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
——基于C市7261名专任教师的调查数据分析

2024-03-07吴婷婷刘金蓉黎雪梅刘阳阳吴长城通讯作者陕昌群张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教龄变革

吴婷婷 刘金蓉 黎雪梅 刘阳阳 吴长城(通讯作者) 陕昌群 张丽

1.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2.四川师范大学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与监制评估研究所

● 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创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进行[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部分教师对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理念和方法尚不够明确,缺乏相关培训和支持;学校在推动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资源、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2]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的主要内涵

过去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3]信息教师具备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本研究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4]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研究表明,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的能力,以设计和实施数字化教学活动,如在线课堂、虚拟实验等。此外,教师还需具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估和反馈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效率等。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研究显示,教师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指导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应用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5]此外,教师还需具备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评估和反馈能力,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学习指导提供支持。③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表明,教师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研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社交网络等,参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反思。此外,教师还需具备信息素养和信息检索能力,有效获取和评估教育信息,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 研究设计

1.调研对象

为调查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的平均水平,本研究选取了来自C市23个区市县及市直属(直管)学校小学五年级、初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各个学科专任教师,对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在线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261份。将教师基本信息按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及任教学科等类别进行统计,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先设定预测量的指标,并参考PT-ICT模型确定了问卷的三个维度,然后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进行问卷具体维度的编制。[6]42道题目组成的调研问卷主要考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师技术能力发展水平3个一级维度,9个二级维度。一级维度包括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技术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每个一级维度由若干二级维度组成)。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包含三个子维度:技术支持的教学规划与实践、技术支持的教学评价、技术支持的课程开发。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四个子维度: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技术支持的学法指导、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建设、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两个子维度:培训资料和混合式研修。通过对问卷各个维度进行克隆巴赫Cronbach’s α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805,三个一级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45、0.743、0.811,表明问卷整体及内部具有良好的信度。

● 研究结果及讨论

1.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的总体水平分析

采用描述统计法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总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分别对三个一级维度下的九个子维度进行测量。其次,用平均值和方差来表示各个二级维度的整体水平,以说明教师在不同技术维度的水平差异,具体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年龄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不同(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表3中显示了不同年龄的教师在各一级测量维度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3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7261)=57.47,p<.001]。具体分析三个子维度得出,不同年龄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s<.001)。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随之下降。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三者与教师年龄呈线性负相关,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8~25岁的年轻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最强,55岁以上的教师这三方面的能力较弱。

(2)不同教龄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不同(随教龄的增长而下降)。下页表4显示了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各一级测量维度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4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7261)=49.59,p<.001]。具体分析三个子维度得出,不同教龄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s<.001)。结果表明,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随之下降。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两者与教师教龄呈线性负相关,随教龄的增长而下降。教龄为0到5年的新手教师具备的能力最强,教龄25年以上的教师这四个维度的能力最弱。

(3)不同职称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不同,下页表5显示了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各一级测量维度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5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7261)=47.32,p<.001]。具体分析三个子维度得出,不同职称的教师使用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s<.001)。本次测量结果显示,正高级教师的教师利用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最高。并且,随着初级教师到高级教师职称的上升,教师利用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随之下降。但由于无法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因此,这一结论仍需再次验证。

(4)不同区县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不同(中心城区教师技术能力发展水平较高),下页表6显示了不同区县的教师在各一级测量维度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表6

结果显示,不同区县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7261)=10.20,p<.001]。总体而言,包括二圈层在内的中心城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最高,优于郊区新城,其次为郊县地区。具体分析三个子维度得出,不同区县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流程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s<.001)。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教师的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最强,相比之下,郊区新城地区学校教师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能力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差异情况如上图所示。

● 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能力的提升策略

1.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教育教学流程再造

杨宗凯教授指出,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是重组与再造[7],对教育的流程要进行再造,对教育的体制要进行重组,要对现有的教育系统进行变革才能将教育信息化贯彻落实。具体而言,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主体与核心,应当进行探索性的结构变革。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要以课堂为载体,进行教学流程的改革。

同时,针对教育场景进行重构与创新,将传统的教育场景向智能化、融合化教育场景转换,通过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传统教育场景改造为智慧教室、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坊、全媒体中心等,构建知识世界、学习世界、工作世界相融合的教育场景。

2.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加速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

①全面推进数字化教育评估建设,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估指标。②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教学反馈。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通过教学实践研究、行动研究等形式,探索数字化教育的最佳实践和有效策略。④探索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实现评估人员多元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结果更客观的目标。

3.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圈,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①建立教师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该平台可以包括讨论论坛、博客、资源共享库等功能。②定期举行教师交流会议或研讨会,为教师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合作机会。这些会议可以设立分组讨论或工作坊,让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享教育创新项目,并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提供建议。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做分享和指导,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创新思维。③建立跨学科团队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④提供专业发展活动和资源支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业发展活动,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此外,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持,如教材、教辅资料、技术设备等,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和实践。⑤建立导师制度和合作导师机制。设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导师制度,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和支持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建立合作导师机制,让教师间进行互帮互助,分享经验和资源。

●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提供了以下策略: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教育教学流程再造;推进教育评估数字化,加速开展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评价;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圈,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期望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变革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促进数字化转型在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教龄变革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提升技术支持能力, 深化“林肯之道”
变革开始了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精准扶贫需要技术支持
iPad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索*——暨“分式方程”的翻转课例展示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