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MR和CT征象分析
2024-03-07刘翠娥王巍巍冯锐郑增
刘翠娥 王巍巍 冯锐 郑增
胆管癌是指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3%[1-3]。因发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就诊时多属病程中晚期,整体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小于5%[4]。手术是唯一长期延长患者生存机会的治疗方法[5-6],但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可切除率很低[7]。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一直是胆管癌诊治过程中的焦点。MR作为一种无射线、非侵入式检查方法,并且在目前检查方法中具有最高的组织分辨率,可用来早期筛查高危人群。但由于病灶组织成分及毗邻关系,导致其信号特征表现不一。本研究对胆管癌患者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病灶信号特征,并对其出现率进行统计。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院区自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符合以下两个标准的患者:①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胆管癌;②术前1个月之内行MR或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排除以下两个标准:①图像质量不佳,伪影影响观察评价病灶特征;②病理不能明确诊断为胆管癌。
二、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 MR成像采用GE hd 3.0T和1.5T 核磁成像扫描仪,行肝脏核磁共振平扫及常规钆剂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线圈采用8通道相控阵腹部表面线圈,扫描范围自膈顶层面之上1 cm至肝脏下缘层面之下2 cm。MR平扫序列:横轴位T2权重脂肪抑制(FS TR 6000 ms,TE91.2 ms),T1权重(同反相位成像)(TR180 ms,TE2.27 ms、1.11 ms),T1权重脂肪抑制 (Flex TR 4.44 ms,TE1.69 ms),弥散加权成像(TR 2200 ms,TE 65.1 ms,b=0,800 s/mm2),T2权重和弥散成像层厚8 mm,T1权重层厚3.8 mm,矩阵设置为128×128~288×224之间。钆贝葡胺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肝脏全体积迅速成像序列,应用医用全自动高压注射器按0.1 mL/kg经肘正中静脉团注,注射速度1.5~2.0 mL/s,共采集5期;扫描时相:动脉期双期(注射钆贝葡胺后15 s和30 s),门静脉期双期(50 s和60 s),延迟期300 s;层厚设置为3.8 mm。
CT扫描采用GE宝石能谱CT扫描仪进行扫描,平扫范围自膈顶上1 cm到肝脏下缘之下2 cm,动态增强扫描各期范围与平扫相同,应用全自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氟醇,共80 mL,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后20 s、60 s、300 s进行扫描。
(二)病灶特征分析 根据病灶与周围肝脏或胰腺组织的信号或密度对比进行分类,分为高、稍高、等或低信号。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数(%)表示。
结 果
一、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58±8.8(32~73)岁。患者血液化验结果显示CA-19-9升高41例,高于1000共10例,正常11例;胆红素升高共92例,正常32例,直接胆红素升高45例,其中大于100者22例,总胆红素升高47例,其中大于100者26例。
二、结果分析
(一)直接征象 本组病例病灶多表现为平扫低密度(14, 74%)或T1低信号(36, 84%),T2高信号(35, 81%),DWI高信号(40, 93%)(见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高强化(47, 76%)、延迟强化(等或高49, 79%)(见图2)。病灶MR和CT特征见表1。
表1 病灶MR和CT征象
注:①T1序列胆囊管病灶呈稍低信号(较肝脏);②T2WI序列病灶呈稍高信号(较肝脏);③DWI序列病灶呈稍高信号(较肝脏)
注: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②增强扫描门脉期病灶呈高信号;③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呈高信号
(二)间接征象 胆管癌患者间接征象主要是胆管扩张,本组病例共有47(76%)例患者表现为胆管扩张,多数胆管扩张位于病灶远侧(44, 94%),扩张程度多数大于1 cm(31, 66%),多数为枯树枝状扩张(38, 81%)。患者胆管扩张表现见表2。
表2 患者胆管扩张表现
三、病灶大小
本组患者病灶最大径8.9 cm×4.2 cm,最小病灶直径0.8 cm,病灶大于5 cm共9例。
讨 论
胆管癌发现率呈上升趋势[8-9],影像表现复杂多样[10],对诊断和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多项研究表明,由于胆管癌的特殊病理结构和组织成分,其影像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特征[11-13]。本研究结果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类似,病灶多表现为长T1长T2,D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
不同部位胆管癌预后明显不同,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切除难度最大,且预后不良[14],三维可视化精准诊治、全疾病周期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15-16],本组病例中肝门部胆管癌共25例,病变较大,且累及范围广泛,多数左右肝管、肝总管均有侵犯,部分病例累及胆囊管。研究显示,肝内胆管癌大多与肝内胆管结石有关[17],本组病例中有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相关性尚需进一步分析。胆管癌术前诊断困难,多为晚期患者[18-19];本组患者中一例病灶直径为0.8 cm,极易漏诊。因此总结分析胆管癌影像特征可促进胆管癌的及时诊断,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病变表现为乏血供,短T1,等不典型影像特征,其发生机制和形成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等局限性,选择性偏倚在所难免。然而本研究方法具有普及率较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重复性强、非侵入等优势,为胆管癌筛查和诊断分类的安全可靠检查方法。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