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路径研究

2024-03-07李书剑孟磊邢文龙

乡村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

李书剑 孟磊 邢文龙

摘要: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凸显,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最直接的瓶颈。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不仅可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动力,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当前,涉农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部分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出现转变,去农村就业创业意愿不强、稳定性不够,政策激励和教育引导工作亟待加强。本研究拟以M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情况为基础,梳理分析涉农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对接、就业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实现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涉农高校 毕业生 农村就业创业

*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发展微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路径研究+FC028”。

一、引言

(一)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乎国家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宝贵的涉农人力资源,涉农高校大学生具有农业基本知识技能,具备投身于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鼓励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不仅可以激活农村经济潜力、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路径,突破其存在的瓶颈和障碍,帮助毕业生立足农业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破解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思路:在研读乡村振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基础上,明确政策方向,为毕业生涉农岗位就业指导提供参考。同时,结合M涉农高校在校生就业意愿调研结果,分析涉农高校促进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一线的现状,归纳梳理其在专业及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对接、就业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积极投身“三农”的有效新路径。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并梳理我国乡村振兴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政策,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以及相关研究资料,为探索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有效路径提供参考。2.案例分析法。本文选取M涉农高校为研究对象,指出当前涉农高校在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和措施。3.调查法。对M涉农高校在校生毕业服务乡村意愿开展问卷调查。

二、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分析

(一)利好政策优化升级。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属于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应当享受返乡创业创新人员优惠政策。2017年,S省办公厅下发《S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应当给予优先支持。2023年,S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印发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业工作的十项措施的通知》,提出降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担保贷款门槛或取消反担保,落实创业提振贷政策,开辟金融绿色服务通道。通过政策不断落实落细,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前期的资金短缺问题,为高校毕业生投身农业农村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招才引智路径增多。“三支一扶”等基层人才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更多青年人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2023年,S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1824名高校毕业生,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更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S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继续实施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培养项目。S省各地不断深化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制度,以定向培养的方式,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农村、基层就业,为涉农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2020年,M校共招收公费农科生155人,在毕业后全部深入农村基层工作,拓宽了涉农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

三、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问题现状

客观、全面分析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现状,是提出涉农高校推动毕业生投身“三农”有效路径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明确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专业和课程设置、就业观念、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实践教学、跟踪服务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规范精准。由于教学规模、形式的限制,在M校开设的学科当中,虽有涉及乡村振兴的内容,但多为理论知识、宏观政策等的讲授,对专业知识和政策讲解的深入性和应用性不足。例如,针对到农村就业创业后怎样申请争取政策配套资金,如何因地制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禀赋等具体问题,缺少启发式和深入性教学,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纳入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深入。同时,对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等利好政策的宣讲不足,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追求高薪资福利、环境舒适的工作,因而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选择到农村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也更倾向于公职类工作,例如基层选调生、“三支一扶”等“铁饭碗”。同时,“缓就业”“慢就业”等就业心理和现象在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调研结果显示,M校2023屆毕业生中,71.6%的学生仍以升学、考公为第一目标。

(三)就业指导培训不够系统有效。一是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强。目前,承担高校就业指导任务的人员,多由本校辅导员兼任,他们虽和学生接触多,但对相关就业政策和形势了解较少,尤其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不足,提出的就业指导意见常与实际“脱钩”。二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健全,职业规划等教育内容存在缺失。调研结果显示,M校2023届毕业生中,43.36%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对自身情况和农业农村工作性质认识不足,缺乏对职业目标的思考和系统性规划,易导致盲目乱投简历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发生。

(四)就业市场对接不足。一是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平台体系不完善。高校对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不及时,对农村就业市场所需专业人才了解不够深入具体。二是受制于农业企业规模,农村就业岗位供需结构失衡。与城市中各类专精特新等高端企业相比,农村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一次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承载量有限,在薪资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以M校为例,该校2023届毕业生3659人,其中本科2473人,专科1186人,但在校企合作层面,目前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几家企业中进行选择,其提供岗位的种类和数量已不能满足该校毕业生的实践和就业要求。

(五)实践教学不够扎实。一是实践教育内容有待完善。目前的实践基地,大多在教育环节设计上农业专业特色不鲜明、主题不够突出,多为开展参观研学基地、了解点状案例等,在引导毕业生全过程参与项目设计、产业孵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实践环节上存在不足,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能力提升有限。二是实践教师流动性较大。实践基地的教学人员,目前多由高校涉农优秀导师、地方科研院所、地方产业协会(联盟)的“田秀才”等驻扎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受其身份和工作制约,人员流动性较强。同时,教学方法和思路不固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全面,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工作思路。

(六)对毕业生跟踪力度不强。部分实践基地一般注重就业创业前期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对于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关注和支持,教育效果反馈和实践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根据最新问题及时调整实践内容,最终导致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四、化解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困境之策略

(一)优化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新时代新形势下,涉农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必须符合农业企业等劳动力市场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圍绕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涉农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长远性、动态性规划,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鼓励引导创业创新。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升其创新能力素养,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涉农高校农业专业教育属性鲜明,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生农业专业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本案例中,M校创新形成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通过增设职业发展规划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多学科交叉融合乡村振兴实践等课程,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基层工作重点、难点等内容,鼓励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求、职业规划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本领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政策培训,加强就业指导专业能力。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始终。以“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为导向,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坚持分类就业指导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相结合,多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职业目标、人才市场需求等提供个性化就业教育及服务。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注意就业政策及形势,掌握求职就业技巧,提高就业本领,把握就业机会。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多向他们介绍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指导他们观摩、参加创业大赛、项目“孵化器”,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同时,用好用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优质校友等在本行业领域的人脉资源,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输送,提高就业指导精准度。

(四)培育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积极性。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讲,引导学生响应国家和时代号召,将个人理想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国家战略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奉献的就业价值观。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业课程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择业心态,帮助解决心理矛盾和负担,确定合理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五)加强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基层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带领学生扎根农村基层学习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规划。同时,将教师与学生到村实践情况纳入全年考核体系,加大表彰力度,通过激励措施促进各方积极性,实现涉农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六)汇聚多方力量,拓宽就业市场。一是要提高对拓宽就业市场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就业创业职责。例如,本案例中,M校开创“就业创业校院两级工作制”,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各学院书记、院长抓好分管责任,全员参与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二是要“走出去”,积极开展访企拓岗行动,重点挖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明星村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训基地,打破毕业生与用人企业的信息壁垒,扩大毕业生就业面,提升毕业生到村工作能力。三是要“引进来”,积极吸纳各类优质村企、乡村创业服务团队进校园,以面对面交流、讲解演示等多种方式,提高毕业生到村就业创业的兴趣,激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四是要用好用活“云端招聘”,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以官方APP、抖音直播等媒介为抓手,以高校信用为背书,实现高校毕业生简历资料直通企业,提高毕业生到村就业创业成功率。

(七)延长服务链条,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强化对毕业生到村就业创业的后续关注,对毕业生到村就业创业后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满意度调查,并根据反馈及时更换实训企业、调整教学课程,将就业反馈统计数据运用到学校招生、学生管理等方面,不断培养新时代适应农村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立足国家战略的专业化乡土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存林.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高校新农村服务基地社会服务功能探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2):45-47+51.

[2]魏天赋,安美忱.高校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7):82-84.

[3]丁春福,姜雨晴.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07):117-119.

[4]张文嘉.高校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6):118-120.

[5]王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8):137-139.

[6]郑晓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222-224.

[7]夏青.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探讨——评《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05):424.

[8]胡茵特,胡晨妍,丁佳观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意愿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3):256-260.

[9]吴泳成,蔡冬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引导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28(03):35-39.

[10]李玲慧,李一杉,张欣瑶.性别和生源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22,39(05):85-89+95.

[11]黄子睿,龙圣锦,赵睿.乡村振兴语境下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2):18-25.

(作者单位:1.山东省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总站;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都江堰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网店“卖”毕业生值得推崇
最“叛逆”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回炉高考”的多重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