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2024-03-10张宏波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校园欺凌留守儿童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在校园中面临的欺凌原因,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营造友善的班级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等,呼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校园环境,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班级管理;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策略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教育一直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许多儿童无人照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和情感关怀方面更为匮乏,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因此,教育工作人员要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科学应对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

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缺乏来自家长的指导,也没能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是校园欺凌现象的“易感”群体。校园欺凌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问题,是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综合体现,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都难以体会到情感的温暖。这种孤独感让留守儿童变得脆弱且易受伤害,成为欺凌者们的攻击

目标。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失当。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塑造儿童品格的重要环境力量。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离家,一方面,父母出于“补偿心理”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享受,对于孩子的问题缺少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容易纵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和排斥,进而酿成被欺凌的后果;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亲密的沟通和父母的陪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在学校中会表现得更加内向、胆怯。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家庭关怀的状态中,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剧,使得留守儿童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此外,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还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中,我国农村不满18周岁的留守儿童有6000多万;到2016年,在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的摸底排查中,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902万人。由祖辈监护的儿童约有805万,占89.3%。直至现在,由于资源的缺乏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在具体的解决措施上还存在许多困难。监管的不力和帮扶救助机制的不通畅,使得欺凌行为有了可乘之机,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二、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班级干预策略

由于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较为严重,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没有采取科学的干预策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及农村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上文所提到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欺凌的原因,本文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朋,他们监护的责任感和防范意识都不够强,监管常有不到位的地方,这时,留守儿童往往只能独自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而留守儿童自身又缺乏自我保护和求助的意识和能力,伤害就很容易形成。因此,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是有效干预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纽带,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怀,留守儿童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重视与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情感纽带。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其次,畅通留守儿童的表达渠道,增强其归属感。由于长期缺乏与家人交流的机会,留守儿童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缺少归属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来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表达情感,并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可以设置情感交流的时间,鼓励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同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这样,留守儿童将逐渐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二)建设和谐友善的班级文化

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互帮互助的友善氛围。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互相尊重,彼此关心。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展示学生的互助行为,增强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合作解决问题,同时激励班级成员互相支持,共同进步。这种氛围的培养不仅能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还能促进留守兒童与其他同学间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少与人交流,导致其容易在情感表达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建立班级内部的反馈渠道,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意见、提出建议,是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相互理解、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有效

途径。

再次,积极引导班级成员正确看待同学间的差异,尊重多样性。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家庭原因,可能被孤立和排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班级成员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提倡大家对他们多加尊重和包容。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成员参观农村地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促使班级成员更加关心彼此,主动承担起保护和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

最后,建立健全的班级监督机制。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明确校园欺凌行为的界定和不良影响,与学生一起制定相应的班规,招募班级安全员,学习校园欺凌行为的应急处理方式。同时,为留守儿童建档,畅通与家庭、社区的信息渠道,定期请留守儿童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心理干预。

(三)创生主题班会教育形式

主题班会是指根据特定的主题或议题召开的班级集体活动,旨在促进班级凝聚力,发展学生个体潜能,解决班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从班级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来干预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召开主题班会前,班主任可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摸清底细,把握问题的核心。这一步是了解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深入了解并分析问题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和方案。主题班会应该结合案例展开,借助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例如,以“校园暴力,我们一起说不!”这样一个直观而震撼的主题,明确校园欺凌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持有明确的态度,进而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享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来分享身边的校园欺凌现象,通过讨论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增强留守儿童对此问题的认知和反思。

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同时,班主任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明确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使留守儿童在班会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主题班会还应当与其他相关教育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例如,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或专家为学生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解决方法,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讲座,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主题班会的结束阶段,班主任应当总结班会内容,激励学生将班会中的思考和行动付诸实践。例如,设立班级荣誉榜,督促学生遵守班级行为规范,对参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干预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提升班级凝聚力,解决班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搭建有效的家校互动平台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本单元,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与学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这个小组由学校的心理老师、班主任、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小组成员可以共同讨论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会议中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具体情况,确定哪些学生是欺凌者,哪些学生是受害者,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个别干预计划,为受欺凌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家长会不仅可以向家长们普及有关校园欺凌的知识和解决方法,还可以邀请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相关的经验和教育理念。通过家长会,家长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上学的情况,并与学校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发布相关的教育新闻和资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并向学校反馈问题、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合作也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营造友善的班级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干预校园欺凌问题,给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与自尊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课题编号:DHA20037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辛志达,石艳辉,闫卫莲.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

[2]冯达飞,张香兰,曹文等.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对欺凌卷入者及中小学教师的访谈[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01).

张宏波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校园欺凌留守儿童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失落的一角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