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素养,教学评一体化促高效

2024-03-08林泽恩

师道·教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式目标素养

林泽恩

传统备课中大部分教学设计理念陈旧,侧重于“怎样教”,而忽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导致教学过程无依据、无反馈等问题,使得课堂效益不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将评价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一体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述与理论依据

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学生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探索努力,评是师生对学习表现的评价。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三者融合度越好、一致性越高,越能有效达成目标,教学效果越好。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关键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是一体化设计的核心灵魂;评价任务为一体化设计提供监测保障;学习活动为一体化设计搭建桥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使“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在课堂真实发生,促使课堂更加高效,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案例分析

以目标为导向逆向设计,先设计评价任务再设计教学活动。下面,我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为例予以说明。本案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析教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评价任务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考察。本案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一教学内容、预设问题一课堂活动一教学评价”,且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一)分析本节课的整体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整体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回顾旧知,有成就,期待接下来的学习的内容,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通过从实例中抽象概况出等比数列,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素养;经历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类比及转化思想,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懂得错位相消法的原理,能准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掌握解决等比数列问题的通性通法,化归为个基本量的关系,渗透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二”,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活动过程

1.目标活动一(检测目标1)。(1)学生回顾旧知,进入教学活动状态。(2)设计教学内容和预设问题:①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②回顾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3)开展课堂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立即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等比数列各项之间的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項比前一项多乘以q,从而为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埋下伏笔。(4)教学任务评价。观察学生是否快速回答问题,对于数学的概念理解是否透彻,公式是否牢记,数学符号是否书写正确。

2.目标活动二(检测目标2、3)。根据学案的故事导入,分析数据,抽象概况出等比数列,并建立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数学模型。(1)设计教学内容和预设问题:①连续投资30天,悟空得到多少钱?②悟空得给八戒多少呢?③怎么求和?(2)开展课堂活动。(3)教学任务评价。观察学生能否想到收益=收入-支出,计算30天的总收入,准确表示每一天的支出,第30天支出应为229。

3.目标活动三(检测目标2、3)。(1)设计教学内容和预设问题:①如何求悟空返还给八戒的钱数?②1+2+22+23+…+229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③类比等差数列前n项和能用首项和末项表示,那么等比数列S30是否也能用首项和末项表示?(2)开展课堂活动。(3)教学任务评价。观察学生能否通过分析数据,抽象概括出等比数列,准确表示出等比数列前30项的和,建立数学模型。

4.目标活动四(检测目标4、5)。掌握错位相消法,学生学会分类讨论,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注重学生数学运算、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的素养的提升。(1)设计教学内容和预设问题: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乘以3?22?23?会达到一样的效果吗?②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我们又将怎样求得它的前n项和呢?③公式有几个未知量,什么时候用公式①,什么时候用公式②?(2)开展课堂活动。学生动笔计算乘以3?22?23?的等式,并回答问题。对进行分类讨论,探讨公式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并回答问题。(3)教学任务评价。观察学生计算过程是否准确,并及时总结以下观点,乘以公比2可以消掉29项,乘以3不能消项,乘以22可以消掉28项,乘以23可以消掉27项。探究公式可以先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由特殊情况入手,总结规律,再用类比方法证明一般结论也成立,检验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注:本文系江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ME2103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公式目标素养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