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信诈骗的危害及预防手段

2024-03-07易峰

科学之友 2024年2期
关键词:受害人个人信息诈骗

易峰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实施欺诈的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花样繁多,严重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危害

电信诈骗是一种对社会危害很大的犯罪行为,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损失财产

电信诈骗往往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身份、骗取银行卡号或手机验证码等方式骗取受害人财产。一旦受害人上当受骗,就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让受害人陷入经济困境。

精神压力

电信诈骗不仅会给受害人造成财产损失,还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受害人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和失落,甚至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信任危机

电信诈骗会让受骗人降低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信任度,认为这些机构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这种信任危机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破坏社会秩序

电信诈骗会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转机制,影响受骗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种行为得不到扼制很容易引发恐慌和不安,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法律风险

电信诈骗是一种违法行为,犯罪分子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受害者可能也会因信用卡透支而面临法律责任或赔偿责任。

成因分析

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是电信诈骗的重要成因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防护措施,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实施诈骗,令公众防不胜防。

公众安全意识不足

一些公众缺乏安全意识,对电信诈骗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的防范措施还不够完善,应及时对不良信息和诈骗信息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预防方式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被诈骗分子获取利用。同时,注意网络环境安全,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输入与传输个人信息。安装防病毒软件和安全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和软件版本,以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的入侵。不轻信来自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社交媒体信息,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或扫描未知二维码,避免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APP或应用包。定期更换密码,使用复杂、独特的密码,避免使用容易猜测的密码。谨慎处理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给陌生人,尤其是在网络上。如果接到疑似诈骗的电话或短信,可以报警请求警方帮助。同时,可以联系银行等机构,了解是否有异常交易或賬户变动。此外,我们还需要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避免因轻信他人而受骗。

提高安全意识

公众应提高安全意识,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措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定期更新和升级手机系统和应用,增强手机的安全性。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能够有效监测未知的应用,阻断诈骗行为。在涉及财产、个人信息等重要事项时,一定要保持谨慎、审慎的态度,不轻易相信陌生人,避免受骗造成损失。增强对网络诈骗案例的了解,加强对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电信诈骗行为。

建立预警机制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电信诈骗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加大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行为。对异常交易、异常账户等情况进行监测和识别,及时发现可疑行为和异常情况。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和协作机制,共同打击电信诈骗行为。另外,要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电信诈骗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案,确保及时响应和处理。

加强法律监管

针对电信诈骗行为,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减少犯罪分子的犯罪动力。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电信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电信诈骗案件的侦破和调查,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电信诈骗行为,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举报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保护。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进而成为反电信诈骗的宣传者。

加强对电信网络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预警和防范,及时发现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电信诈骗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加强法律监管,预防电信诈骗,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执法机制、宣传教育体系和技术手段等。

电信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公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电信诈骗的发生率,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受害人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受害人承诺与受害人自冒风险中的刑民关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与德国的比较视角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