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栖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保护对策

2024-04-01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样方鸟类植被

杨 光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龙栖地湿地公园位于安徽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总面积573.71 hm2,其中湿地面积454.4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9.2%。龙栖地湿地公园拥有发育良好的水生植被及较多的湿地动物,其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文采用样方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龙栖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多样性调查

为综合反映湿地内植被的分布及生长情况,野外样方调查数据类型主要为草地、农田以及库塘,选取能代表湿地植被状况的样方进行测定[1]。调查样方设置原则:尽可能选择可以代表整个区域的植被生长状况的样方,在考虑交通可达性的同时,样方尽可能设在不同的地貌类型上,以充分反映不同地势、地形条件下植被生长状况。针对不同生境的样方进行补充调查,设置10 m×10 m乔木样方,4 m×4 m灌木样方,1 m × 1 m草本样方,调查并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盖度、频度和高度,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对物种名录进行分类和整理[2]。

1.2 动物多样性调查

根据龙栖地湿地公园不同的生境类型,结合不同动物的生态习性,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或区域设置样带进行调查,参考相关文献对物种名录进行整理[3]。

对于湿地鸟类,主要采用样线调查法。根据调查区域的环境状况设置调查路线,尽量覆盖不同生境,于5:30—8:30和16:30—19:30时间段,以1.5~2.0 km/h的速度步行,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单反相机拍照和记录。对于湿地水域及周边沼泽湿地,选取不同大小、形状的样方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双筒或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拍照和记录,对重点水鸟(如雁鸭类和鹭类等)进行数量统计[4]。

在鸟类调查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样线范围内出现的其他动物,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各类群进行统计。对于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参考文献资料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多样性

2.1.1 植被类型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植被的基本单位是由植物群落构成的。热量、水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要素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不同区域的水分、热量、温度和光照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植被类型也各不相同。龙栖地湿地公园植被分为3 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类型或亚型和35个植物群系[5]。

2.1.2 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根据调查,该湿地公园内有陆生维管束植物216种,隶属于73科177 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在区系分析时,对其中栽培种和外来植物种的27种、世界分布为主的42 种不作统计。龙栖地湿地公园内纳入区系分析的147种植物区系分布特点如下。

(1)泛热带成分比较丰富,有31种,占总种数的21.09%,是该区系的次主要成分,如青葙属(Celosia)、牛膝属(Achyranthes)、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大戟属(Euphorbia)、铁苋菜属(Acalypha)和苘麻属(Abutilon)的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等。

(2)热带植物不多,如旧世界热带分布有乌蔹莓属(Cayratia)、楝属(Melia)等。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

(3)北温带成分比较丰富,是该区系的最主要成分。有48 种,占总种数的32.65%,如柳属(Salix)、荠属(Capsella)、蔷薇属(Rosa)、蓟属(Cirsium)、苦苣菜属(Sonchus)和稗属(Echinochloa)等。

(4)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分布不多,有桑属(Morus)的莲属(Nelumbo)、菰属(Zizania)和蛇床属(Cnidium Cusson)等。

(5)旧世界温带分布,部分代表种有窃衣(Torilis scabra)、宝盖草(Lamium amplexicaule)、续断菊(Sonchus asper)、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野燕麦(Avena fatua)等。

(6)温带亚洲分布,具有4 属5 种,如乌蔹莓属(Cayratia)和爵床属(Rostellularia)。

(7)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只有1 属1 种,即荔枝草(Salvia plebeia)。

(8)东亚分布,有翅果菊属(Pterocypsela)和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等。

在龙栖地湿地公园湿地植物中,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占68.71%,热带地理成分次之,占31.29%,与该地所处的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相一致。区系分析表明,该区系植物具有以温带为主、热带为辅的暖温带性质。

2.1.3 珍稀保护植物据调查,该区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种,即野大豆(Glycine soja)。野大豆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但分布较零散。野大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如耐盐碱、抗寒和抗病等,可利用野大豆的种质资源开发更多更优良的品种[6]。其营养价值高,是羊、马和牛等牲畜均可食用的牧草。龙栖地湿地公园的野大豆未成片分布,仅在路边或田埂有少量分布。

2.2 动物多样性

2.2.1 鸟类多样性在龙栖地湿地公园区域内共记录了鸟类134 种,隶属于14 目47 科。在134 种鸟类中,雀形目有60种,占湿地公园内分布的鸟类种数的44.8%,其中,鸫科有8种,是种类最多的一科。非雀形目鸟类74 种,其中鸻形目有25 种,是种类最多的目,占非雀形目鸟类种数的33.8%。由此可见,湿地鸟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龙栖地湿地公园内分布了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包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红隼(Falco tinnunculus)、鹗(Pandion haliaetus)、燕隼(Falco subbuteo)、领角鸮(Otus bakkamoena)、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东方草鸮(Tyto cap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和黑鸢(Milvus migrans)。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20种,包括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绿翅鸭(Anas crec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金腰燕(Hirundo daurica)、家燕(Hirundo rustica)、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灰喜鹊(Cyanopica cyana)、星头啄木鸟(Picoides canicapillus)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

2.2.2 其他动物类群多样性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记录其他的动物类群如下。鱼类8 目13 科38 种,以鲤科为主,主要经济鱼类有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鱼(Siniperca chuatsi)、鲤鱼(Cyprinus carpiolinnaens)、鲫鱼(Carassius auratus)、鳊鱼(Parabranis pekinensis)、翘嘴红鮊(Culter alburnus)、鲢鱼(Hupophtalmichthys molitrix)和鲶鱼(Silurus asotus)等。两栖类1 目3科6种,其中代表种有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和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等。

爬行动物3目6科9种,其中常见种类有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和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等。哺乳类5 目6 科13 种,其中常见种类有草兔(Lepus capensis)、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等。

3 湿地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龙栖地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该公园有陆生维管束植物216种,隶属于73科177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这些植物生活型多样,包括挺水、浮叶、湿沼生、沉水和耐湿植物。脊椎动物资源有75 科200 种,基本涵盖了皖中地区各种典型生境的物种。同时,湿地公园河道两岸的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湿地植被保存良好,种类丰富,为湿地鸟类、两爬类及兽类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7]。该公园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策略如下。

3.1 增强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保护湿地、利用湿地的生态价值,须建立新的生态观、资源观和环境观[8],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其湿地保护意识。同时,应尽快制定龙栖地湿地公园管理与保护办法,依法对湿地进行管理,避免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人为破坏。

3.2 采用乡土树种和原生性植被

湿地公园建立时,植物的选择会影响植被营造或恢复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护成本等。植物的选择应以保持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为原则,以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坚持适地适树和地域性风格,多采用乡土树种和原生性植被[9]。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湿地公园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既可以美化湿地,又可以为水鸟提供巢穴和栖身之用。为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引种驯化适合本地栽植的树种。需要注意的是,浮叶植物的应用须限定在可控的范围内,如部分池塘或静水区,避免其自然生长导致生态失衡。

3.3 增强生境异质性

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生境异质性密切相关,因此,在保护现有物种的基础上,应尽量增加适应本地生长的植物品种,并营造适合动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维护和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10]。此外,应按植物群落结构要求选择适生植物。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要求,以水生和湿生植物为主,结合适生陆地植物,并选择特色观赏植物,建造乔灌草合理搭配、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不同的污水性质选择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的湿地植物。湿地区域内的植被景观建设应以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植物种类的选择及配置应考虑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非湿地区域可选择季相特征明显、景观效果较好的乡土植物营建植物景观。

3.4 防治外来入侵种

建立健全评价区植物保护、检疫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机构,增加人员和经费,形成覆盖评价区的外来生物入侵监测网络。监测点负责人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迁移、蔓延和扩散等进行实地监测,特别是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和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等重点入侵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并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同时,收集、整理和分析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生物动态,并形成预警报告。

3.5 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湿地保护区通常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龙栖地湿地公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 种,即野大豆,其具有抗寒、抗病害、耐盐碱和营养丰富等优良性状。对野大豆等物种的保护建议如下。(1)挂牌。对野大豆等物种进行挂牌,既能达到宣传效果,又能起到警示作用,以免其被误认为是杂草而被剔除。(2)移植。沿岸划定部分区域进行移植,加以复壮。为更好地保护濒危动植物,建议恢复龙栖地湿地中“乔—灌—草”生态景观,构建“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组成的水域生态系统,形成水域分片、重点突出和定点保护的格局。

3.6 实施小流域净化工程

龙栖地湿地公园水域面积适中,水体深度不够深,应该根据需要,适度清淤,增大水域面积,使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繁茂生长。同时,通过小水域环境净化工程,确保水质良好,注重各个季节水量的补给和排放。

3.7 建立环境监测评估制度

首先,建立预防监督体系,在湿地公园内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月报制度,监测内容包括温度、空气质量、水文和水体污染情况。同时,监测候鸟的迁徙时间、规模以及外来杂草的入侵情况。其次,建立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如湿地公园水体和水质的动态变化、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等。最后,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应用环境保护和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确保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相协调。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样方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龙栖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湿地公园范围内有陆生维管束植物216种,隶属于73科177属,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脊椎动物资源共有75科200种,基本涵盖了皖中地区各种典型生境的物种。本文通过对龙栖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样方鸟类植被
善于学习的鸟类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当年出苗效果的影响
典型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灌草丛植物多样性研究
云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鸟类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