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2024-03-09邵冬明许小伟何雅琴毕紫辉
邵冬明 许小伟 何雅琴 毕紫辉
文章编号:1002-3100(2024)03-0168-05
摘 要:“新工科”掀起了一场工程教育新革命,“新工科”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各类高校积极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针对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于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对新工科的理解及掌握不能完全达到要求,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又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立足于本专业“强基础、重融合、突实践、求创新”的原则,满足社会和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车辆工程行业从传统机械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及共享化”发展的新趋势发展需求,如何承接新工科建设的使命,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融合发展,推进青年教师掌握复合型技能,深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竞赛、教学研团队、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对达到培养一支满足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工科;车辆工程专业;队伍建设;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U27; 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03.040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has set off a new revolu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urrent education researc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tive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encourages various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organiz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cultivates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wareness, digital thinking, and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Currently, most young teachers grow up in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odel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new engineering subjects can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ls do not have much experience to learn from.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integration, highlighting practice, and seeking innovation" in this major,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tudents for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ombining the new tre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industry from traditional machinery to "electrification, intelligence, networking, and sharing", how to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building a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mastery of complex skills by young teachers, deepen the cross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build a five-in-one teacher ability improvement system featuring "pre job training, youth teacher mentoring, teaching competitions, teaching research team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a high-level teacher tea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vehicle engineering; team building; cross fusion
0 引 言
本科教學质量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各项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支撑,而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为基础[1]。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更是专业建设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直接影响专业的创新活力和未来竞争力,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面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在“新工科”概念下,学校车辆工程专业提出了“创新驱动、强化基础、应用导向、注重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确定了基于人-车-路协同的多专业融合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一套学科融合、专业协同、方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宽广知识。相应的需要一支满足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应当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如何承接新工科建设的使命,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融合发展,推进青年教师掌握复合型技能,深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成为青年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
1 “新工科”背景对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新要求
与传统工科相比较而言,“新工科”更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实用性、综合性。因此,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培养改革必须综合考虑新工科建设对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1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知识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精神,青年教师应该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改进传统“PPT+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将现代的网络教学平台,MOOC、SPOC、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形式、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并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与信息技术融合,不断提升自身教育创新能力。
1.2 青年教师应掌握复合型技能,深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今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已经超过2 000多个门类,在科学技术带动下产业正发生巨变[3]。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工程科技创新的源泉,学科交叉能促成多学科协同攻克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新工科是传统工科的转型与升级,因此需要从学科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产生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学科专业,实现从产业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建立符合新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拓宽知识传授面,培养多元化能力与素质,将此贯穿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青年教师应该掌握复合型技能,拓宽自身知识面。
1.3 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具有一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汽车工程专业已经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根据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及工程专业认证建设及新工科建设的需要,车辆工程专业需要实现校企互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及时为汽车企事业培养和输送急需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越来越强烈,消除高校与产业间的各种壁垒,使人才能够充分与重点产业的一线融合交融。充分的实践是新工科背景下青年教师能力成长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 传统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是大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中的中坚力量,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或者科研机构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一直没有“走出”校园。青年教師具有学历高,专业基础知识功底扎实,求知与成功欲强,有冲劲肯吃苦,自主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强烈,对新兴事物适应能力强等特点,结合目前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现状,比对新工科对教师的新要求,青年教师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
2.1 敬业精神淡薄和师德修养缺乏,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师德建设是当今实施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是学校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的师德风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特殊使命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利益价值观对教师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弱化了个人的政治素养,功利心在个人的价值取向上占有了一定的分量。部分青年教师面对不良风气的影响,心里状态失衡,对待教学工作没有热情,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进行教学,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对待工作的投入与准备不足,更谈不上教学效果。甚至于有的老师为了获取物质上的利益在外面开展第二职业,把教学工作仅仅当作一个副业,教师的身份只是为了更好的在外面开拓第二职业市场而已。反观学校职称晋升与考核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部分精力,不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上下功夫。依靠自己学生期间所学知识应付教学,照本宣科,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一些新内容、新方法、新业态没有传授给学生,专业要想适应在新工科建设的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就要狠抓师德建设。
2.2 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实践教学是检验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本科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多,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科研背景。而目前的情况是现有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师已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掌握了较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少实践经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比较少,教师普遍缺少实践锻炼。面对一些工程实际问题因缺乏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请老教师专门授课,安排其下厂实习,但因种种原因,收效并不显著。尽快提高中青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现有的实践课重视程度不够,错误的认为实践课仅仅是理论课的补充和附带品,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训练,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习方式达到通过学科考试而获得毕业资格的目的,没有获得应有的工程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学校也没有与企业建立必要的联系,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加盟扩充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工程素养。受制度的约束,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实际教学受到了诸多限制,要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思维和工程素质必须让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让青年教师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行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能力,如何打破人才培养途径的制约,做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是青年教师培养改革的突破点与难点。
2.3 创新能力不够
教师的思维转换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学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是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4]。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首要思考的问题便是对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创造条件不断激励和发展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本专业青年教师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工作视为两项完全独立的工作,另外由于认为自己学科特长与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度不够,这就需要让老师们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全面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探讨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只有这样学科交叉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青年教师还要开拓新的科研思路,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既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他们将来的继续创新能力。
2.4 缺乏公平、有效、合理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职务晋升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文件不够规范,教学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注重平时的过程管理,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度无法得到相应的衡量,把课程囫囵吞枣讲授完的现象普遍存在。至于教学效果怎么样也没有反馈机制,更遗憾的是考核评价的反馈基本上纸上谈兵。学生是否对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流程已经基本掌握,是否获得相应的教学结果、获得相应的知识点往往不得而知。近年来,由于大学排名指标中对科研指标的强调和追求,在追求政绩的思想驱动下,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的时间、精力、兴趣放在科研上,甚至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给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带来不良影响。新进青年教师入职后的考核期往往对于科研有量化的标准,对于教学工作只有完成多少学时的授课,至于教学效果好坏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更谈不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上投入精力多,教学效果好,不断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创新改革,青年教师没有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该如何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创新改革,规范相关管理文件,建立明确合理的评判体系以及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投入势在必行。
3 青年教师培养改革探索
结合“新工科”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及目前武汉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学校培养实效不足的现状,优化顶层设计,深化制度建设,统筹教师工程能力发展路线。构建“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竞赛、教学研团队、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如图2所示。采用多措并举的方法,贯穿前期引进、中期培养和后期考评全过程,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依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注重发挥学院和系基层党组织核心教育功效,在日常的党建活动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内化到教师灵魂深处,努力造就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强化“德育为先、治学为基、育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不断传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培育“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风尚,弘扬“教书育人、传道解惑、务实求真、活泼民主”的教学风气。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新闻媒体,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师德宣传报道,加强教师正面形象的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工作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行为准则,在师德师风优良的老教师的影响下,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履行师德规范,努力培养“审慎辨思、知行统一、追求真理、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戒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成果,自觉维护科学精神和学术尊严。
3.2 注重岗前培训,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首先,重视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健全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组织新入职教师参加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开展高校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期间邀请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代表专题讲座。从树立高尚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善于赞美、巧妙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等方面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和人格魅力。组织新入职教师参加学校“启航班”岗前培训,重点围绕“不忘初心修师德,牢记使命铸师魂”、“教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指导”、“做一名学生钦佩的好老师—谈努力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严把质量关—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座谈及示范课”等方面,提高新入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学院定期邀请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激励青年教师践行立德树人,培养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同时通过国内外访问学者、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政府部分挂职锻炼等多渠道培养青年教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能。强化本系的教学组织建设,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研讨、组织集体备课等,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轻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定期开展学术论坛,邀请相应学科团队的专家学者就学科前沿问题、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交流与研讨。结合优势学科组建传帮带的科研团队,进行学术的研发与拓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另外构建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以专题辅导为重点的专业水平培训机制,结合学科建设工作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学院和系定期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辅导、交流、咨询工作,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支持。通过上述一系列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全方位发展。
3.3 鼓励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校内外举办的教学竞赛与观摩活动,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校内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设计竞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还有全国高校车辆工程学科教学年会进行专业教育与教学研讨,通过组织各类教学竞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深入的交流。在竞赛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与教态、教学特色四个方面通过资深教师针对每一位教师逐一诊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青年参赛教师做好课程建设与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讲课过程中。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以各类教学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效果,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切实推动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
3.4 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培养桥梁
随着企业对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快地熟悉和了解企业实践问题,从企业实践中凝练出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通过产学研基地让专业课教师参加到工程实践,教师结合企业任务,进行实践锻炼[5]。通过参加横向课题研究一方面为申报纵向课题打基础,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案例,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和了解车辆总装工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回校后讲授课程更具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了,深受学生好评。另外,鼓励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自身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本专业教师中有6人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18名教师长期在东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神龙汽车、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保华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工程实践,丰富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目前,所有教师均具有主持或参加企业项目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车辆工程专业通过采用“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流动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周边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招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师队伍,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车辆工程“新工科”人才为基本原则,有意识地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5 组建教学研团队促进青年教师培养环境建设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优质培养、合理使用”的思路,组建教学研团队,形成了老中青搭配、以中青年为主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势互补,促进车辆工程专业建设。鼓励青年教师从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认真学习,加快发展,多种培养措施并举,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潜能。鼓励和组织团队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教学研团队一方面大力引导青年教师走学术研究之路,指引研究方向、指导课题申报,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激励力度,对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青年教师学术视野,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到国外知名大学访问进修,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联系。对于每位新教师,团队均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编写、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件制作、毕业论文与实习、学生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各个教学环节,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名资深教师和一名青年教师共上一门课的授课制度,两人均需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经过多年的实施,课程团队教师顺利地实现了新老更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课程教学和科研骨干,保证了教学团队的优良传承和课程的可持续性建设。团队加大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与交流经费支持力度,将承担的国家、省级、厅级以及校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分解其立项,让中青年教師负责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从项目实施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每年提供专用经费用于课程的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资助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和企业交流活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资助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在团队建设大环境的培养下,充分利用团队各项有利资源,有较稳定的学术团队,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科建设骨干,鼓励他们在教学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培养。
3.6 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掌握系统的高层知识,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厚重的知识积淀,教师就不可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其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发挥便成为“无源之水”。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处处学习的观念,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增强自身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与方法,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储备的知识成为“活的知识”。为促进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提供相应的书籍、资料、教育信息,开放学校一切教育资源。同时,学校还结合车辆工程行业特点适时组织活跃在车辆企业前沿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短期培训或讲座。积极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奖励制度,包括奖励办法和规章。对经过考核、评估,专业知识学习取得显著成果,又能推动教学改革、创新,为新课程的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证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其次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位、研修访学,资助专任教师在职各类进修,对于纳入学校培养计划、给予资助培养费、减免教师教学工作量、正常参加职称评聘等政策鼓励,回校工作后给予科研经费和学费补贴。另外,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教学、科研研讨会议,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吸纳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成果,并形成会议学习反馈机制,外出学习的教师成员回来后,将参会的信息进行交流,达到信息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工程认证教育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7 以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课程育人体系,考核评价制度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性[6]。学校各级单位把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两条主线,将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并重,作为评聘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条件,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引导教师潜心教学,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到人尽其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引导教师投身教学,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注意各类考核中的思想政治要求,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于教师的授课效果,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听课评教的方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对于学生评教结果排名前10%的任课教师,当年可以优先评先评优,对于教学督导听课过程中发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先进,教学效果好的,作为推荐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的参考要素。采取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关文件,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例如学校就对于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优秀教师直接给予职称提升一级的奖励。此外,通过教学名师、教学模范和教学新秀等评选激励优秀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4 结束语
面对新工科建设,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培养发展的需要,对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构建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教学研团队,在团队中进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科研激励与合作、教学改革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教学技巧,形成了新工科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车辆工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促进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培养机制,规范制度建设,形成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玉萍,薛翊国,田利,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1(55):148-151.
[2] 鲁明珠,王炳章.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机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17.
[3] 李贞玉,杨国程,王鑫.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1(10):164-167.
[4] 袁天夫,赵晓丽,江潇潇,等. 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2):22-24.
[5] 郑开启,李国芬.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科教文汇,2019(8):71-72.
[6] 李永贵,祝明桥,谢献忠,等. 专业评估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53-156.
收稿日期:2023-03-2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22223);武汉科技大学校级重点项目(2022Z016)
作者简介:邵冬明(1972—),男,湖北鄂州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许小伟(1983—),男,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與智能网联汽车;何雅琴(1982—),女,湖北嘉鱼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工程;毕紫辉(1998—),男,山西晋中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引文格式:邵冬明,许小伟,何雅琴,等. 面向“新工科”的车辆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 物流科技,2024,47(3):168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