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2024-03-09任莉萍张思琪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动植物

任莉萍 张思琪

(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五育融合”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1],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发展要求,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方向之一[2]。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把握五育和各课程之间的融合点,构建融合机制。

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是植物学、动物学及生态学等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3],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解各生物的外形特点、栖息地环境和生活习性,拓展形态学、系统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范围;要求学生学会标本的收集、制作、识别和保存的方法;让学生深入接触大自然,感受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4]。

在实习过程中包含许多“五育”元素。本文主要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对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模式进行探索,以提升野外实习的育人质量。

1 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目标

1.1 加深知识理解

课堂教学的客观条件有限,学生只能通过想象来理解所学的知识,而实地实践能够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观察和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物种和生活习性,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纽带[5]。标本采集、鉴定、生产和动物生活习性观察研究等内容大多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而通过野外实践,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和观察各种生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1.2 增强环保意识

野外实习的地点一般都是自然保护区,其包含大量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群落和重点保护动植物[6]。在野外实习之前,应教育学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乱丢垃圾,不污染水源,不破坏动植物栖息地等[7]。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观察动植物,了解当地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现状,掌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师讲解当地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增强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加深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1.3 提高综合素质

野外实习的条件较为艰苦,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其应变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以及动植物的研究方法,提升其工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8]。

2 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五育融合

2.1 德育

德育至关重要。在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实习地的条件比较艰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使整个实习队伍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的整体,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9];强调野外实习的地点一般都是自然保护区,存在大量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群落和重点保护植物,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不乱丢垃圾,不污染水源,不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着重介绍中国特有的动植物,使学生产生自豪感。

2.2 智育

智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形成基本实践技能,增长知识和见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10]。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群体,可以巩固和拓展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激发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思考能力。野外实习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亲缘关系等知识,加深对形态学和解剖学的了解以及常见动植物的鉴定等,学习并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识别物种、独立设计和实施小课题的能力,了解生物各类群的观测方法和研究技术[11]。

2.3 体育

在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身体锻炼、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等,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需要长时间步行,穿越密林,攀爬高山,甚至是冒雨前行。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传授学生运动技巧。

2.4 美育

美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创造美的能力。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感受动植物的形态美,而且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能直观感受到自然之美,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拍照、作画等形式来创造美,加深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2.5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传授综合技术知识,还强调其在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功能,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科学精神、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昆虫的采集和标本制作等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走进山野,认识栖息其中的各种昆虫,学习正确捕捉昆虫的方法,并成功捕捉昆虫[12];回到驻地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昆虫标本的制作,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

3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3.1 完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所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等基本要求,是实施教学与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表1)。按照五育融合理念,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科学制定动植物野外实践大纲,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增加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生长分布特点,总结和概括生物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增加野外实践中全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13]。通过更新和改进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表1 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及结果

3.2 确定实习教材与基地

实习教材是对实习过程的指导,高质量的实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实现实习目标。参与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野外实习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并结合实习基地的生物类群来编制实习教材。实习教材不仅要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等基础知识,而且要涵盖动植物形态结构观察和动植物特征鉴定等内容。动物学部分主要有昆虫采样与标本制作、水生生物捕捉与鉴定、鸟类生态系观察和夜间动物观察等,植物学部分主要包含植物类型的识别方法和特征,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等内容[14],增加了环境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探索性任务,启发学生思考、创新,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实习基地要因地制宜,配备一定的交通和生活设施,并且要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指导野外实习的教师应该熟悉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向学生说明实习注意事项。另外,还须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参与指导,为学生补充更多专业知识,提升野外实习的质量。

3.3 融入五育理念

野外实习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实践素养和创新意识,而且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智育方面,通过野外实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得到了发展;美育方面,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看到形形色色的动植物,提升了审美观念;德育方面,野外实习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方面,在实习过程中要步行上山或进林,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劳动教育方面,采集和制作标本能够促使学生劳动,培养其科学精神。总之,野外实习包含许多五育元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将其巧妙融入实习全过程,充分发挥野外实习的育人功能。

3.4 完善考核办法

传统的野外实践考核方法主要是动植物鉴定和标本制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全面[15]。因此,要完善全方位、多样化的考核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考核中,不仅要注重对野外实践结果的评价,还要增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实习过程中的出勤率、组织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每天的实习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分享实习收获,进行实习总结,这其中也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意识进行考核。实习结束后,通过自主课题和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检验野外实习成果,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习小论文,并进行小组论文答辩以及优秀论文评选等,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以上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

4 结语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步骤,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野外研究工作的方法;掌握各类动物标本的采集、测量、制作和保存的方法,学会使用检索表鉴定动物种类,认识常见的代表性动物;了解动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将五育融合到野外实习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磨炼意志,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本文以“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优化实习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5 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动植物
动植物新视界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