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职业启蒙课程“走读三百六十行”的设计与实施

2024-03-10薛薇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设计

薛薇

[摘要] “走读三百六十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是一门通过职业微课和职业体验形式开展的校本实践德育课程。海宁市海洲小学从方案、实施、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组织、推进与落实,将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三类课程相整合,以“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为主体,形成一套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实施和评价策略,完善了学校课程建设,并让学生从小就对人生发展具有初步的思考、规划与追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为良好的生涯发展夯实基础的阶段。《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为“10后”,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更成熟、改革开放成果更丰硕的时代,他们渴望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与学习。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引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如何实施?如何体现校本特色?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基于此,海宁市海洲小学开展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即“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它是以“走读体验”为形式,以感性了解不同职业,尊重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为重点,全学科整合的实践德育课程;旨在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开展家、校、社联动的走读活动,在活动中链接生活,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形成对当下职业的初步认知和未来职业的憧憬,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全科整合,创构课程方案

学校围绕“循伊笃行,抱德炀和”的办学理念,“正气、明理、乐学、行健”的育人目标,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以启蒙的眼光深入挖掘教育中的职业元素,与全学科相整合,构建了小学职业启蒙“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

(一)调研与分析,明晰课程定位

2020年2月,学校利用寒假进行了多个层面不同维度的头脑风暴,明晰了“走读三百六十行”职业启蒙教育思路。随后,面向家长、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994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通过统计和分析发现,80.2%的家长和88.6%的教师认为学生对职业启蒙教育是非常感兴趣的。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形式,教师倾向于选择学科课程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家长则更多选择进入体验馆进行亲身体验。学校通过梳理,结合前期的思路,起草了课程方案,明确该课程的定位是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学校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即与全学科相整合,并且以“走读体验”为主要形式,基于学校“正、责、礼、毅、诚”的五字育人目标,构建“学军、学工、学服务、学农、学商”五大走读领域,创生出校本特色。

(二)整理与链接,确立课程目标

目标体系是课程的核心,是“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选择的依据,也是进行评价的标准。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相关意见,学校将课程总目标定为:认知课堂中,感性地了解不同职业,让职业启蒙教育深入学生心中;实践体验中,感受各种职业的苦与甜,学会正气明理、乐学行健;反思对话中,尊重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抱德”之路,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發展。因此,依据课程特色,学校将课程总目标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成长培养目标,二是走读领域目标。

1.成长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生涯发展中关键的三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为重点,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表1)。

2.走读领域目标。海洲小学塑造的少年儿童具有“正”“责”“礼”“毅”“诚”的“五字”德和品质,本课程围绕“五字”品质塑造规划“学军”“学工”“学服务”“学农”“学商”五大领域来实施,确定了如下表2的走读领域目标。

(三)梳理与设计,创生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确定后,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研发。为达成目标,必须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走读性、体验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成为更好的自己。

1.凸显学科融合。“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综合语文、数学、科学、心理健康等学科知识,将学科和走读结合在一起,突出“五育融合”特征。在走读前,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职业了解”“自我观察”等课程,从语文、数学等课程中不断寻找相应的内容,盘活走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走读“资源包”。比如,小学数学学科中的银行职业体验:向孩子们介绍“银行”职业、“货币”的认识和换算,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走读中,开展“小小银行家”职业体验,亲身体验这一职业;在走读后,开展“跳蚤市场”项目化活动,让学生体验买卖的过程,产生职业向往,有机地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2.形成校本特色。依据“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目标、学校“正、责、礼、毅、诚”五字育人目标,规划五大走读领域,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学校组织核心团队对家长的职业进行梳理,再根据行业性质进行分类,最终形成“海宁市海洲小学家长职业资源库”。同时,挖掘周边资源,和海宁特色实践基地合作,形成校本特色课程(如下图)。“学军”参观海宁市海洲街道消防站、交通指挥中心、海宁市神龙湾研学实践基地,体验军人的英勇和飒爽英姿;“学工”走进海宁长安酱园、海宁市博物馆、海宁劳模工作室、电子产业科创中心,感受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碰撞;“学服务”从酒店服务到社区工作者,再到杭海城际铁路,感受他们的专业和敬业;“学农”走进黄湾橘乡,了解云龙蚕桑技艺,体验农民艰辛的同时传承家乡文化;“学商”走进周边各大小银行、海宁农批市场、负有盛名的海宁皮革城,感受海宁特色产业,学习新兴销售模式。

(四)走读与体验,规划课程方式

“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突出体验性,邀请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介入课程建设,建立特色鲜明的体系。学校组织各年级、各班级根据活动方案进行实践,对参与实践的教师、家长、社区基地负责人、学生进行访谈,对已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论证与分析。经过实践论证,编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走读三百六十行》校本教材,教材围绕“行前课”“行中课”和“行后课”三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设2-4个活动任务,以真实的活动情境为依托,预设了走读过程中需要的准备,可能遇到的困难,小组团队建设与交流、个人走读实践随记与反思等内容,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走读活动,亲身体验,深刻感悟,并且采用多元评价形式,促进课堂学习与走读探究深度融合,获得职业真实体验,发现一切美好。

二、灵活多样,创新实施途径

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走读体验”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渐进式的亲身经历,提倡主动探究。学校将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从课堂出发,进入社会,再回归课堂,在宽广的体验与发展空间得到教育。

(一)行前了解,培养职业认知

行前课堂是帮助学生对即将走读的对象、环境建立初步认知,为行中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知识或技能储备。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学科育人特点,各学科教师积极发挥专业技能,提升走读项目的职业认知,开阔学生视野。

1.疑惑生问,开阔职业视野。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一门职业的提出就是问号生成的过程。我校将行前课程融入基础性课程、劳动课程、家长学校课程等,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优势,体现全员育人理念。如高年级的“茶香飘满园”茶农职业体验,语文老师会讲解和茶有关的古诗词或历史故事,进行茶文化熏陶;音乐老师和学生一起边唱边跳《采茶舞曲》,让学生初步感知茶农职业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前往探究的兴趣。

2.故事搜索,提升职业广度。职业故事是帮助学生认知职业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对职业知识进一步感知的表现。因此,我校在行前开设“职业小故事”课堂,帮助学生搜集职业知识,认知职业。如低年级“我是小小消防员”职业体验,邀请海宁市海豹救援队队长李同学的爸爸及他的队员们来校,开展一次“亲子课堂”活动,讲述日常工作,展示器材使用,分享救援故事。此外,还进行现场互动,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职业的认识。

(二)行中体验,激发职业理想

这阶段是“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的核心。教师全程参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当学生碰到困难或是困惑时,及时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职业,获得职业技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1.校园职场,模拟职业角色。校园是职业体验的主阵地,我们有意识地创造职业启蒙空间,搭建了“德和超市”“哈哈农场”等校内职业体验馆,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职业现场”。学校又对校园活动重新进行梳理、整合、设计,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创设了教育性、人文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职业启蒙教育主题活动。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主题月活动(如表3),每两个月一个主题,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2.校外实践,探究职业内涵。学校摸排周边社区资源,筛选出能够容纳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且与学校距离适中、拥有一定经验的接待员和講解员的单位。目前,学校已与多家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每学年涵盖一至六年级共计12次的基地研学职业体验活动(如表4)。学生可自主选择对应年段的职业活动主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不同职业的道德认同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行后感悟,生成职业倾向

这是“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的内化,帮助学生深化职业认知,升华职业情感,让走读的成果最大化。学校搭建了多样平台,创设“职业周”等展示形式,让学生把走读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积极表达出来,在活动经历中获得自我认知,生成职业倾向。

1.分享展演,历练职场新人。最美的课堂在路上。分享展演是对职业体验活动的总结和提升。学校特设“职业故事会”“职业辩论会”“职业点赞会”等,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总结成果,用多种形式交流自己的体验,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如“皮革城之旅”,在年级里来一场角色扮演,当一回“带货小达人”,活动结束后分享心得,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内化职业认知,加深职业感悟。

2.拓展调研,挖掘职业深度。小学生的问题学习和研究正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因而职业启蒙教育也可采用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于是,我校依托行前、行中课堂,在行后开展“职业调研”活动,增强学生职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比如,“皮革城之旅”后,组织开展“商人职业”调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充分、全面的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弥补前期认知的不足。

三、多元展评,完善评价体系

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收获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本课程遵循“大德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成长聚智,评价队伍多元

本课程基于学生主体性、社会性双向构建特征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从学生、家长、教师等层面实现评价队伍的多元化。发挥各队伍的互补作用,提高“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的效度。

1.自评互评,还原职业真实。将自评、互评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其中,对学生实践中的自我评价方式给予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及时性的,能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还原走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补充对职业的认知。

2.家长教师,给予职业自信。教师的评价是对走读过程的展现,是客观性的;家长的评价是对学生主体的肯定,是激励性的。这两方面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家长、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和活动成效(如表5)。

(二)成长启慧,评价过程全面

围绕“走读三百六十行”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努力的程度及过程中的探索、创意、思考等。

1.项目档案,深化职业理解。学校建立学生的“走读档案”,每月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填写每月参与家庭职业体验的次数、体验的时间、体验的收获等。家长撰写评语,班主任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帮助学生从职业技能的感悟走向职业责任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任何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坚定职业信念,获得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育学生的职业情怀。

2.奖章激励,提升职业价值。学校开展奖章激励,从分享到展演,从个人到班级,分层设置,逐级提升。比如,班级召开微班会,讲述职场故事;年级开展微报告活动,面对面对话;校级举行微职场、职业展示会等活动。学生或班级被评为“职业小达人”“优秀职业组织奖”的可获得20德和币,达到90德和币便可获得一枚“自足章”,以此让学生与多方对话,进行观点碰撞,深刻感悟不同职业的职业精神,提升职业价值。

(三)成长赋能,评价形式多样

在学生评价方法上进行精心设计,关注学生参与职业体验的过程和认知发展水平,把握职业价值引导,力求体现多样性。

1.雷达蓝图,升华职业情感。雷达蓝图是终结性评价的体现,旨在对一个学生一学年或是整个六年来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既包括走读任务单、走读评价表、走读展示单等,又包含了学生各主题活动的成果。可以说,一张学生职业启蒙雷达蓝图,是学生的职业启蒙成长轨迹,为探索自己的职业志向做好认知准备。

2.自我规划,培养职业理想。以雷达蓝图为指引,在教师、家长的合力下,理解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大价值体认的目标,从对职业的感悟发展到对职业的期待,畅想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形成专属的职业志向书,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教基一〔2016〕8号,2016-11-30.

[2]夏婧.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10).

[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4-30.

薛 薇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