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翻译技术作用下翻译模式的新发展探究

2024-03-09于莉

人民长江 2024年1期
关键词:译者研究

于莉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当代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一种全新的翻译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流程、效率和质量,为翻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现代翻译技术已经实现了从单纯的文字转换到语境理解、文化适应的跨越。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然而,机器翻译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翻译,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人机协同的翻译模式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模式下,机器翻译能够快速处理大量信息,提供初步的译文,而人工翻译则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修正和优化,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种模式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也保证了翻译质量,使得翻译行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全球化的需求。此外,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翻译教育的变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将翻译技术与翻译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由王华树撰写的《翻译技术研究》一书,对当代翻译技术及其影响下的翻译模式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书从技术视角出发,全面梳理了翻译技术的历史演进和最新发展动态,深入探讨了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庫技术等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同时,作者还从文化、语言、认知等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翻译技术在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该书还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人机协同、云翻译、智能翻译等新型翻译模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前景。《翻译技术研究》不仅为翻译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也为翻译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通过该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代翻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时代的语言交流挑战,推动翻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作者详细梳理了翻译技术的相关概念,对翻译技术及其系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翻译技术,作为连接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对翻译技术进行了分类,如按照活动类型可分为口译技术和笔译技术;按照活动角色可分为译者使用的技术和非译者使用的技术;按照任务类型可分为理解技术、表达技术和校对技术等;按照技术特征可分为规则技术、统计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等;按照综合要素可分为语言技术、文化技术和交流技术等。在阐述翻译技术的属性时,作者指出了技术的基本属性,如客观性、规律性、可重复性等,同时也强调了翻译技术的本质属性,即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这些属性使得翻译技术既具有一般技术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在探讨翻译技术的研究定位时,作者明确了翻译技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认为翻译技术研究应以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为核心,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翻译技术研究的学科属性,即它既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第二,作者对翻译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从产业生态、生产关系、要素构成到结构层次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解析。作者详细描述了翻译技术的产业生态: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翻译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相互关联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涵盖了翻译服务、工具开发、教育与培训以及翻译研究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翻译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繁荣。作者探讨了翻译技术的生产关系:在这个复杂的生产关系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互动和协作,共同参与到翻译过程中。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复杂联系和互动方式,从而揭示了翻译技术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涵。作者还对翻译技术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将翻译技术视为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语言要素、文化要素、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翻译技术的整体框架和功能。作者阐述了翻译技术的结构层次,将翻译技术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技术层、应用技术层和集成技术层。基础技术层提供了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应用技术层则针对具体的翻译任务和应用场景开发实用的技术和工具;而集成技术层则将各种应用技术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完整的翻译技术解决方案。这种层次划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翻译技术的整体架构和发展趋势。

第三,该书对翻译技术的发展阶段、生命周期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回顾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时,作者详尽地阐述了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到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再到现今占主流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的演变过程,并指出了神经机器翻译在翻译质量和效率上的显著优势。同时,作者也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AT)的演进,从早期的本地化工具到现今的专业翻译工具,CAT技术的不断扩展,如术语管理、翻译记忆、质量保证等功能,极大提升了翻译的效率与品质。在讨论翻译技术的生命周期时,作者深入分析了推动其发展的多重动力,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并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领域的扩展,翻译技术的生命周期将持续延长。作者认为翻译技术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资源的持续整合,通过优化和整合各种翻译技术资源,将形成更高效、更便捷的翻译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翻译技术将适应更多样化的需求,开发出新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从人译到机译的转变,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日益成熟,机器将在简单文本翻译中逐渐替代人类;从桌面到云端的迁移,未来的翻译技术将更加依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翻译服务。

第四,该书对翻译技术的研究发文趋势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针对当前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富有启发的建议。在分析翻译技术领域的研究状况时,作者深入剖析了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方法的现状。他指出,随着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一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机构,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态。同时,各种研究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为翻译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锐利的分析工具。对于研究主题和趋势,作者认为当前的研究聚焦于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等核心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翻译技术的多个维度和层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趋势如神经机器翻译、智能翻译等也正在崭露头角。基于对当前研究状况的全面分析,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首先强调了建设完善的翻译技术研究体系的重要性。这一体系应包括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等各个要素,为翻译技术的研究提供坚实而全面的支撑。其次,倡导加强研究主体间的联动与合作,包括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加速翻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此外,作者还呼吁促进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加强翻译技术教育,从而推动翻译技术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第五,该书详细论述了翻译技术的作用对象及其对应的手段,同时也阐述了翻译技术的作用主体。作者明确了翻译技术的主要作用对象,并对其典型类别进行了分类,指出翻译技术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各种文本和多媒体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档、网页、音频、视频等。针对不同的作用对象,翻译技术也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工具,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音翻译等,以实现高效、准确的翻译。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手段和工具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和效果。作者详细阐述了翻译技术的作用主体,为翻译技术的作用主体主要包括翻译人员、审校人员、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排版工程师和语言资源专员等。这些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完成翻译任务。其中,翻译人员负责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审校人员对译文进行校对和修改,项目经理负责整个翻译项目的协调和管理,技术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排版工程师负责译文的排版和美化,语言资源专员则负责语言资源的收集和管理。作者还强调了这些作用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和协作关系。他们通过不断地沟通、协调和合作,确保翻译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的完成。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这些作用主体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抓住机遇的建议。

第六,该书全面论述了翻译技术与翻译客体、翻译主体、翻译能力、翻译模式、翻译伦理以及翻译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关系。作者阐述了翻译技术与翻译客体的关系,包括翻译业务结构多元化和翻译文本类型多元化,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业务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如商务、法律、医学等。同时,翻译文本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文档、网页、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这些多元化的翻译客体对翻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翻译技术不断适应和创新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形式的需求。作者探讨了翻译技术与翻译主体的关系,认为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翻译主体从单个译者向群体译者、从人类译者向机器译者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还改变了译者的角色和职责。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人机协作的效率和效果等。作者阐述了翻译技术与翻译能力的关系,认为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翻译能力也逐渐向翻译技术能力转变。这种转变要求译者不仅具备语言和文化素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使用能力。同时,作者也提到了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译者具备对机器翻译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改的能力。作者还探讨了翻译技术与翻译模式的关系,介绍了传统翻译模式、新型笔译模式和新型口译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型笔译模式和新型口译模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还为译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在探讨翻译技术与翻译伦理的关系时,作者指出传统翻译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然而,随着机器翻译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伦理问题逐渐凸顯出来,包括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数据隐私和安全等方面,因此呼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翻译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作者详细论述了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的关系,认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还提出了翻译技术教学设计原则、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七,该书还全面论述了翻译技术现有研究框架以及其在新时代的重构,展现了翻译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作者回顾了翻译技术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国外和国内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演进过程,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翻译技术研究逐渐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局限性,如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相对零散、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等。针对这些局限性,作者提出了新时代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重构思路,认为未来的翻译技术研究应该构建一个包含翻译技术本体研究、翻译技术要素研究、翻译技术标准研究、翻译工具评估研究、翻译技术能力研究和翻译技术伦理研究等多个子框架的综合性研究框架。其中,翻译技术本体研究主要关注翻译技术的本质、属性、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翻译技术要素研究则涉及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原文、译文、译者、读者等;翻译技术标准研究致力于制定和推广统一的翻译技术标准,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翻译工具评估研究则关注如何科学评估各种翻译工具的性能和质量;翻译技术能力研究着眼于提升译者的翻译技术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翻译技术伦理研究则关注翻译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知识产权等。在阐述新时代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主要特征时,强调了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和开放性四个方面。整体性要求将翻译技术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和片面性;关联性则强调各种研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要求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综合分析能力;目的性要求研究者明确研究目标,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而开放性则鼓励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研究视野,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翻译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研究”(220601549203232)

书评人简介:

于 莉,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者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