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2024-03-10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叶赤眼蜂白僵菌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1玉米螟生活习性

玉米螟生长阶段主要包含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玉米螟侵害玉米的主要阶段。由于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各不一样,玉米螟生存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具有一项非常突出的共性特征,那就是成熟幼虫以玉米茎秆、穗轴或根茬作为越冬地点,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后逐渐生长为成虫,随后在玉米上进行繁殖产卵[1]。因此,当进入6月中下旬后,玉米螟的卵开始成长为幼虫,此时是玉米幼苗心叶期阶段。由于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潮湿的生物特性,而玉米种植环境及心叶叶肉又恰好符合这两项要求,因而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幼虫往往会进入玉米心叶内进行取食。当玉米进入开花期时,小花和嫩穗不仅具有更大的着卵空间,并且种植密度更大,玉米螟幼虫成活率更高,其对玉米产量的危害也将更大。

2玉米螟为害症状

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具有趋糖性、趋触性、趋湿性、背光性等特点,在侵入玉米幼苗和花叶初期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在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幼虫会在嫩叶上爬行,从叶片表皮开始进行取食,随后逐步侵入到糖分更高的心叶内部进行取食,使玉米心叶在外表上呈现出排粪孔现象。当被侵害的叶片展开后,将会呈现出半透明、不规则的薄膜状排孔,严重受损的叶片将呈现出破碎的状态,被风吹动后将会掉落甚至碎裂飞散。进入开花期后,玉米螟将会从雄穗穗苞进入到雌穗上,取食雌穗的花丝及嫩苞叶,尤其是甜度较高的玉米嫩粒更容易受到侵害。导致雌穗发育不良,玉米成熟后出现空粒、瘪粒甚至霉烂的情况,导致玉米整体产量严重下降,玉米粒品质也受到负面影响[2]。

3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3.1基础防治技术

从玉米品种、耕作、管理等基础技术着手,改良玉米抗虫能力和防治环境,从根本上减少玉米螟危害。首先,应选择抗虫品种,例如郁青358不仅可以抗玉米螟,而且对于茎腐病、锈病等常见病害也有着一定抗性,在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区域可以引入种植。其次,改善玉米种植环境,采取焚烧、沤肥等方式对收获后的玉米根茬、秸秆、穗轴等进行综合处理,破坏玉米螟幼虫的越冬环境,从而灭杀玉米螟虫源。第三,改进玉米耕作季节和模式,根据当地气候和季度进行春播和夏播调整,断绝玉米螟食料来源,在有条件地方可以探索采取玉米与小麦、花生、红薯套种、套作、间作等方式,错开农作物生长周期与玉米螟生活周期,尤其是避开玉米螟幼虫为害期,从而保证玉米品质和产量。

3.2生物防治技术

在自然界,玉米螟虽然对玉米生产有着极大威胁,但其本身也有天敌,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控制玉米螟数量。首先,可以引入赤眼蜂进行防治。赤眼蜂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中原、东南沿海等地区,主要通过寄生的方式来进行虫害防治,其寄主昆虫包括玉米螟、烟青虫、棉铃虫等,是十分常用的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手段。种植户将赤眼蜂投放于玉米田后,赤眼蜂将会在玉米螟虫卵上寄生自身幼虫,而赤眼蜂幼虫出生一般会比玉米螟幼虫早20 d左右,可以破坏玉米螟虫卵,并且还能够进行二次寄生,有着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需要在7月中上旬投放赤眼蜂,此前越冬的玉米螟幼虫化蛹率基本能够达到20%,向后推迟5~10 d后投入赤眼蜂将能够达到最佳的防治率。投放标准为30万头/hm2,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批次投放。其次,可以引入白僵菌进行防治。白僵菌防治技术不同于赤眼蜂,虽然都是采取寄生的方式进行灭虫,但白僵菌的破坏对象不是玉米螟虫卵而是幼虫。只要玉米螟接触到白僵菌,就会形成寄生关系并逐渐缺水、僵硬最终死亡,灭虫效果十分明显。在玉米螟虫卵孵化关键时期,种植户可以按照每公顷0.75 kg的标准投入300亿/克白僵菌粉剂,并与30 kg拌土混匀,可以发挥出较好的虫害防治效果。为了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种植户应直接将粉剂投入到玉米心叶中,一般每株剂量为1~2 g,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每隔1 m2设置1个自动喷雾机点位,实现全自动喷洒。第三,可以引入昆虫性引诱剂进行防治。该方式利用生物诱导性,在玉米螟交配期对雄性玉米螟成虫进行诱捕和诱杀,使玉米螟交配量大幅下降,减少害虫繁殖数量。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一般宜在5月中旬投放性引诱剂,根据玉米品种和当地环境进行相应调整。如甜玉米秸秆堆标准是每20 m2放置1个诱捕器,使气味能够均匀分布在种植区域内[3]。

3.3物理防治技术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选用物理防治技术既能够达到虫害防治的目的,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从目前的技术条件看,主要可以采取高气压泵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其中,泵灯原理是利用玉米螟趋光性特点,在玉米间内选取没有遮挡的位置放置泵灯,每隔100~150 m放置1个抓捕池,其直径一般为1~1.5 m,每个抓捕池内注满水并投放50 g洗衣粉,可以对即将产卵的玉米螟成虫带来良好的灭杀效果。杀虫灯原理则是综合运用生物和物理技术,用性引诱剂模拟玉米螟的交配信号,吸引发情期的成虫然后再灭杀。

3.4化学防治技术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以农药喷灌为代表的化学防治技术发展得更加成熟,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必须要科学选择防治时期及药剂,确保最佳的防治成效。在心叶末期,可以选择1.5%辛硫磷颗粒剂,按照1:15比例与细煤渣拌匀,或选用1%辛硫磷顆粒剂,每公顷土地用15~30 kg药剂与5倍细沙土混匀,还可以选用0.3%辛硫磷颗粒剂,按照每株2 g的标准将药剂撒入玉米植株喇叭口内,从而达到提前预防、源头治理的防治效果。若当地玉米螟虫害十分严重,种植户还可以在玉米雌穗吐丝达60%时,在雌穗穗节上面2片叶叶腋及穗顶花丝上投放上述药剂,或者在玉米蕊上及果穗上部叶腋、叶腹部滴洒60%敌敌畏乳油等药剂[4]。在害虫发生初期,种植户可以选择3.2%甲维盐氯氰菊酯,按照每公顷750 g的标准进行投放,或3%甲维盐虱螨脲,按照每公顷300 mL的标准进行投放,可以有效杀灭虫卵和幼虫。当虫害严重时,可以按照450 mL/hm2的标准投放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或300 mL/hm2的标准投放氯虫苯甲酰胺,用药后只需要经过1 h就能够见到大量死虫,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做好玉米螟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整体产量,保证玉米优良品质,真正实现增产、增收。当然,玉米螟防治既要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需要种植户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防治,避免单一使用化学药剂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进而建立玉米螟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青.玉米种植中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10):76-78.

[2]王向娥.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48-50.

[3]孟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3(1):82-83.

[4]余金咏,周印富,林小虎,武宝悦.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落卵及为害情况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2):58-60.

(河南省范县农业农村局郝福丽)

猜你喜欢

心叶赤眼蜂白僵菌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分期播种对西藏甘蓝型油菜心叶出叶速度的影响研究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白僵菌对酚类转化及僵蚕中4-O-甲基葡萄糖苷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的研究
白僵菌防治温室大棚白粉虱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