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新模态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03-10

辽宁高职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课堂教学课程

刘 凯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教师、教法与教材(简称“三教”) 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抓手和着力点,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国家有关部委(门) 相继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四个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现代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职教育持续优质发展。

一、传统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课上讲授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感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够充分激发课堂的活力,而且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破解传统学科体系的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围绕“做”来重构符合高职教育特征和学生特点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及“行动导向”式的教学模式。但各个学校由于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理念更新及保障机制等问题,没有深入地探究项目任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仅仅是改变了教学模式,而在授课过程中对如何有效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深入研究,同时缺乏创新,为了完成项目式教学而设计教学,缺乏创新意识,评价方式不科学,没有达到激发课堂教学兴趣、释放学生学习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没有完全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的课堂授课模式藩篱[1]。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职业院校的生源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高中毕业生、“三校生”(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而且还涵盖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多元化生源导致学生的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同时学生的求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为了追求学历提升,有的为了提升技能,有的为了继续升学。学生生源和求学目标的多样化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教学实施的主阵地,倒逼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课堂是“三教”改革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三教”改革的推进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进行,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情境,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

三、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新模态课堂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与求学目标的差异,变“以教定学”为“以教辅学”“以教助学”“以教引学”,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创设“为学而教”课堂[3-4]。以“学习导向”为特征,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丰富教学方法,设计科学高效的评价体系,力争在教学内容上打造“有用”课堂,在教学环境上打造“有景”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打造“有趣”课堂,在教学评价上打造“有效”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求学目标等个体差异,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建立有效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的渠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入到课堂中,使课堂不但成为技能提升、知识获得的地方,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提升职业素养的地方。

四、以学生为中心新模态课堂的构建途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以传授知识为逻辑起点,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求学目标的不同。新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为逻辑起点,摒弃为教而教的教育观,变“适教课堂”为“适学课堂”,以新课堂观焕发课堂生命活力,以新教学观激发课堂青春力量,以新学习观点燃课堂学习激情[3]。为此,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双向互动的“为学而教”课堂。

(一)以行动为导向,创设“合作探究”课堂

根据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课程所支撑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及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任务资源库,从知识、能力、素养、创新、难易程度和岗位对接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教师教学团队(包括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思政教师) 共同设计教学情境,做到可实施、有互动、有探究、有合作、有创新和可拓展,以任务为引领,使教学由教师单向输出变为师生交互,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分享见解与信息,鼓励学生深层理解学习内容[2-3]。将传统的课堂转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型课堂。学生在合作互动过程中,理解、吸收、迁移所学知识。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提升岗位职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探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实现手段和方式、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革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5]。根据专业特点,重构学习情境,将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爱岗敬业、精准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团队要充分进行岗位调研和岗位分析,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情境的创设方式,分析如何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在PLC 技术及应用课程中,在讲授PLC 的型号及生产厂家时,通过介绍我国PLC的主要生产厂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与新成就,延伸出我国制造业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树立“中国制造”的自信。在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电路接线实习时,结合电路安装工艺规范,对智能制造发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瓶颈问题进行广泛思考,形成和增强对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事业中。

(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具有可再现、可集成、可交互和可虚拟等诸多优势,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可以更大程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课堂的参与度[6]。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建设,或者正在依托国家、省、市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教室,开发建设虚拟仿真资源,但是如何依托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教室、虚拟仿真设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新模态课堂中去,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为此,课程教学团队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堂变得有趣,使信息技术成为新模态课堂建设的助推剂。

(四)重构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新模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离不开教学评价的同步改革和推进。研究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关键一环,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模态课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根本特征。考核评价职能由甄别向激发学生热情转变,考核目的由评估向促进教学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考核评价过程由结果评定向过程性跟踪评价转变,重构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融入到考核评级体系中[7]。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新模态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知识深度与广度、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情境设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要通过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师的培训:一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与反馈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二是鼓励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比赛,找到不足和差距,拓展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大赛成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三是通过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评价指引能力等,以保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及时性和前瞻性,并将学生职业发展软实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8]。

(六)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创新

积极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混合式、翻转课堂、OBE 教学模式、差异化教学模式等,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所授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指向是岗位核心技能的提升和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讲授法向互动法转移,能力目标从单一的专业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养提升转移。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上创新,全面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实效,真正做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质量高起来”[9]。

五、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我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双高院校”和“辽宁省兴辽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围绕“三教”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革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分享如下。

(一)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思政教师共同组建教师团队

根据课程内容,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及思政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评价体系,将专业知识学习、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工匠精神及爱国爱岗情怀培养相互融合渗透,确保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显著。

(二)将差异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习目标的差异,从教学情境设计、课堂组织、任务实施、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通过分层次教学,确保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并能够“消化吸收”,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在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将项目任务进行差异化划分,分为一般了解与熟悉(初级)、一般掌握(中级)、熟练应用(高级) 三个级别。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初级项目任务即认定为考核合格;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需要完成中级难度的项目任务;对于基础较好及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学生,需要完成高级项目任务。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打造“岗课赛证”融通学习中心

打造融专业课学习、岗位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岗课赛证”融通学习中心。

在教学环境设计过程中,在考虑完成学生基本岗位能力提升的情况下,赋予课堂教学更多职能。如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不仅可以组织课堂教学,也是技能大赛选手的培养与选拔、职业技能鉴定培训、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培训基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多维互动、多层次培养、“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训中心。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一单向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与延伸,形成多维互动、师生积极参与的有趣课堂。任何学生都可以在课上及课余时间走进实训室,完成专业项目的练习、大赛与技能鉴定的培训及创新创业作品。

(四)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我院针对各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同步建设了线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上教学资源,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如课前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完成知识点、技能点的预习,课中可以线上完成课堂小测及课中讨论,课后可以线上完成课程作业及课后反思。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观看课程的视频、微课、动画、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线上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五)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用于支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和训练,并配套建设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包括线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室。线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依托学院“在线教育平台”,开发对接智能制造职业岗位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搭建无边界教学云实训平台,支持手机、平板、PC 等各种终端形式,提高移动端自主学习和训练的能力,进一步丰富交互式教学和训练模式,同时为同类学校提供云服务成为可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以智能控制核心技术训练为主线,以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为技术手段,围绕企业典型案例,结合现有实训设备,开发虚实一体实训装置,设计系列综合训练项目和教学案例,形成模块化、可重组、易集成、能编程的智能控制虚拟仿真实训平台[10]。

(六)建设智慧教室

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实现方式,建设智慧教室。对专业群各专业课程授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研讨互动智慧教室,为师生提供“课前预习与学情分析—课中教学深度互动—课后个性化辅导答疑”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智慧教学环境。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改善传统课堂中课堂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度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探究协作能力的提升。结合图像自动跟踪技术,将整个教学过程多角度地完整记录下来,并自动上传到资源平台,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专业课程开展教学评课、教研互动、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本地优质资源。

(七)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能力本位,采用多维度、多主体的考核评价模式,将考核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手段。评价的维度包括任务完成度、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等。评价的主体包括授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等,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实现了课程评价功能的转化。依据课程标准拟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沟通协作能力等评价指标。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分别对应于不合格、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课程评价等级

(八)教师激励机制建设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及教师信息化大赛、教师技能大赛,将大赛成绩与年度绩效工资评定、晋升职称紧密衔接。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革命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三教”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各职业院校与课程教学团队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和实现方式,实现课堂、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同频共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成果、见成效、促发展的初衷。

猜你喜欢

职业课堂教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