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03-10吴华彪
高 非,吴华彪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规模日益壮大,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守专业情怀,提升人文职业素养,坚定技能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在高质量就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还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6所湖北省内高职院校,涵盖国家骨干、省级示范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从中抽样选取部分高职学生和教师进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
2.问卷设计。为了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本次调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分别设计了问卷,各有20道题目,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学生问卷涵盖调查者基本信息,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从学生角度如何提升等问题。教师问卷涵盖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态度、认知,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实训实习、师资队伍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问题。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二)数据来源
采用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获取数据,共有1 129名学生和120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样本均为有效问卷,有效样本回收率为100%,详见表1和表2。
表1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育较为重视。近年来,职业教育以培育大国工匠为目标不断进行改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也更加注重办学特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相结合,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培育有爱国情怀、有道德情操、有娴熟技术、有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
由表3可见,大多高职院校注重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树立工匠意识,进而将其融入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同时,学生能感知到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对学校营造的工匠精神氛围是肯定的。这说明学校积极开展的各项工匠精神教育活动,营造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发挥了教育作用。
表3 学校重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
2.高职院校师生对工匠精神较为认同。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大背景下,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了一定了解,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对工匠精神也有较好的认知。
由表4、表5可见,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有正确的理论和情感认同,能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的素养,也应该成为所有劳动者共同的价值理念。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也说明了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肯定,这为践行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表4 师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
表5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情况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融入渠道分散。调查发现,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认识,但认识途径不仅仅来自学校。87.6%通过“网络、电视、新闻”,61.33%通过“社会宣传标语、报刊”,52.11%通过“书籍”,29.29%通过“学校课堂、讲座”。网络、新闻、社会宣传对弘扬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影响较大。但信息时代,人们从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的信息比较碎片化,高职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从互联网、电视中并不能全面认识工匠精神[3]。因此,高职院校还需要拓宽、深入对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的途径,发挥好主阵地作用。
在学生问卷“您认为学校哪种方式让您对学习工匠精神起到了作用”调查中,57.97%选择“思政课程”,50.65%选择“专业课程”,48.66%选择“实习实训”,24.2%选择“主题班会”,22.31%选择“技能竞赛”,8.96%选择“校园景观”,23.43%选择“大国工匠进校园”,16.11%选择“校园官方网站、微信、QQ”,10.42%选择“校园广播、公告栏”,9.04%选择“学生社团活动”,3.7%选择“无”。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而其他途径由于深度不够,未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2.融入程度浅显。在教师问卷“学校是否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政课或公共课教学计划?”调查中,51%选择“未纳入”,21%选择“已纳入”,28%选择“正计划纳入”。可见,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比例较低,这将导致思政课不能全面讲授工匠精神内容,也就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培育。
在教师问卷“您所在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调查中,32%表示“经常开展”相关活动,61%表示“偶尔开展”,7%表示“从未开展”。可见,学生在活动感知体验中,有关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熏陶不足。
在教师问卷“您所在学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调查中,52%选择“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说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整体性,融入程度不深,无法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完整准确的理解。
3.融入条件薄弱。调查发现,只有33%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这不仅说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企业标准以及企业对高职学生要求的认识;同时,在教龄调查中,教师教龄普遍不长,他们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认识还不充分,对于教育工作也尚处于摸索期,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践行比较淡薄,因此缺乏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在教师问卷“您所在学校每年投入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经费”调查中,37%选择“无经费支持”,43%选择“0~5万”,19%选择“6~20万”,1%选择“21万以上”。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难以有效调用各项资源支持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调动教师投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性。
在教师问卷“您所在学校是否建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调查中,52%选择“未建立”,38%选择“已建立”,10%选择“正在建立”。可见,近2/3被调查学校尚未建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教师问卷“您所在学校是否建立各部门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调查中,50%选择“未建立”,34%选择“正在建立”,16%选择“已建立”。可见,已经建立协同机制的学校较少,这将无法保障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4.融入效果不佳。通过与一些合作企业交流得知,他们对高职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评价不高,说明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工匠精神品质,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效果不佳。在教师问卷“您认为所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总体情况”调查中,26%选择“效果较好”,59%选择“效果一般”,15%选择“效果不太好”。对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原因进行调查,发现缺乏耐心和专注、缺乏吃苦耐劳、理想信念不坚定占比较高,这些也正是高职学生应该践行的工匠精神品质。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扎扎实实的态度提升本领,克服浮躁、功利心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价值[4]。但从调查结果看,很多高职学生还缺乏践行工匠精神的能力,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落实对工匠精神的弘扬。
(二)原因分析
1.课程教育不够系统。一是思政课教师分析学情不透彻,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教学内容和方式,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少,甚至没有;二是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不到位,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并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影响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三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不够系统,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某一课程或活动中,导致工匠精神教育合力不足,影响培育效果。
2.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比较薄弱,学生无法从校园中获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校园文化也无法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二是校园文化比较薄弱,学生无法通过活动践行工匠精神,一些院校对工匠典型的挖掘较少,未能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校园内未形成工匠精神氛围,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
3.实践教育不够突出。一是校企合作实训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未保持一致,二者缺乏融合;二是技能比赛只在乎比赛结果和竞技要求,没有充分挖掘备赛、比赛中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未能在实践中有效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三是社会实践中缺乏工匠精神活动内容,导致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效果不佳,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入。
4.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顶层设计,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并未系统考虑,难以有效调动资源,导致效果欠佳;二是缺乏组织体系,无法保障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按时、按质推进,也就降低了培育效果;三是缺乏经费保障,一些高职院校用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经费十分有限,实训基地建设也跟不上,这也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策建议
(一)丰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在课程内容中突出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感知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三是创新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拓展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途径。
2.发挥专业课融入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作用。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有针对性地弘扬工匠精神;二是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要各有侧重;三是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能力按照一定比例纳入专业课考核中,对学生践行工匠精神起约束和激励作用。
3.发挥创新创业课融入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通过挖掘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中企业的工匠文化、个人的工匠品质,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树立家国情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到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充分用好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践行工匠精神[5]。
(二)优化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1.丰富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知行合一。一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找身边“工匠”以及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真实工作中了解和感知工匠精神;二是广泛组织相关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有利于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元协同育人。一是与企业搭建实训平台,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使学生认识到企业不但要求技术水平,更看重优秀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联合企业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企业技术名师引导下学生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3.强化技能培训,锤炼学生工匠品质。一是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弘扬工匠精神,让技术技能不仅成为个人成才的途径,更成为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精神追求;二是在职业技能认定中秉承工匠精神,强调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对细节的考核,注重引导学生对职业树立敬畏之心。
(三)建设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厚植校园工匠文化。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使学生受校园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二是在学校办学理念中贯穿工匠精神元素,让学生在学校所到之处均能接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在浓厚的工匠精神氛围中学习成长。
2.树立优秀工匠典型,突显榜样引领作用。一是要在校园中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引导学生树匠心、练匠艺、做匠人;二是要对在技能大赛和实训中涌现出的具有工匠品质的学生及时表彰和宣传,组织开展朋辈分享交流会、朋辈帮扶等专题活动,以朋辈榜样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朋辈教育的感召作用,让学生在朋辈中进行自我教育。
3.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深化工匠精神影响。一是要将工匠精神契入文化品牌建设理念中,根据专业特点,挖掘凝结在学院发展、专业建设、教学实施中的工匠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二是要大力开展工匠精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举办“鲁班文化节”“李冰文化节”等;三是要开发工匠精神文化产品,如将录取通知书、文化T恤、毕业离校册设计成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等。
(四)完善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保障
1.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一是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制定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依,实现工匠精神培育规范化[6];二是要完善协同机制,要求部门间多方联动,相互支持、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实效;三是要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工匠精神。
2.设立专项经费,提供物质保障。一是要投入到各项活动的物质保障中,如技能大赛中的宣传、耗材、场地、表彰等都需要专项经费来保障顺利开展;二是要投入到教学科研中,通过加大对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科研项目投入,提高教师研究此类项目的积极性,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3.培育“双师型”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一是要“走出去,引进来”,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师资互通,充实工匠师资力量;二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工匠精神意识,从思想上坚定“大局优先,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戮力同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一丝不苟,执着专注”的敬业品质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开拓创新精神[7];三是要通过教师竞赛与考核,引导“双师型”教师践行工匠品质,以教书匠心、匠技提高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