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24-03-07周爱珍李正祥王立新李思斌王海梁柯奇朝陈筱张阳春

新中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腹针曲度颈椎

周爱珍,李正祥,王立新,李思斌,王海梁,柯奇朝,陈筱,张阳春

温岭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浙江 温岭 317500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多见的颈椎病类型,其引起的颈周麻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1-2]。临床针对CSR 病变部位水肿、渗出等症状常采用脱水剂治疗,但多次治疗容易引起经脉损伤;手术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及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创伤大、风险高[3]。中医认为CSR 病机多与气血不足、血脉痹阻有关,颈椎压迫、积劳、外伤等致使经脉痹阻,血滞于局部,气随血脱,经脉不通,发为疼痛,临床以气滞血瘀证多见,治疗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脊柱微调手法是在传统推拿手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手法,可精准定位病变关节,调整颈椎序列,改善局部血供,安全性高[4]。腹针是一种微针疗法,能够通过针刺腹部穴位对机体进行宏观和区域调控,能发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临床多用于血瘀证疾病治疗[5]。本研究采用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CSR,取得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6]中CSR 诊断标准拟定。患者具有麻木、疼痛等典型神经根型症状,范围与颈神经根支配区域一致;臂丛神经牵拉或加强试验阳性;临床表现与影像学(CT/MRI)表现相符;颈椎X 线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增生、椎间孔或椎间隙变窄;CT/MRI 可见颈曲变形、神经根管狭窄及椎体后缘存在赘生物;排除肩周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网球肘以及其他类型颈椎病所致的疼痛。

1.2 辨证标准参照文献[6]中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拟定。主症: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次症:肢体麻木,肌肤甲错,面色紫暗,急躁易怒,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具备主症及任意2 个次症结合舌脉象任意1 项确诊。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辨证标准,且病情稳定;年龄18~75 岁,资料完整;治疗前未接受过干扰试验结果的治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合并脊髓炎、颈椎肿瘤、颈椎结核等其他颈椎病;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既往接受过颈椎手术治疗或治疗部位皮肤严重损伤;备孕、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1.5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温岭市中医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CSR 患者9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9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25 例;年龄26~72 岁,平均(49.82±12.21)岁;病程1~7 年,平均(4.53±1.47)年。治疗组男23 例,女26 例;年龄25~73 岁,平均(50.08±12.41)岁;病程1~8 年,平均(4.61±1.34)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温岭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2020-42(G)]。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医者采用一指禅推法、拿法、揉法等手法自上而下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双侧交替进行,持续5~10 min。具体如下:患者取侧卧位,保持颈肩部放松,医者使用左手拇指按压病变节段前凸的横突前结节,左手掌根托住其下颌部,右手拇指按压病变节段向上或向下一椎体关节突,右手掌根托住患者枕颈部;纵向拔伸患者头颈,拉开椎间隙,然后双手拇指以前后推移的方式按压病变节段,促使其矢状面移位得以纠正;患者仰卧,医者双手托住患者颈部,采用拔伸轻摇法使其放松。以上步骤,每周一、三、五各施行1 次,连续治疗2 周。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用75%乙醇棉球对针灸针(0.25 mm×25 mm)及患者针刺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对中脘(深刺)、滑肉门(双,中刺)、双侧商曲(浅刺)、关元(深刺)、双侧石关(浅刺)穴垂直进针,注意避开毛孔、血管,针灸针过皮后缓慢进针至相应深度,不行手法。随症加减: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患侧上风湿点,颈项疼痛、僵硬明显者加阴都,肩胛部疼痛明显者加肩井、天宗、肩髎穴。每天施针1 次,周六、日休息,连续治疗2 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文献[6-7]相关标准,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2 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严重程度,其中主症(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按症状的无(0 分)、轻(2 分)、中(4 分)、重(6 分)度计分;次症(肢体麻木、肌肤甲错、面色紫暗、急躁易怒)按无(0 分)、轻(1 分)、中(2 分)、重(3 分)度计分。②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采用CASCS[8]综合评价2 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估内容包括主观症状(18 分)、生活/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9 分)、临床体征(73 分)3 大项,共计100 分,得分越高颈椎功能越好。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采用VAS 评估2 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让患者在10 cm 的视觉量尺上根据实际感受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标尺左端0 表示无疼痛,最右端10 表示症状极度严重[9]。④颈椎生理曲度。采用Borden 氏法[10]通过颈椎X 线侧位片测量2 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测量方法:从C2齿状突后上缘向下,将各椎体后缘连接成一条弧线,从弧的顶点(C5椎体后上缘)做一条垂直于C2—C7连线的直线,该垂线的长度即为颈曲值。⑤血液流速。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2 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和收缩峰值血液流速。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参考文献[6-7]拟定。治愈:原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改善≥90%;显效:原有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改善<90%;有效:原有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30%≤中医证候积分改善<70%;无效:原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改善<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5.51%(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次症、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49 49 49 49主症12.80±2.53 6.20±1.91①②12.53±2.67 7.35±2.04①次症11.69±2.16 5.98±1.67①②11.57±2.19 6.80±2.05①总分24.49±3.30 12.18±2.63①②24.10±3.82 14.14±3.06①

4.4 2 组治疗前后CASCS 评分、VA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CASCS 评分、VA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CASC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VAS 评分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CASC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CASCS 评分、VA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s)

表3 2 组治疗前后CASCS 评分、VA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s)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49 49 49 49 CASCS 评分(分)68.37±10.82 86.57±6.15①②70.16±11.32 82.43±8.01①VAS 评分(分)7.24±1.22 4.16±1.28①②7.08±1.18 4.73±1.10①颈椎生理曲度(mm)2.39±0.34 4.21±0.52①②2.43±0.29 3.85±0.49①

4.5 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速比较见表4。2 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速比较(±s)cm/s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液流速比较(±s)cm/s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49 49 49 49椎动脉平均血液流速32.60±2.12 37.88±3.03①②31.85±2.68 34.74±2.62①收缩峰值血液流速43.37±3.04 54.17±4.39①②44.34±3.25 51.42±4.12①基底动脉平均血液流速39.47±5.86 48.54±4.95①②38.99±6.07 44.62±5.42①收缩峰值血液流速58.88±7.12 65.72±6.16①②59.25±6.80 63.23±7.04①

5 讨论

中医将CSR 归属于颈肩痛、项痹等范畴,病机在于素体亏虚,加之积劳、外伤阻闭经络,致使气血瘀滞,经脉痹阻,血行不畅,日久则瘀血聚于椎脉,上不至脑髓,使脑内供血不足、荣养不足而发病[11]。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CSR 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法为原则。脊柱微调手法强调筋骨并重,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及调整脊柱正常的力学结构为目的,在CSR 的治疗中可精准定位病变关节,通过放松、按压等手法改善颈部肌群力学功能、加速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纠正颈椎矢状面移位,维持颈椎稳定,起到减轻颈部疼痛、缓解麻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作用[12]。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腹部区域穴位来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可以根据施针深浅发挥“深刺调脏腑、中刺调经脉、浅刺调筋骨”的效果[13-15]。本研究取中脘、关元、商曲、滑肉门、石关穴,其中中脘属任脉,针刺中脘能调理任脉、理气和胃、助脾运化;关元为小肠募穴,固本培元;针刺中脘、关元两穴,可将气血沿任脉注入督脉,进而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石关调理气血,商曲行气止痛,滑肉门缓急止痛。诸穴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本研究将腹针疗法、脊柱微调手法二者结合,能够解除病变部位神经根压迫,整体维持机体平衡,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CASCS 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CSR 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减轻颈椎疼痛。

目前有关CSR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导致的颈椎血液循环障碍是引发CSR 的关键病机,临床上多通过纠正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血液循环来治疗CSR[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可以调整患者颈椎曲度,提高血液流速,促进颈椎功能康复。研究发现脊柱微调手法能够通过按压手法释放肌肉、神经、血管压力,纠正颈椎曲度,解除神经根压迫,促进病变节段颈椎回归本位,达到改善颈椎功能、缓解僵硬和疼痛的目的[17];腹针能够通过穴位刺激调整全身经络及脏腑组织,可疏通肩颈部经脉,使血气畅行,改善肩颈部血流,促进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恢复,改善疼痛、僵硬等临床症状[18]。

综上所述,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CSR 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颈椎疼痛,改善颈椎曲度与调节血液流速来促进颈椎功能康复。

猜你喜欢

腹针曲度颈椎
颈椎不能承受之重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颈椎不宜太直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