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浅教”走向“深学”:CPBL的实施路径初探

2024-03-08陈金小

师道·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材传统过程

陈金小

一、研究背景

2017 年新投入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占比约30%,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基本是以文章篇目为存在形式的,因此,一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多以单篇教学为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缺乏归纳整合,学生也是学一篇就死记一篇,背过就完事了。长此以往,传统文化教育就会陷入“教师教得浅,单一化;学生学得苦,碎片化”的死循环,更甭谈文化传承与创新了。因此,我们应该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系统地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感受、理解、传承的过程中,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CPBL

(一)CPBL的定义

PBL,即 Project-Based Learning,指的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以问题为驱动,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要目标。C即 Chinese,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PBL指的是专门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的项目式学习。

(二)两者结合的意义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整合文化资源中深入感悟传统文化深刻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改变“教师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的传统学习方式。C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可以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逐渐养成深度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三、探寻CPBL的实施路径——以“CPBL·年俗”为例

CPBL以 “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遴选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古诗文、古典名著、民间文学、革命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传统艺术等题材,我们将创设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 CPBL 中主动探索现实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阶段性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将探索和实践挖掘的任务留给学生,笔者认为,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可从以下流程着手:

(一)准备阶段:从“零散知识”到“整体架构”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CPBL是基于教材本身的,但并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零散知识,它围绕项目核心知识对看似形散的教材要素进行整体架构,统整为一个有机而连环的系统,目标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转变为一个知识生成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并确保它成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交流与对话的环境,从而让传统文化教学变得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1.教材整合与资源挖掘。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这与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儿歌《传统节日》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主题等内容是一脉相承的。细细品读本单元整组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风俗的了解,仍多停留于表面,因此引导学生对于风俗的地域性与多样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教师仅限于按照教材进行教授,学生只能通过静态的文字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方式很难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围绕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春节素材——《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我们以“CPBL·年俗”为主题,将教材中关于春节的零散的教学要素整合起来,通过项目式学习跟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了解春节习俗,感受年味,传播春节文化如诗词、对联、传说和手工等,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学习,激起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问题驱动与任务规划。在进行CPBL的在设计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存在的疑惑以及感兴趣的探究领域等。本项目开展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确定本次CPBL设计的核心为“传承与弘扬”。为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传统风俗的韵味,主动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民风民俗”的主题,我们确定“我是民风民俗的推广使者”是“CPBL·年俗”要凸显的核心任务。结合单元课文特点,就可以设计一个真实的驱动问题——“年味是什么?”来规划项目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就不再是简单地学习课文内容,他们会有意识地将关注目光转向现实生活:他们会主动从衣、食、住、行等不同层面,去寻找自己身边的年俗与年味。于是,围绕核心的分解任务有:搜寻与年俗相关的资料,了解不同年俗的来历、寓意;搜索与年俗有关的传说、儿歌、古诗等信息;尝试制作年俗手工;说年俗、画年俗以及写年俗并在“年俗文化展”中将过程与成果用视频、图片集、习作集等方式进行展示等等。

(二)聚焦过程:从“听说读写”到“做中学”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静态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转为动态的、学以致用的知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进行体验和研究,实现将接受性的“听说读写”转变为主动性的“做中学”。

1.立足课堂,创建情境。在“CPBL·年俗”开展的初期,学生要收集、记录小组选定的“春节习俗”的材料,那从什么渠道去收集材料,找到的材料怎样进行记录,是学生首先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需立足学生的实际,结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围绕驱动问题“年味是什么”开展活动探究:①在课堂开始前布置教室如播放新年喜庆的音乐,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喜庆的对联等,营造浓郁的春节氛围;②下发“助学单”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展示的北京春节的风俗活动。③提出问题:“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春节真有年味,同学们,你家乡的过年风俗也是这样的吗?”调动学生积极交流分享的热情,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材料收集的渠道与记录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个过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了解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推动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

2.明确小组分工,鼓励探究式学习。由于个人的知识储备有限,在面对复杂项目时,我们应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成果的最优化。项目化学习强调协作,在设计项目学习方案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必要的学习组织来进行规范。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并教育学生要学会互相商量、调整,这样,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最终才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CPBL·年俗”这一项目,虽然在“时空穿越——寻年俗”阶段有每个学生的“单兵作战”——去搜索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传统,但在后期的“年俗诗歌会”“书画年俗”以及“制作年俗集”等阶段均需要团队共同协作:如可以组织团队去江门市的博物館、史料馆、文化机构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找专家咨询、发问卷等了解情况,并共同撰写小组调查报告、进行成果展示等。

3.提供学习支架,拾级深度思维。学生是项目活动的主体,想要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走向深度思维,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如在进行“年俗诗歌会”这一环节时,学生的前提任务是搜集整理有关年俗的诗歌资料,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只会机械搬运资料。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每一环节的任务清单,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方向。同时,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选择需要的材料来学习。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有条理、有结构层次地进行资料收集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

(三)评价实施:从“简单判断”到“多元立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摒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用评价来分个三六九等,而应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项目化学习的最终主旨是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在想象、阅读、实践、表达等能力上有所发展。在CPBL的展示与交流环节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因此,CPBL的评价并不局限于考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水平,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锻炼。在“CPBL·年俗”的评价设计上,围绕“传承与弘扬”这个核心,我们力求与教学反馈紧密结合,根据学生展示出来的项目成果包括手抄报、诵讲及汇报视频等,借助“量表”为学生提供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以鼓励他们在文化实践中直接面对问题,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我们期望能够促进学生进行项目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果,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和对项目参与的满意度,并为后续优化项目设计、检验项目成果提供借鉴。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回顾“CPBL·年俗”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采用项目化推进,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在CPBL期间,学生们展现出了主动探究和积极寻求交流协作的态度,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打破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践行力度不够的局面,让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过程从笼统感知走向细致体验,教学过程从“浅教”走向“深学”。

【注:本文系江门市“铸魂工程”市级专项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JMZHGC2022011)阶段性成果】

責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教材传统过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