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2024-03-10江苏淮安市合肥路小学223005张国琪
江苏淮安市合肥路小学(223005) 张国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散文单元,符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比较、揣摩、感悟语言的习惯,是发展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手段。统编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课文,同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往往在内容、情感、文体等方面相似,但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适合作为开展比较阅读的素材。从单元主题、句段、群文等方面引领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单元阅读中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
一、依托单元要素,理解情感表达的方法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指向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研读单元语文要素,发掘单元内文本之间的关联和比较点,关注每一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立足整体确定教学目标,将单元内的各篇课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单元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三篇名家名作,阅读主题为“作家笔下的动物”。在单元整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思维方法、文学旨趣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家表达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厚度、广度与深度。
(一)单元导读,勾连印证,让情感在比较中明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和本册教材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比,要求进一步提高,强调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本单元的导读阶段,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比较点:《猫》的“阅读链接”中的比较点为“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母鸡》的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比较点为“说说两篇课文(《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白鹅》的“阅读链接”中的比较点为“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基于此,教师可围绕这样的框架设计单元导读课,并制作单元结构图(见图1),让学生依此自主阅读单元课文,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框架。
图1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结构图
(二)自主导学,深度思考,让情感在比较中“可视”
深度思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文字描绘的生活表象中学会类比、联系,即透过文字体会内在的情感,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聚焦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展开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建构散文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在上一步的学习后,学生拓宽了学习思路,能够发现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直接指向比较阅读策略。由此,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导学单(见表1),指导学生通过助学系统进行比较阅读,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表1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主导学单
二、对标具体元素,体验情感表达的文学旨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各学段的标点、词语、句子等具体的阅读元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关键处进行比较,体验情感表达的文学旨趣。
(一)比关键词,知情感表达之妙趣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展开推敲与揣摩,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1.用修辞追问——可视的情感体验
【教学片段】
师:“净角”是京剧里的一种角色,也叫“花脸”。(出示京剧片段)看,这是“净角”包青天。感觉怎么样?
生1:一板一眼,很认真。
师:大家再看看咱们的“鹅老爷”出场,比一比,给你什么感觉?
生2:也是一板一眼,走路很稳。
师: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刚刚问世的时候,语惊四座,因为他的好友多是京剧票友。所以读到第一段,他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京剧中“净角”的画面,然而阔步走来的却是一只——
生:(笑)鹅。
师:净角常常扮演性格刚烈的正面角色,现在用它和白鹅做比较,就能发现作者明面上是贬低鹅,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什么?
生:对鹅的喜爱之情。这叫做明贬实褒。
《白鹅》一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不少妙趣。教师以“净角”来打比方,突破了学生的知识局限,引导学生从独特视角、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内化语言。
2.设反语询问——深度的情感浸润
【教学片段】
师:“小梅花”印其实是什么?
生1:小猫的脚印。
师: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雪地里的小画家》,大家记得里面有哪些可爱的脚印吗?小动物的脚印虽然可爱,可是踩到纸上不就把老舍先生的作品弄脏了吗?能不能换成“脏脚印”?
生2:老舍先生喜爱小猫,爱屋及乌,小猫优点和缺点在他眼里都可爱。
师:(出示古代书法作品)请大家看,这是古代书法作品里的吉祥印。我们把小猫的脚印跟它放在一起比比。
生3:还真有点像“梅花印”呢!
师:是啊,在老舍的眼里,这猫的脚印是锦上添花,是这么的漂亮和珍贵!
以上教学从“小梅花”一词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还原文本中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深厚感情。教师在看似不合情理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挖掘作家情感表达的妙趣,使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二)比关联句,品情感表达之意趣
随着信息获取、经验积累、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会更丰富、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文本前后关联的句子展开比较,让学生品味文本情感表达之意趣。
教学《母鸡》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我一向讨厌母鸡”这句话,凭借已有的经验解读文本,交流“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再引导学生借助前后关联的句子,比较母鸡前后的不同行为及作者的不同态度,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学片段】
师:老舍先生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是这样吗?找出相关词句,并做批注。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汇报——“我从( )等词句中,感受到母鸡( ),理由是()”。
生1:我从鸡雏肚子“圆圆地下垂”和母鸡的“消瘦”中,感受到母鸡对孩子的爱,理由是在母鸡的哺育下,小鸡变得胖了、健壮了,而母鸡消瘦、憔悴了。这样一对比,更能体现母鸡的艰辛付出。
师:在这段话中,这样的对比还有一处,但比较隐蔽,你能发现吗?
生2:第2 段说“它永远不反抗公鸡”,但这段中又说“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这样的变化矛盾吗?
生3:不矛盾。母鸡当了母亲,母爱的力量使它变得更加勇敢了,这就是为母则刚。
通过关联句比较,学生感受到成为母亲后的母鸡不一样了,变得非常勇敢,作者感受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自然而然地对母鸡产生了敬畏之心。
(三)比多视角,迁移运用情感表达之法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动物朋友”。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积累—模仿—创造”的路径下,引导学生多视角比较、多层级剖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第一步,前置——厘清表达方向。在第一次片段描写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确定自己想要描写的方向。小练笔要求:体会《猫》的写法,围绕一个特点鲜明的动物展开描写,尝试用多个具体事例表现该动物的某一特点。在事例的选择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特点与事例之间的关联,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动物的特点。第二步,嵌入——发散表达思维。经过对学生所选素材的统计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动物的描写集中在贪吃、调皮、漂亮、可爱等方面,相对较为单一。因此,在第二次片段描写训练中,小练笔要求有所提高:体会作家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小动物身上富有人性的特点。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写作素材,进行第二次片段描写训练,积累描写动物特点的表达经验。第三步,延展——迁移表达技巧。在第三次片段描写训练中,教师对语言的借鉴运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体会丰子恺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加入一定的侧面描写,描绘动物的特点。学生在深入阅读并迁移内化的基础上,写出了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建立三次片段描写之间的联系,先引导学生充分体悟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再回归整体,进行迁移运用,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三、引入课外内容,提高情感表达的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除了在单元内的课文学习中展开,还可以向课外延伸。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课内外文本比较的桥梁,带领学生深入对话,促使学生产生独特而精彩的阅读体验,在深悟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文学素养。
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他们很少去探寻课文背后的情感、事理。教学时,教师可在适宜的时机走出教材,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原作,了解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母鸡》这篇课文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老舍《我的母亲》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老舍的母亲受尽姑母的欺负却从不反抗,但在战火来临时,母亲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的儿女。这与教材中对母鸡的描写极其相似。阅读后,学生对母鸡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进一步体会到正是因为老舍有这样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才写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细细推敲文本语言、体会文本丰富的情感,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从而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