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2024-03-09王丽霞龚艳

人民黄河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王丽霞 龚艳

张小云,史 良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但无法摆脱自然,同时也会受到自然的约束和影响。因此,可以借鉴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提高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研究》一书从自然变迁、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变迁,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分析了黃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讲解了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资源现状、生态状况和区域发展情况;第二章从理论的角度概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了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和实现路径,分析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第三章具体分析了黄河水患、资源开发、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问题及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提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对策;第五章概述黄河三角洲的文化渊源和特征,研究了不同时期黄河文化的内容和精神;第六章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的问题和环境,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参阅全书内容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和进步,人类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力度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善、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优质,但受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基于此,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指明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提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如今,人类活动已经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具体的生态破坏情况,明确治理重点和保护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然后,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采取科学措施加快修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强生态监管,减少人类活动的破坏。

其二,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保护措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更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实际保护过程中总结经验,完善保护措施,从而提高保护效果。除了基础的保护和治理,还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避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到破坏。政府要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以经济补偿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制定完善的生态补偿法规、政策、管理机制等,专门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引导企业、社会群体、个人等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做到补偿制度公开透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强化人民群众的参与感。此外,政府还要开展社会教育和公众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多群体参与的保护氛围,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

其三,完善法规制度,构建完善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法规制度对人类活动具有约束作用,有关部门可以结合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情况,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人类活动进行监管,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权利归属,做好“污染溯源”,规范污染主体的治理义务,防止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比如,对于污染企业要进行整改,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进行污染治理;对于环保企业要进行政策扶持和财政奖励,鼓励其不断开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政府要进行生态环境监管,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在重点地区建设水质和空气质量检测站点,构建数据传输网络,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及时分析水质报告和空气质量报告,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保护和治理,提高保护效率,降低污染程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政府要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实践之中,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措施,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从而推进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
环境保护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