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组织宣传研究(1950—1952)
——以南郑专区为例

2024-03-08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南郑专区运动

李 港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8)

1951 年10 月23 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号召全体人民增产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此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普遍开展了起来,但在此之前,全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早在1949年,东北地区就已经在工业领域开展了“创造新纪录”的增产节约运动,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1949年12月,南郑专区①1950年至1952年的三年间,汉中先后易名为陕南行政公署汉中分区以及南郑专区。此后,地区名称与所辖区域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形成如今汉中的行政区划。因此,为了解决因地名和所辖地区变化给研究带来的不便,加之南郑专区时期适逢增产节约运动发展的高潮阶段,本文遂决定使用上述称谓来指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汉中所辖全境。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南郑县、城固、西乡、洋县、褒城、沔县、宁强、略阳、镇巴、佛坪、留坝、凤县13市县。解放后,为解决灾荒、恢复生产,缓解缺粮少粮问题,政府决定由干部深入灾区亲自带领群众积极想出“生产自救,节约度荒”[1]的办法,降低自然灾害对于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

揆诸现有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研究成果显著,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探究增产节约运动的动因、阶段、时代特点、历史经验等;二是论述增产节约运动与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的关系研究;三是以某一地区为个案,对其开展经过进行历史考察②参阅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初探》,《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第200-202页;王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增产节约运动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26-29页;游思《20世纪50年代“三反”运动动因之研究》,《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第4 期,第106 页-109 页;史志奎《浅析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原因》,《兰台世界》2009 年第7 期,第55-56 页;林超超《生产线上的革命——20 世纪50 年代上海工业企业的劳动竞赛》,《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第146-164页;李志英《增产节约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双面相——基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考察(1949-1966)》,《晋阳学刊》2017年第2期,第39-59页;荆蕙兰,史泽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城市国公营企业增产节约运动述论》,《城市史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7页;江轶,杨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以湖南工矿企业为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91-98页。。关于以组织动员为中心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各机构如何组织参与社会运动?中国共产党有哪些社会动员手段?对于经济欠发达,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深入农村,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增产节约运动?因此,本文以1950年—1952年的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为视角,基于档案史料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这场群众运动的背景、组织机构、动员方式等问题,以期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民众认同及生成机制。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国民党的肆意破坏,造成了农村经济萧条,工商、金融等企业破产、歇业,投机猖狂,市场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处于随时崩溃的危险之中。据统计,在农业方面,1949年较历史最高年份,“全国农业产值下降了1/4,其中棉花产量由1698 万担减少到889 万担,降低了48%,农村耕畜数量也比历史最高年减少了17%;主要农具、肥料都减少了30%”[2]。工业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同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为103 亿元,占73.6%,重工业产值仅37亿元,占26.4%[3];消费资料工业占到当年全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的81.5%,生产资料只占18.5%[4],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时投机分子趁虚而入,囤积物资,哄抬物价,赚取暴利,严重威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中国进行政权建设、经济恢复的既定步伐,中国人民再次背负起了沉重的军费负担。为解决军费困难,在195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上,中央政府通过了“战争第一,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5]的财政工作部署原则。1951 年国家财政实际总支出为122.49亿元,其中国防费支出为52.64亿元,占43%;经济建设费为35.11 亿元,仅占28.7%。在1952 年和1953 年的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军费占比降到了32.9%和34.2%[6],但绝对数额较往年增加不少。在经济贫弱、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满足战争及其他社会建设支出,毛泽东在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7]的任务目标。

国家政经情势不容乐观,地方情形更是难上加难。南郑专区在国民党军溃败逃亡时,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城市建设毁于一旦,工厂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市场混乱,投机猖狂,物价飙升,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得南郑专区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处境中。

1949年,全区多地气候异常,久旱无雨,严重影响了夏播、夏插,导致秋粮减少。进入8 月,降水连绵不断,一直持续到9 月中上旬,由此引发大水,平川地带一片汪洋,沿江地区几乎全部被淹没,受灾群众“达10 余万人,其中死100 余人,伤100余人;受淹房屋1.5万余间,冲毁倒塌800余间;淹没农田4.5万余亩,其中冲毁3.96万亩;冲走牲畜、家俱不计其数”[8]。

抗美援朝运动加剧了财政困难,加之国家建设耗资巨大,这对仍处经济恢复时期的人民政权提出了挑战,如何筹集战争以及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本成了党和政府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南郑专区经济落后、灾害频发,农业产量大幅减少,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恢复经济,缓解灾情,地委和专署决定带动全区人民发展生产,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二、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的组织机构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离不开各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在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中,农业互助合作组、陕西省总工会南郑专区办事处、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以及南郑专区增产节约委员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组织机构性质不同,除党和政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设立的常规性机构,还有为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等事务设立的临时性机构。此外,一些群众性组织也相继成立,以期促进运动深入发展。

(一)农业互助合作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郑专区农业生产仍是以农民个体为主,只有在农忙时节才会临时组织变工队相互换工做活。1950 年,全区共组织临时互助组291个,参加农户4972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12%,参加农民22343 人,占农村人口8.9%[9],且随意性很大。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明确指出“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10]511。随着临时互助组的深入发展,部分地区建立了常年互助组。截止1952 年底,全区互助组发展到39449个,参加农户达257954户,占总户数的58.05%,其中常年互助组约占总互助组的1%[10]100。这些农业互助合作组织逐渐成为农村生产活动的中心,影响了不少单干农民,使他们逐渐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并开始向广大群众推广水稻、小麦密植等先进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将个体农民组织成一个集体,实现生产资料、生产经验以及劳动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互通有无,解决了个体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常出现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本短缺的问题,并形成了各互助组之间的良性竞争。留坝县江口区柳川乡,通过变工互助,将农民们组织起来,全乡农业生产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像往年一般农民连两道草都来不及薅,但加入互助组后,大部分的田地已经薅了三遍。农民殷绪清高兴地说:“今年咱们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打胜仗,老百姓在后方组织起来大生产,这真是前后一条心呀”[11]。

(二)陕西省总工会南郑专区办事处

1951年1月,陕西省总工会设立南郑专区办事处(以下简称为“南郑专区总工会”),伍力为主任。在政治上,南郑专区总工会除组建基层工会外,主要向工人进行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与工会基本知识教育;在经济上,组织工厂复业、开展生产竞赛等活动。

南郑专区总工会自成立后,积极从事经济发展事业,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家以及专区政府的要求部署各项工作。1951年,总工会的工作任务是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干部深入企业、工厂展开爱国主义时事教育以及职工生产思想教育,通过与职工制订爱国公约的行动纲领来提高其爱国热忱和国际主义精神。1952年,工会在各厂矿企业有计划地开展劳动竞赛,教育工人店员主动团结资方做好生产[12]。在此期间,大部分企业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推广了先进生产经验和工作方法,职工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创新也不断涌现出来。

在总工会的组织领导下,各工矿企业纷纷成立工会,统筹布局本单位内的增产节约运动。现以南郑专区人民电厂工会为例。1952年10月,该厂在开展第四季度爱国主义增产节约前,召开了主管联席会议,深入检查了上半年的生产工作问题,明确规定这次竞赛工作仍由工会负责领导,并根据以往竞赛经验,将过去以工会小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改变为以行政单位或车间为单位订立主竞赛条件,巩固运动成果,不断激发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针对职工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重视的问题,工会强化了合理化建议领导组织机构,吸收业务能力强的部分工人和干部加入合理化建议小组,并规定提出建议的职工要会同小组长配合行政主管领导召开会议展开讨论,获得批准后方能执行[13]。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南郑人民电厂的增产节约运动逐步走上正轨,出现勃勃生机。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工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起到了改进运动方法、指导生产事务的作用。

(三)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

1951 年4 月1 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市和县以上各级均应建立抗美援朝分会,以便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能参加抗美援朝运动”[14]。1951年4月2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南郑分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由专区一级和南郑市一级机关、团体、分区机关、部队和各界人民推出代表21人组成,其中郭达担任主任委员,熊文涛为副主任委员[15]。

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根据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部署安排,主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捐献飞机大炮、订立爱国公约以及拥军优属等工作。首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结合中心工作,在县区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各界代表会、农代会上,向干部及代表们作专题时事报告,坚定抗美的胜利信心;动员干部、代表积极响应,并组织宣传力量,对广大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其次是捐献飞机大炮。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做到每一户每一人都订出增加生产、捐献武器的计划。在农村,大力提倡增加农业生产,增加家庭手工业以及其他副业生产;对工人、职员提倡每月为志愿军多做一天工;对于工商业者则提倡改善经营、节约消费;对机关干部,制订节约或业余生产计划,将收入一部分或全部捐献出来。再次是普遍开展爱国公约运动。动员群众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出具体可行的爱国公约,或者增订修改原有公约。最后是做好优待军属工作。为解决人民志愿军的后顾之忧,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明确要求在农忙时节,农会组织起来给烈军属代耕,解决他们的口粮、农具及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力求改善烈军属的生活状况,提高收入[16]。抗美援朝分会的工作,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工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因此与增产节约运动关系紧密。

(四)南郑专区增产节约委员会

1951 年12 月7 日,第114 次政务会议决定成立由薄一波担任主任的中央人民政府增产节约检查委员会,并一致同意周恩来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精简节约、增加生产、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17]。南郑专区于1951年12月23日,经专署第14次行政会议通过,成立了由林茵如担任主任委员,熊文涛、朱助周为副主任委员的增产节约委员会,同时抽调各单位工作人员充任增产节约检查小组干部,分赴各地协助工作。检查小组干部工作繁重,责任重大,因此抽调干部必须是“素来廉洁奉公,无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作风者;有一定能力敢于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进行斗争者”[18]。按照上述要求,增产节约委员会在各单位抽调干部名额如表1所示:

表1 各单位抽调干部名额分配表①参见汉中市档案馆,《各单位抽调干部名额》(1951年12月),档号002-010-0010-001。

从表1 可以看出,检查小组干部人选的抽调单位涉及广泛,有政府工作人员,也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员工,而且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设置了选拔条件。这种既有包容性也有专业性的选拔要求,保证了增产节约检查小组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度与高效率,也避免了因选拔单位过于集中而出现互相包庇、毫不作为的现象。

另外,为实现政策直达,提高工作效率,增产节约委员会将地委、专署各直属机关单位分成了19个分会,做到分工具体、通力合作。

从表2 可以看出,各单位的分组遵循了同类别原则,即把性质相似的单位组合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能够细化工作、提高效率,还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表2 南郑专区各单位分组表②参见汉中市档案馆,《南郑专区节约检查委员会有关增产节约委员会委员通知名单》(1951年12月26日),档号002-010-0010-004。

各县市和贸易单位随后也都陆续成立了增产节约委员会,指导检查各部门的工作,总结经验得失,进行广泛宣传,把增产节约运动推广到各界各业中去。增产节约委员会是党中央全面发起增产节约运动后,南郑地委成立的领导本区进行增产节约运动的直接机构,起着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它的职责主要有:在生产领域,组织开展生产竞赛、推广先进工农业技术、改善劳资公私关系、进行民主改革等事项;在非生产部门内部,组织开展精简机构、节约经费以及“三反”运动等事务。

总之,上述组织机构为增产节约运动在南郑专区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每一个阶段,其所发挥的作用或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机构的成立目的、中心任务以及服务对象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个类别:首先是以增产节约委员会为代表的直接性组织领导机构。它是专门为增产节约运动而设立的机构,直接领导全区各行业的开展事宜;其次是南郑专区抗美援朝分会、陕西省总工会南郑专区办事处等间接性组织领导机构。这些机构并非为增产节约运动专门成立,有各自的工作重点,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增产节约运动在本行业中的宣传与组织事务,为运动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最后是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等群众性团体。它并非正式性的组织机构,而是人民群众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号召、自主成立的一个有着共同目标、但较为松散的临时性组织。这类组织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增产节约运动在基层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三、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的宣传方式

宣传工作贯穿一场运动的始终,是关乎其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迅速传播与广泛开展离不开各种宣传手段的辅助,南郑专区亦是如此。在地委和专署的统一领导下,为打消群众思想顾虑,扫清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各县市在广泛建立宣传网的总体机制下,通过报刊、广播、业余剧团以及展览会等方式,对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普遍、广泛、深入地宣传。

(一)建立宣传网

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宣传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明确规定,“必须有系统地建立对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的宣传网,即在党的每个支部设立宣传员,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并建立关于宣传员报告员工作的一定制度”[19]。

南郑专区的宣传网建立工作始于1951年2月的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会后,各县市根据地委指示选择了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进行试验,并结合抗美援朝、生产节约等工作初步将宣传网建立了起来。截止1951 年6 月,全区除镇巴县外的12 个县市已建立报告员150名,建立宣传员923名;分布在专区机关19 名,县级228 名,区级276 名,乡级249名,村级151名[20],且大部分是区乡干部和小学教师。

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为避免出现“宣传洼地”,南郑专区实行了划区包干制。宁强一区北关街宣传员小组,为了动员群众夏收插秧,增产粮食,他们在宣传期间团结了13 个积极分子,进行划片宣传[21]。一部分宣传人员到街上进行口头宣传,其余人员通过板报、读报、广播等途径深入街道居民区,最终收效良好,多达千余人受到了教育。西乡县四区黄河乡宣传员周化育利用生产空隙时间,动员了50多个妇女组成了3个变工组,用5个下午时间割了35亩小麦;褒城的宣传员,通过指导教育,纠正了群众认为“麦子生黑穗病是天意”和“几十年来没选种还不吃饭”的落后思想[22]。在生产战线上,宣传员鼓舞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为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粮食增产做好了精神动员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节约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交叉进行,联系紧密。抗美援朝庞大的军事开支引起的国家财政困难是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导火线;“三反”“五反”运动是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发展的具体表征,是增产节约运动在非生产部门的延伸。因此,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的宣传动员是在与其他运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区以报告员和宣传员为核心,建立了广大的群众宣传队伍,通过读报纸、办黑板报、组建业余剧团、设立收音广播站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社会各阶层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52 年12 月底,全区共有9069 个读报组、2822块黑板报、104个群众业余剧团、13处收音广播站[22]。宣传网至此基本涵盖了各县区,成了党和人民有力的喉舌。

(二)文字宣传

文字宣传是宣传工作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报刊、书籍、黑板报等。文字宣传比起其他宣传方式,具有“适于表达深刻的内容,保存时间长,传播周期广,可供重复领会”[23]等特点。

报纸是宣传、鼓励和组织群众进行政治、经济运动的有力武器。在增产节约运动开展期间,以《陕南日报》《南郑报》①随着陕南区党委机关迁往南郑,《陕南日报》于1950年1月17日在南郑复刊,后因陕南区党委撤销,《陕南日报》于1951年3月27日停刊。1951年4月,在原《陕南日报》基础上,南郑地委创立《南郑报》,并于当月出刊。为代表的官媒,成为宣传动员的主要阵地。其从政府的指导性政策、各行业的开展成效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着手,进行大规模宣传,为运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民众文化素养低下,全国总人口中“不识字、识字少、不能用文字交流思想的文盲占80%以上”[24]。而且这一时期报纸的发行,大部分是在机关单位中,普通民众很难看到。有重点地建立读报组,不仅可以让不识字的人也能知道报上登载的事情,建立读者与报纸的联系,而且也是逐渐在群众中建立通讯网的好办法。

南郑专区的读报组是从1950年夏天开始建立起来的。在初始阶段,以《陕南日报》《南郑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介,广泛动员小学教师、农民代表、邮务工作者、劳动模范等社会力量,在农会小组、变工小组等基层组织中广泛发展读报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组员就联合成立读报委员会,领导读报工作。增产节约运动发起后,新铺乡读报委员会号召各读报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乡247 个参加读报组的男女农民,很快就起来响应,纷纷制订爱国公约,开展抗美援朝的爱国丰产运动,保证多生产粮食,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许多群众说道:“不是共产党领导我们,谁还管你饿死饿活?往后我们要格外加劲生产,帮助志愿军打败美国鬼子,保卫咱们的好光景”[25]。土城门读报组组员刘伟生号召大家“把毛主席的话都做到了,不光能支持志愿军,把美国鬼子打垮,还能增加工业和农业生产,稳定物价,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好。我想,咱们自己要带头订好增产节约计划,然后再发动组外的人也起来跟我们一道干”[26]。

黑板报不仅是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也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起初,各村黑板报的内容主要是摘录报纸和宣传部印发的材料,晦涩难懂,普通百姓完全提不起阅读兴趣。后来,工作人员积极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以顺口溜、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如褒城徐家桥村农民李大喜、张明德、王文中等5 人创作的快板《建设国家情绪高》①“毛主席向咱们发出号召,增产节约加强抗美援朝。咱们赶忙订了计划,为的爱国家保证做到。全村有四十二家庄稼户,麦田、菜地都要三遍锄;选种上粪不懒怠,防旱除虫水量足,提高产量每亩多收一斗。四十四个妇女把线纺,每天能纺五斤半;每家养猪还要喂鸡鸭,耕牛的草料别亏短。三十个男人变工互助,每天出去把柴割。九人担挑跑买卖,还有三人打草鞋。三个把式手摇梭,每台机子每天一尺布;白天大家都有活路,晚上空闲上冬学。预计春天早修沟,早犁稻田翻泥土;田坎作厚多堵水,浆田插秧望丰收。增产丰收讨论罢,节约也要订计划;细水长河过光景,省吃省穿年年有。咱村离街几步远,无事少把空集赶;有事早办早回还,积下盘缠多捐献。过年过节不烧香,破除迷信理应当;婚丧事也不浪费,积下银钱买飞机。读报组员自动到,不劳组长天天叫;政治觉悟提高了,建设国家情绪高。”参见《建设国家情绪高》,《南郑报》,1952年1月6日第3版。,通过轻松愉悦的表现形式,向村民宣传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视觉宣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视觉宣传,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创造性地征用不同视觉媒介进行宣传活动,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27]。通过展示图片、绘画或实物,给予观看人群视觉上的冲击,从而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郑专区通过展览会对民众开展时事教育,进行宣传动员。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强调展览会的重大意义,并举办了多次。在延安时期,各解放区展览会发展迅速,共计举办了193 个展览会[2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历史传统,进一步强调了展览会在政策下达、政治认同以及组织动员方面的重要性。

南郑地委和专署通过举办展览会,邀请各行业的先锋模范进行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工具革新等方面的介绍,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会参观,进而鼓舞其在生产战线上的热情,成为扩大增产节约运动规模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1952年10月,南郑专区举行了农业展览会,从互助合作、作物病虫害、良种推广、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具试验五部分入手,展示了全区开展生产竞赛、推广先进技术的具体情形。在17 天的时间里,参观展览会的人数多达164724人[29]。通过此次展览会,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耕作技术中的不足,纷纷承认“现在做庄稼光靠自己那老一套是不行了,必须学习人家的好样子”[30]。

在生产领域,展览会是各种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展示舞台,为广大工农阶层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改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政策推行方面,通过会上展示的图片、实物,增强参观群众的政策认同感,进而推动增产节约运动在基层地顺利展开。

(四)口头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最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宣传工作中,口头宣传也是基本方法之一,它以方便、快捷、直接为特点,将政策、指示、决定传播到专区的每个角落。

业余剧团是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也是深入民众中间进行政策宣传的良好方式。南郑县圣水乡农民业余剧团第一次演出“兄妹开荒”“好庄稼”等短小节目后,反响热烈,不少妇女开始下田生产。演员李素贞演完剧目,积极带领妇女参加互助组,鼓励群众爱国增产。她说:“咱演戏是教育群众,咱就得更积极生产才更好”[31]。

无线电广播是群众性宣传教育有力的工具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交通落后,文盲众多,为了弥补报纸、展览会等宣传方式难以深入偏远地区的缺陷,新闻总署要求全国各地广泛建立广播收音网[32]。南郑专署自接到指示后,就立即派遣干部到陕西省收音广播训练班学习,同时又为各县市购买收音机,逐步将收音广播站建立了起来。

南郑专区大部分是山区,群众对新的事物见得很少,思想保守落后,因此各县广泛组织广播员下乡进行宣传工作。褒城县委会的收音机从1951年11月中旬搬到乡下,在新集、黄官2个区20多个乡组织收听,听众有12000 多人。收音机一开就会吸引很多人,连常不开会的老年人也都会来听。通过收听广播,群众了解了国家政策,清楚了中央指示,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农民张新娃听到广播毛主席号召增产节约的消息后说:“以后我每月要多割五担柴,每天省一两米,支援前线,打倒了美帝国主义,国家建设好了,咱们乡上也可以安收音机了”[33]。

(五)劳动模范

劳动模范是广大劳动群众中的佼佼者和先进分子。他们因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埋头苦干的劳动热情、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在官方的话语体制下,被当作典型而广泛宣扬。在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过程中,专区媒体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向民众报道劳模的生产成绩,让大家认识到差距,进而发起竞赛。

1951年3月23日,南郑县召开了农业劳动模范会议。会上,种棉能手王承侃介绍了他种植期字棉的经验,每亩能多产15斤,还推广到全村62户都种植;刘伯祥互助模范组积极订立“开展爱国主义生产运动,动员农民兄弟参加变工互助组织,进行四比运动(比劳动,比庄稼、比收成、比技术)”[34]的爱国公约,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女劳模鲍高云是佛坪县石墩河乡妇联会主任,曾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乡里的农民不重视积肥,她就带头先积先上,改变了过去村民栽“白水秧”的习惯[35]。

在工业领域,1952 年12 月11 日至26 日,南郑专区进行了劳动英模的评选工作,共选出劳动模范36名、模范小组1个和出席全省工业劳模代表会议正式代表3 名。通过评选劳模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修正了过去盲目乱干的现象。劳模满全泰改装的脚踏织袜机,过去许多工人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满不在乎,但实地看到效率翻倍后,都开始请求改装机器[36]。各地党政团体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模范人物对推动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陆续加强先进人物的教育培养工作。

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下的时代选择,也是帮助新生人民政权战胜阶段性困境的有效方法。一场全域、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其成功与否关键在组织宣传环节。南郑专区增产节约运动的社会动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构建宣传网络、发挥模范引领、强化意识教育、加深情感认同,促进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认可,为增产节约运动的顺利展开夯实思想根基。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与民众自下而上的响应落实,演绎构成了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共同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寻找共识,觅寻良法。

猜你喜欢

南郑专区运动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活动专区
活动专区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不正经运动范
活动专区
活动专区
南郑工会 “四个强化”助职工互助保险金破百万
最美田园 花海南郑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