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闻天与《出发归来记》的诞生

2024-03-08刘韦伟郭小凡

党史纵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调查团兴县张闻天

刘韦伟 郭小凡

1942年,我党重要领导人张闻天率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深入陕北绥德和晋西北农村进行调查。在调查工作结束后,他充分总结了调查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一份著名的调研报告——《出发归来记》。该文以浅显易懂而又饱含哲理的语言阐释了共产党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所应当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一份理论性、思辨性很强的调研报告。

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的诞生及主要活动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正式开展前夕,调查研究就已经成为党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1941年7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设立调查研究局的通知》,次月初又发布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为推动全党范围内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好了政治上的准备。从这一时间节点直至1942年延安整风正式开始前,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已经得到了有效和广泛的推广,在思想领域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风气,广大党员也更加注重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整风运动前后,毛泽东在《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批判教条主义路线错误的论述,这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的张闻天深受触动,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过去没有做实际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现在要补课”。于是,张闻天率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提出组建工作组,深入陕北绥德和晋西北地区,“补上”调查研究“这一课”,用行动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1942年2月至1943年3月,张闻天亲自组织并率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前往陕北神府(今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兴县等地的共计23个村镇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经中央批准,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正式组建。调查团最初是由张闻天及包括其夫人刘英在内的从中共中央几个部门抽调的9名干部组成,张闻天担任团长。1942年1月26日,张闻天一行离开延安,后经延川、清涧二县,于2月2日到达三五九旅的驻地——绥德。受敌人冬季“扫荡”的影响,调查团几经周折,最后来到神府中共分委和县政府所在地——地处窟野河畔的贺家川,真正意义上的晋陕调查便是从此处开始的。

当时,调查团分成4组,分别在神府县属乡的8个自然村开展调查。张闻天主要调查贺家川,关注的内容为当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调查团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主要从土地分配、租佃关系等24个方面入手,了解当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村庄的农民在当地土地革命爆发后,将所种植的作物由原先的鸦片改为谷子、草麦、黑豆等,但由于垦区多为坡地,受制于地形和土壤肥力等因素,亩均产量只有40斤,因此造成了农民的生活贫困,即使是中农,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馍和豆面条,贫农挨饿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在此情形下,一部分贫农只能将土地典卖,这十分不利于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1942年4月初,调查团相关成员将调查整理出的材料汇总给了张闻天,张闻天综合分析整理后写成了调查报告——《贺家川八个自然村的调查》,印出后随即送给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中央党务研究室等单位。这份报告以详实的材料描述了贺家川等8个自然村的区划概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治理现状等,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判。

1942年4月13日,张闻天率领调查团东渡黄河,抵达山西兴县。兴县是当时晋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张闻天一行人抵达后不久,就面临着敌人针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规模“扫荡”,未能深入晋西北腹地,于是一行人自4月22日起便在晋西北区党委驻地兴县碧村以及兴县其他13个自然村开展调查。与此同时,晋西北区党委也派出了40余名负责同志参与调查工作。在持续约5个月的兴县调查中,张闻天亲自调查了任家湾和碧村,整理出《碧村调查》《兴县十四个自然村的土地问题研究》等报告,对土地占有变化情况、租佃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写成了一篇2000字的理论文章——《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对中国农村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来创造社会主义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证,同时也较好地阐述了党的农村政策。

1942年9月26日,在兴县调查接近尾声时,张闻天又率调查团对以米脂县杨家沟为中心的广大农村进行调查。当他得知当地最大的地主马维新家保存着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直到当年度的大量账簿时,立刻让人前去商借。马维新也比较开明,将这些账簿全部拿出,供张闻天研究。张闻天如获至宝,一本本地仔细翻阅,并同夫人刘英和调查团秘书马洪一道对账簿资料进行整理和核算,在此基础上写就了《米脂县杨家沟调查》。该报告用大量详实可靠的材料,说明了封建地主阶级如何以地租剥削为基础,同高利贷和商业剥削相结合来剥削农民、掠奪土地,以及大地主如何对中小地主进行弱肉强食的土地兼并等情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之后,张闻天又在绥德西郊河川地区及双湖峪作经济调查及商业调查。1943年3月,张闻天接到通知,要返回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和夫人刘英便中断了调查,回到延安,调查团其他成员则继续调查至4月底。

《出发归来记》——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的理论成果

在这次晋陕调查结束后,张闻天基于一年多来调查的过程和体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研究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方法作出系统、深刻的总结,写成了《出发归来记》。全文共约2万字,由“打破教条的囚笼”“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调查方法点滴”等10个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是张闻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充分结合得出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张闻天的调查研究思想。

张闻天认为,在工作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认真扎实地对这个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开展此次调查研究,他意识到自己对中国实际情况了解得实在太少,而正是晋陕调查使得自己充分了解到中国农村的土地、人口、劳动力等基本要素的实际情况,为党中央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张闻天也因此提出:正是“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工作状况,决定了调查研究工作“是全部工作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在实际行动上能够把这个工作当作自己一切工作的基础,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他的整顿三风才算有了实际的成效”。

张闻天还从身体力行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要“在实际中和在群众中审查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党的审查工作“常常偏于在上层,在办公室里,在工作报告上,在会议上”,最终导致真正重要的东西被抛弃,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往往会因此出现。所以,张闻天要求调查团成员必须真心诚意地深入群众中,以小学生的态度去和调查对象“熟悉,交朋友”,“一切不懂的事情都应好好地向群众求教”。在这次调查中,他化名“張晋西”,以普通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吃住在农民家,挨家挨户地同当地农民群众谈话,并时刻关照群众的生活状况,碰到群众有困难就想办法帮助及时解决。例如在兴县,张闻天通过调查发现,政府虽然推行了减租减息政策,但是由于当地所依据的是1937年粮食的标准产量,而其后的1938年至1941年出现了战争和灾荒,粮食年产量都低于1937年,这就造成了实际减租率明显低于名义减租率,农民所得实惠并不多,尤其是贫苦农民特别吃亏,老百姓极不满意。对此,张闻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是由于在减租工作中只有减租减息法令,没有执行法令的具体明确的原则指示,缺乏落实的办法。张闻天亲近群众,与群众建立了良好关系,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能够与他无话不谈,他也因此得以在调研中“打破砂锅问到底”,获得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在《出发归来记》中所说:“我们是生活在实际中,在群众中,只要有决心去同他们接触,我们是可以到处找到他们的。不愿同实际、同群众接近,熟视无睹,才是我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基本原因。把我们的工作同群众、同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们全党的战斗任务”,否则“任何共产党员,即使他过去既接触实际,又联系群众,只要他一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他就会硬化起来,走进老布尔什维克的博物馆,做历史的陈列品”。

张闻天在调查研究中也十分重视各类方法的运用,其中之一是“着重典型”。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和体量庞大的调查内容,张闻天深刻认识到,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对调查对象完整样貌和本质内容的充分了解。所以,张闻天在调查研究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方法,既关注各地的现实生产状况和群众生活水平,也注重考察各类问题的历史演变;既注重基本情况的调查,也善于把握时机抓住特殊对象,开展典型调查。张闻天在《出发归来记》中以一章的篇幅着重论述了这一重要方法,他认识到“我们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事物都一件件调查研究清楚,而且事实上也无此必要”,因此要“在同一类事物中选择典型来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该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这种规律性“对于同类事物却带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理念在调查研究的实际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例如在选取调查地区时,张闻天重点选择了陕北神府县直属乡、山西西北部兴县的部分农村、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这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在杨家沟写成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就属于较为典型的地主经济调查报告,为当时党中央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张闻天还擅长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调查内容进行观察、整理和研究。晋陕调查是以当地若干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主要对象的,这就决定了调查内容既包括生产力的状况,例如土地、人口、劳动力、牲畜、农具等,还包括关于生产关系的繁杂内容,而每项内容又受到家庭、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差异。针对这样的状况,张闻天提出“如果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我们必须继续加以分析”,这是“了解整个事物所必须经过的步骤”。又例如在研究村政权的过程中,他先将整体划分为村政权工作、村政权组织、武委会、群众团体、支部工作以及区对村的领导6个方面,再通过对于不同部分的分析来研究村政权的运作方式,分析后再进行综合,这是“从部分到全体,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想的运动过程”。《贺家川八个自然村的调查》《兴县十四个自然村的土地问题研究》等报告都是张闻天对各个部分的分析内容进行充分综合后得出的成果。另外,张闻天始终强调必须将调查与研究相结合,遵循“分析—综合—分析”的调查步骤,不断深化对调查对象的理解,“即调查即研究;补充不足的,加上新发生的”。他经常不满足于群众口述,而是强调需要亲身的“生活、体验、感觉、实地观察”,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收集、熟悉和消化材料,最终充分把握事物的现实与历史状况。毛泽东在收到张闻天的《出发归来记》后,一口气读完,评价“写得很好”,并批示中央各位同志都要读一读这一著作。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今天,重温张闻天率领调查团深入晋陕农村的始末,阅读《出发归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计媛媛)

猜你喜欢

调查团兴县张闻天
张闻天陈列馆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张闻天《神府调查经验谈》
兴县蔡家崖 红色村庄别样红
兴县高家村:特色种植 振兴乡村产业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代表选定研究
打造兴县杂粮精品 点亮农户脱贫梦想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岛 中国外交部斥其非法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
张闻天功著遵义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