、三融、四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一引”,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教学,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要求与课程内容深度衔接。“二传”,即通过课程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生态、新模式、新业态的时代赞歌。“三融”,即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方法,将创作实践融入教学组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做、创”一体。“四赞”,即通过电视栏目创作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
1.“五大发展理念”与课程概述。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阐述课程的特点、结构、功能,引导学生对栏目和节目规范化、类型化、个性化的了解,体悟从事电视栏目和专题的专业精神,提升理念传播、知识普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3]。
2.中华传统文化与电视专题片制作。结合勤劳朴实、坚毅奋进、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秀品格融入《沙与海》《幼儿园》《龙脊》《英与白》的欣赏与感悟,将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入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创作节目时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我。
3.创新创业教育与栏目策划制作。电视节目策划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最高的要求也是创新。节目策划人作为节目思想总的建构者,必须每期都有创新,必须做开拓创新型的人才。在教学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创新的魅力和珍贵,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和渴望,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闻性栏目教学。课程将结合专业知识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合理融入,让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闻观,坚定媒体人“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4]。
5.社会公德教育与娱乐型栏目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节目的理念,对娱乐节目的策划要有底线,不能流于“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如反面典型《青春有你3》的领悟与深思。《青春有你3》娱乐节目中粉丝们为了给学员打投,在购买某冠名商的牛奶后,却雇人把牛奶成箱倒掉,此事被媒体曝光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这种节目的做法不仅造成严重浪费,而且流于“三俗”,需要反思。增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创作节目时,不要盲目模仿、抄袭国外节目,要增强四个自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创作优秀的电视节目。
(三)课程思政设计策略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的筛选,突出案例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以案例育人[5]。例如,第二章《新闻型电视栏目创作》中,新闻专题节目创作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育人。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新闻应该如何选题,如何升华主题立意。《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讲的是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原本是一个绿水环绕、树木繁茂的村庄,然而十几年过去,这里却成了“癌症村”。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一个恬静、美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被死亡威胁的“癌症村”?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调查,发现村民患病都跟河流污染有关,他们的饮用水源与沙颍河相连,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被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显然,河流污染是节目的调查主题。但是,记者并没有满足于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而是继续挖掘,沙颍河的污染治理早已在进行,到底是反弹还是沙颍河污染一直如此?这是节目要给予回答的深层问题。为了发展经济,牺牲环境,牺牲百姓的生命健康,这种经济发展值得吗?又是在为谁发展?这是本片沉重的诘问。本节目选取一个村庄作为个案,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深入具体的观察与分析,通过科学的检测、客观的分析揭示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再从个案上升到全局,凸显治理淮河污染的迫切性,同时挖掘治污十年收效甚微背后的深层问题。显然,环境保护只是节目的一个主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主题: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哪一个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以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显然,《河流与村庄》节目创作者正是站在人民群众生命权的角度来创作节目。因为没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是很多地方发展走过的共同的道路。通过这一案例,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的内核是什么,作为媒体人,应该怎样客观真实探求事实真相,从现象认识本质,如何提升升华主题[6]。
2.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技术对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利弊等,实现育人效果。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现场直播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的一种形式,现场直播的完成与科技发展进步紧密相连,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闻直播已经由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转变为一般新闻的直播,直播的稀有性转变为常态化,直播的多人合作成本高昂转变为独立完成成本低廉。随着直播的常态化,人人都是传播者,也为专业媒体人带来新的困惑,在众多的直播中,什么才是受众需要的,我们怎样在纷繁复杂和真假难辨的信息中为受众呈现真实的、有深度的、有温度的、有特色的新闻直播?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中思考新闻直播的未来走向,如何把握今后的新闻直播主战场[7]。
3.讨论式教学法。以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为依托,组织教学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主动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例如,2021年吴亦凡事件在全社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广泛热议,其行为严重破坏行业风气,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星的光环绝不是遮羞布和保护伞,无论是谁,一旦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惩戒。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更应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在倡导良好道德风范上做出积极表率。作为曾经的明星顶流,吴亦凡是很多青少年的偶像。甚至一些粉丝在吴被刑拘后,仍置法律于不顾要为他请愿。让学生以这一事件和现象展开讨论,思考在这一事件中,媒体应该如何作为,媒体应该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青少年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体现在哪里?
4.情景模拟教学法。课堂模拟节目策划实战,进行育人。例如,在《谈话栏目创作》一章的课堂中设置一种场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主持人(或采访记者)如何打开局面说服当事人完成一场真诚的谈话节目?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现场提问需要注意些什么?
5.实践教学法。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节目策划与个人视野及思维深度的关系,实现育人效果。本门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实践学习中,学生们将分组制作新闻节目、电视专题片、社教节目、谈话节目和娱乐节目,学生分工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期节目,包括采访、主持、拍摄、写稿、后期制作、包装等环节,学生需要团结协作,既要完成各自分内工作,还要相互配合,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吃苦耐劳、克服困难、执着创新的职业精神。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节目创作创新程度与他们个人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思想深度密切相关,也与团队相互合作、团结协作分不开,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三、实践效果评价
在进行专题片的创作时,一个小组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连续一周跟踪一位在校门口做生蚝烧烤的商贩。在征得商贩同意后,他们跟随商贩连续拍摄采访半个月,从商贩进货、清洗、备料到摆摊全流程拍摄,为了拍到商贩进货的画面,他们凌晨三四点起床赶到商贩家跟随他一起到批发市场,商贩摆摊地点不固定,他们会根据人流量奔波在不同的城区摆摊,人流量多时经常经营到下半夜。创作小组成员也跟随他拍摄他在不同地点长时间劳作,捕捉到最生动鲜活的画面,感受到拍摄对象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品格,体会到专题创作同样需要勤劳朴实、坚毅奋进、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优秀品格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一位同学在学习课程中受到老师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启发,决定自主创业。她经营了一家电商直播店铺,她牢记老师在课程中讲的创新创业的最大特点是创新,最高的要求也是创新,选择电商平台经营古代服装,虽然比较小众,但是已经有一批忠实粉丝,每月销售额突破上万元。编导2020级两个班,平均分分别为81分和85.3分,最高分92分,及格率100%,育人目标达成度为83.3%。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专业课程引入思政内容的途径。提炼专业知识模块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既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的具体落实,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新闻类专业教师要注重学习,弄懂吃透思政教育元素,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自觉把思政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做足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将课程思政融化于心、铭记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达到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根本目的,才能为未来的传媒行业提供合格的、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